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振海网——于振海的个人博客搜索

家书

发布时间:2020年3月3日  更新时间:2023年1月1日
作者:未知  文章ID:42285  浏览:

【原文】
    家书
    ①十九岁入伍,父亲便阔别故土,倥偬天涯,多地辗转,却不改征程恋恋。一家人也跟着他,忽而南至深圳,忽而北迁京城,不断大腾挪。每次搬家,都要苦着母亲对家进行取舍。只有一样东西是例外。那是父亲保存的一麻袋家书,无论走到哪里,父亲都带着它。它给父亲的慰藉与日俱增。
    ②父亲的数百封家书,安静地,温暖地,躺在家中某一个角落。它们褶皱,斑驳,浸渍,娓娓诉说血肉深情与家族基因密码。这些文物般的家书,皆为父亲与祖父母三方通信。
    ③祖父是村里文化人,写得一手好字,好到县里让他去写身份证——中国第一代身份证是手写的。当然,祖父还给村里人写春联,写婚联,这在深藏于丘陵之中的那个村庄里是了不得的。当父亲打起背包去军营时,祖父特地买了十本信纸,在站台上塞进父亲的挎包。自此,多少年军旅岁月,祖父母从未去部队探望过他们的儿子,家庭经济基础决定了两代人之间的交往与交流方式。写信成为祖父母那一段人生旅途的重大寄托。
    ④父亲每一个星期给家里写一封信,这个频率一直保持到手机出现。十本信纸,写尽父亲青少年时代的悲欢。如今,父亲的人生开始踏入念旧怀旧的里程,他是那么喜欢读那些略显稚嫩的文字,翻来覆去,不厌其烦。而且似乎他每读一遍都有新的心得与我交流,或勾起新的曾经以为忘记或放下的往事与我分享。我曾经把父亲的信文提升到这样的高度:它蕴含着“从哪里来,到了哪里,要往哪里去”这样带有哲理性的人生思考与实践,也写尽这一代共和国军人的艰辛奋斗与光荣梦想。父亲听着,微笑着,不说话。很显然,父亲十分赞同和享受这个“高度”。
    ⑤祖父母用的“信纸”,是如此特别——这信纸,有糊窗户的纸,有包装纸,有作业纸,还有包食品用的黄草纸……他们被祖父母写上文字,寄给他们长年漂泊在外的儿子后,享受着传家宝式的珍藏。手捻这些恍若隔世的信纸,读着祖父的文字,不禁使我正襟危坐。也许是,祖父的字,横折竖钩,点提撇捺,一丝不苟。也许是,信中有太多的教和训的词调,虽然时隔二十多年,但透过纸背,至今能嗅觉到严厉的语气,眼前会浮现戴着高度近视镜的祖父训话的样子,言笑不苟,不容置疑。祖父在信中反复告诫父亲,不要念家,不要回家,不要太早成家,在部队扎下根来,改变命运,建功军营。
    ⑥我读祖母写给父亲的信,就时常会静静地泪流满面。这种跨代解读,因为血脉通而没有任何困难。
    ⑦有一封信,祖母用的是包装盒纸。纸中有一大片污渍,她的笔就躲着这片污渍绕着写。如今,时间让这片污渍不断浸染扩大,已经吞噬大部分文字。隐约中,只见到四个字:我儿勿念。我推断,这个文绉绉的四个字,是祖母从祖父那里现学现用的。因为祖母的一生,识字不过百十来个。但祖母敢于提笔,这是一种不可阻挡的力量在支撑她。
    ⑧我合计过,祖母给父亲写每一封信,大约都只有七八十个朴素的字。朴素到封封都要告诚父亲“要听党的话”,要“相信组织”,“干工作不要怕脏怕累”。所以,我有时候必须哭着读!“儿行千里母担忧”,这七八十个朴素的字,字字牵肠挂肚,句句有泪不弹,时时催人奋斗。有时候,遇到不会写的字,祖母就会用同音或近音字来代替。“虚心”就写“书心”,“牢记”写作“劳记”,或者干脆画一个符号来代替。这些符号只属于祖母和父亲他们母子俩。他们约定俗成地赋予符号意义,他们毫无障碍地使用和交流。每每读到一个或者一连串符号,我时而酸楚,时而感叹,心头涌上很多复杂的情愫。我最终也不得而知上面的文字。有几封信,祖母写在黄草纸上。当年,这类黄草纸是杂货店用来包红糖的。现在,这些纸已经极度脆弱,它们安静地蛰在信封里,我都不敢打开它,害怕有一个地方再次决堤。当时,乡下人家里没有浆糊。有时候,祖母写完信,干脆用饭粒粘住封口。这些饭粒,因为祖母,因为岁月,因为与字和纸的缠绵,在我的视线里变得如此圣洁,甚至有些神秘。
    ⑨最懂信的人,莫如游子。而之于我,感谢岁月,让我最终得以理解父亲的行为方式,并通过他的思维频率与情感路径读懂世间很多东西。(文/舒怀玉有删改)

