①都市人与大自然的关系将由疏离、隔绝变为接近、融合,这是当
作者:未知 文章ID:30797 浏览:
【原文】
①都市人与大自然的关系将由疏离、隔绝变为接近、融合,这是当代国际大都市环境建设的价值观念转向。如伦敦很重创设绿色空间,让市民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自然。市中心集市很小的地块也有绿化,在商业中心区,也生活着20多种鸟,这让人们享受到大自然的恩惠。
②但一般大都市中心城区用地紧张,在这有限的土地上能否提高绿化量呢?【最近一些科学家提出:绿化量不能单从平面面积的角度估算,还应从立体空间的角度估算。比如,就植物产氧能力而言,森林是同等面积草地的5倍左右。因此,中心城区可充分发展立体绿化,以提高绿色体积量。伦敦市区,有类似野生环境的自然保护区,这些保护区把大自然迎到了城市中,使城市拥有充满自然气息的广阔空间。】
③城市中的河流、湖泊和绿色植物一样,能调节城市气温、湿度,蓄雨防潮。两者又可构成优美宜人的园林景观,成为人们泛舟、垂钓、游憩的乐园。因此,在大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必须珍惜、保护和利用原来的河流、湖泊。如果一味填埋河道,固然可获取更多的土地,但水域面积随之减少,蓄洪排涝的能力随之降低,宜人的环境也随之失去。
④让我们以尊重绿色、尊重生命、尊重自然的精神,把我国的大都市建设得风光旖旎,环境宜人。
【问题】
21.本篇文章的说明对象是:【 】,说明顺序是:【 】。(2分)
22.第③段中加双横线的“两者”指:【 】。(2分)
23.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 】,
其作用是:【 】(4分)
24.文章第③段中加点的三个词能否调换位置?为什么?(3分)
答:【 】
25.分别概括第②段和第③段的说明内容,将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2分)
融合都市与大自然关系的主要途径是:【 】
【参考答案】
21.都市与大自然的融合
逻辑顺序
22.城市中的河流、湖泊。
23.作比较、举例子。是说明更具说服力。
24.不能。调换了与前面的主语就不搭配了。“面积"只能说“减少”,“能力”只能说“降低”,“失去”只有和“环境”搭配。
25.开发土地绿化量,发展立体绿化,提高绿色体积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