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振海网——于振海的个人博客搜索

文言文“之”字用法

发布时间:2019年12月13日  更新时间:2025年4月10日
作者:未知  文章ID:41342  浏览:

    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中,“之”比较多,用法也较复杂,有作代词用的,也有作助词、动词用的;区分起来也比较费劲。若死记硬背,耗时多而效果不佳。笔者在教学中摸索出一套有效的辨析“之”的用法的方法,与大家共享。

一、“之”作代词用
    “之”作代词的用法在教材中有很多,如下列加点的“之”字:
    1.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
    2.名之者谁?山之僧智仙也。(《醉翁亭记》)
    3.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4.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小石潭记》)
    5.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6.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曹刿论战》)
    7.公(袁可立)曰:“吾自任之!”(明·黄道周《节寰袁公传》)
    分析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当“之”用在动词的后面,“之”的用法为代词,作它前面动词的宾语。

二、“之”作动词用
    请看下面的例子:
    1.吾欲之南海,何如?(《蜀鄙二僧》)到,去
    2.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孟浩然之广陵》)同上
    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同上
    4.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在
    5、福王之国,派夫派骑唯唯不胜支。(明陈继儒《大司马节寰袁公(袁可立)家庙记》)
    分析以上例子,我们知道“之”用作动词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动词“之”的后面一般会跟一个地点名词,如例句中的“南海”、“广陵”、“蜀州”、“垄上”;前面有人名或人称代词,如例句中的“吾”、“孟浩然”、“杜少府”,例4中虽没直接出现人名,但很明显是承前省略了陈涉。整个句子合起来应为“某人去某地”的句式。

三、“之”作助词用
    “之”作助词的用法比较复杂一些,在初中阶段出现的大致有以下三种:
    1.“之”作结构助词“的”解。
    如:①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童趣》)
    ②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③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关雎》)
    ④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⑤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公输》)
    ⑥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
    由以上例子分析可知,当“之”后面的一个词是名词(如“趣”、“洲”、“狱”、“意”、“地”)或名词性短语(如“一毛”)时,“之”作结构助词“的”解。
    2.“之”用于主谓之间,不译。
    如:
    ①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②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④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⑤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
    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当“之”用在一个名词或代词(主语)和一个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之间时,“之”不译。
    3.“之”起调节音节作用,不译。
    这种用法,在初中阶段并不多见,如:
    ①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②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可以看出,这种“之”多用于时间副词后面,作用为调节音节,不译。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例如: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人,作宾语。)輮使之然也。(《劝学》,代物,作兼语。)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代事理,作宾语。)
    (二)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如:均之二策。(《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二)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如:①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资治通鉴·孙权劝学》)
    (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如: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
    (四)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捕蛇者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五)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如: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毛遂自荐》)
 

发表评论  挑错  文章投稿  联系我
  • 上一篇:西游记中被神仙收走的妖怪
  • 下一篇:语义重复病句举例
  • 【推荐文章】

  • 韩愈《答张十一》创作背景和赏析

    【原文】 答张十一① 韩愈 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 筼筜②竞长纤纤笋,踯...

  • 老舍怎么读?是濮存昕董卿错了,还是我们错了

    央视的新栏目《朗读者》自上周首播后反响热烈,获得一片掌声和好评。这档文化节目采...

  • 腊月,怀念一种花

    腊月,在故乡,曾经是一种花盛开的季节。 多年来我一直回味着那个大年三十晚上的一暮...

  • 如何写好议论文——论题:奋斗

    【论题阐述】 奋斗 一词的本义就是指为了目标去努力行动。在现代社会中,面临着很大...

  • 苏轼《西江月》注释、译文、赏析

    【原文】 西江月① 苏轼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②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

  • 李商隐《重过圣女祠》创作背景、赏析

    【原文】 重过圣女祠① 李商隐 白石岩扉碧藓滋,上清沦谪得归迟。 一春梦雨常飘瓦,尽...

  • 【最新文章】

  • 韩愈《答张十一》创作背景和赏析
  • 鸭子走路为什么很难看?
  • 老舍怎么读?是濮存昕董卿错了,还是我们错了
  • (唐)李益《诣红楼院寻广宣不遇留题》赏析
  • 腊月,怀念一种花
  • “少年读鲁迅”危险不危险?
  • 太行谷
  • 红花衣和日记本
  • 哪种饮品促消化效果更好
  • 日成一事,方可有为
  • 如何写好议论文——论题:勇气
  • 如何写好议论文——论题:美德
  • 如何写好议论文——论题:奋斗
  • 宇宙的年龄到底有多大?
  • 月亮是怎样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