【问题】
    19.文章第①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2分)
    20.第③段中中“深藏于丘陵之中的那个村庄”的“藏”字用得很好,请说说好在哪里?(2分)
    21.第④段结尾说“父亲十分赞同和享受这个‘高度’”,“高度”指什么?(2分)
    22.第⑤段作者读祖父的信为什么“正襟危坐”,第⑧段作者读祖母的信为什么“必须哭着读”?请谈谈你的理解。(4分)
    23.本文娓娓道来,情真意切,很能打动读者,请简要概括说明本文的语言特色。(2分)
    24.文章题目是“家书”,这些家书“享受着传家宝式的珍藏”,结结尾还说“最懂信的人,莫如游子”,通过这些内容,我们感受到一个家庭的家风传承。结合全文,请谈谈你对“家书”的认识。(2分)

【参考答案】
    19.内容上交代家书的来历,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结构上开篇点题,引出下文。
    20.拟人的修辞手法,为下文做铺垫。正是因为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写信成为两代人之间的主要交流方式。
    21.哲理性的人生思考与实践,艰辛奋斗与光荣梦想。儿子对父亲的理解与崇拜。
    22.祖父和祖母的家书对父亲的关心点不一样,祖父的信:祖父的字,一丝不苟;有教和训,语气严厉;信中有反复告诚。祖母的信:封封都有告诚;字字牵肠挂肚;母子俩用约定俗成的符号进行交流。(意思对即可)
    23.参考答案:平实生动,描写细腻,用词精炼,巧用修辞……(说明略)
    24.参考答案:家书是纽带,是血肉深情与家族基因密码。家书是人生旅途的重大寄托,蕴含几代人的艰辛奋斗与光荣梦想。家书使我理解父亲的行为方式,并通过他的思维频率与情感路径读懂世间很多东西。
 

发表评论  挑错  文章投稿  联系我
  • 上一篇:活出自己的诗意人生
  • 下一篇:邹鲁文化是以周代两个诸侯国鲁国和邹国为中心、以周代礼乐文化
  • 【推荐文章】

  • 山中 初至巴陵与李十二白裴九同泛洞庭湖(其

    【原文】 山中 [唐]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初至巴...

  • 最好的结果

    【原文】 最好的结果 莫小米 那一天,父亲走失了。 父亲是去邻村喝喜酒的,本来是跟村...

  • 品味遗憾

    【原文】 品味遗憾 ①遗憾,字典上的解释是 不称心 、 大可惋惜 (的心理),既然如...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原文】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 铁如意

    【原文】 铁如意① 谢翱 仙客五六人,月下斗婆娑。 散影若云雾,遗音杳江河。 其一起...

  • 水调歌头·登甘露寺多景楼望淮有感

    【原文】 水调歌头 登甘露寺多景楼望淮有感 程珌 天地本无际,南北竟谁分?楼前多景...

  • 【最新文章】

  • (一)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
  • 4、请从下列句子中各找出一个与“遍插茱萸少
  • 5、探究字形背后的文化信息,可以帮助我们更
  • 告别是一种心情,告别也是一种决定。【雨季是
  • [材料一]习总书记说:“古诗文经典已融入中华
  • 山中 初至巴陵与李十二白裴九同泛洞庭湖(其
  • 2007年2月27日凌晨4点(委内瑞拉当地时间26日
  • 为了激发学生阅读中国四大名著的兴趣,李老师
  • 准备月亮,就变出月亮
  • 最好的结果
  • 4、请用一句话提取下面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 8、中考临近,为了节省时间,晚自习前小明家
  • 令人警惕的网络低俗语言
  • 品味遗憾
  • 用文化产品彰显“存在感”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