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振海网——于振海的个人博客搜索

中国风筝艺术与民俗文化

发布时间:2021年3月31日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13日
作者:曹业  文章ID:47418  浏览:

【原文】
    中国风筝艺术与民俗文化
    曹业
    ①风筝在南方被称为“鹞子”,在北方被称为“纸鸢”。【“风筝”最早出现在五代,《询刍录·风筝》中写道:“五代李邺于宫中作纸鸢,引线乘风戏。后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竹,如鸣争,故名风筝。”】关于风筝的起源有根多种说法。有人说因古人崇拜鸟类而发明了风筝,也有人说是因为自然现象的启示使得人类发明了风筝。但无论是哪种说法,它都来源于民间生活。由此可见,中国风筝艺术的产生和发展是劳动人民社会实践的产物。
    ②民间艺术来源于民族文化,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风筝作为民间艺术的一种,它的发展与民俗文化紧密相连。风筝艺术与民俗文化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岁时节今民俗,民间信仰民俗和民间神话民俗等方面。
    ③风筝作为飞行器物被发明之后,它能够飞上天空的实际效果符合早已存在的人神沟通的巫术观念的需要。风筝自然而然地与民间迷信思想相结合,它作为人们向天倾诉情感,表达愿望的工具,反映着民间信仰观念。风筝与巫术迷信相结合本身就已经体现出远古的信仰习俗对风筝的影响。王建吾、金铁盒在《风筝谱》中得出结论:尽管各地在放风筝的具体仪式上有所差别,但风筝艺术的信仰习俗不外乎就是“敬之如神”和“嫉之如仇”两个方面。“敬之如神”是指人们认为风筝可以带来福气,风筝顺利放飞而不断线就是吉兆,“嫉之如仇”是指把风筝看作不祥的东西,放风筝就是“放晦气”“放灾”或者是“放病根”。人们把自己的苦恼和灾难都写在风筝上,放飞风筝后把风筝线剪断让它自行飘走,代表把不好的东西放走。
    ④风筝有它独特的季节性,适宜春秋两季,因而岁时节令是风筝艺术最显著的民俗文化。清明节和重阳节就成了与风筝关系最密切的时节,从唐代开始,寒食节和清明节二者合二为一,形成了一个具有特色的节日,它既有祭扫新坟生死别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唐代诗人罗隐在《寒食日早出城东》中描写了他寒食日拂晓出城春游时的所见所感:“不得高飞便,回头望纸鸢。“在清明时节,放风筝已经和扫墓、踏青、禁火、荡秋千、打马球、插柳条等活动一样成为一种风俗。
    ⑤和清明节相比,重阳节本身就是个值得庆贺的日子。古时人们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为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古人庆祝重阳节的活动很多,如登高远眺、出游赏景、吃重阳糕、饮菊花酒、遍插茱萸等。而关于重阳节放风筝习俗的记载出现得晚些,在清代的《广西通志》卷十五中有记载:“登高岭在县西一里,九月九日邑人登岭放风筝为乐。”
    ⑥风筝的世界里有各种各样的神话人物和神话故事,神话故事是风筝图案的一个重要题材,如鲤鱼跳龙门、哪吒闹海、牛郎织女、麻姑献寿、嫦娥奔月、女娲补天等。这些风筝图案有的取材于民间祖灵信仰中的神灵,有的取材于与祖灵信仰有联系的神话,还有的取村于民间传说故事。这些图案无一不和信仰民俗有关。风筝与神话结缘并非偶然。二者有某些共同特质,从某种程度上说,风筝和神话都融合了天与地。神话故事使风筝的世界更加绚丽多彩,它在增加风筝文化底蕴的同时,还使风筝艺术蒙上了一层奇幻色彩,一只只风筝也仿佛在用舞动的身躯Yǎnyì【    】着一个又一个生动的神话故事。(有删改)

【问题】
    14.在第⑥段横线上根据拼音写汉字Yǎnyì【    】(2分)
    15.阅读以下相关链接内容,思考:文章第①段画线句说“‘风筝’最早出现在五代”,而相关链接内容认为“最早的风筝可上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此两种说法是否矛盾?谈谈你的理解。(4分)
    【相关链接】最早的风筝可上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古人以鸟为形,制成可在空中飞行的“木鸢”。据《韩非子·外储说左》记载:“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
    16.下列诗句放入第段,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B.柳条搓线絮搓棉,搓够千寻放纸鸢。消得春风多少力,带将儿辈上青天。
    C.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五色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
    D.碧落秋方静,腾空力尚微。清风如可托,终共白云飞。
    17.本文第③④⑤⑥段的顺序需要调整:
    (1)正确的顺序为(    )(2分)
    A.⑥④⑤③
    B.④⑤③⑥
    C.④⑤⑥③
    D.④③⑤⑥
    (2)请简述理由:【    】(7分)

【参考答案】
    14.演绎
    15.不矛盾。
    文中画线句引用了《询刍录·风筝》中的相关内容,说明“风筝”这一名称最早出现在五代;而相关链接的内容说明了风筝的雏形——木鸢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前者说的是“风筝”这一名词出现的时间,后者说的是风筝雏形出现的时间。因此,两者并不矛盾。
    16.D
    17.B
    这四段主要说明了风筝艺术与民俗文化的关系。其中,第④⑤段说明了风筝艺术最显著的民俗文化体现在岁时节令;第③段说明了风筝反映着民间信仰的观念;第⑥段说明风筝反映着民间神话民俗。先说易于理解的风筝与岁时节令民俗的关系,再说与民间信仰民俗与民间神话民俗的关系,符合人们由易到难的认知规律。因此,④⑤段应排在前面。④⑤③⑥的排列顺序是与第②段最后一句话形成照应。
 

发表评论  挑错  文章投稿  联系我
  • 上一篇:杨时字中立,南剑①将乐人。幼颖异,能属文。稍长,潜心经史。
  • 下一篇:最后的剃头匠
  • 【推荐文章】

  • 落梅

    【原文】 落梅 (宋)刘克庄 一片能教一断肠,可堪平砌更堆墙。 飘如迁客来过岭,坠...

  • 野老

    【原文】 野老① 【唐】杜甫 野老篱边江岸回,柴门不正逐江开。 渔人网集澄潭②下,贾...

  • 好事近·梦中作

    【原文】 好事近 梦中作 秦观 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行到小溪深处,有黄鹂千百...

  • 江村

    【原文】 江村 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来自去堂上燕,相亲相近水...

  • 送严士元 芙蓉楼送辛渐

    【原文】 送严士元 刘长卿① 春风倚棹阖闾②城,水国春寒阴复晴。 细雨湿衣看不见,...

  • 溪居

    【原文】 溪居 【唐】柳宗元 久为①簪组累,幸此南夷谪。 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

  • 【最新文章】

  • 泗滨美石
  • 李时勉,名懋,以字行,安福人。成童①时,冬
  • 落梅
  • 玩笑
  • 悲陈陶 悲青坂
  • 城市准入与共同体精神
  • 新年雪幕拉开的一瞬间
  • ①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为什么总是离不开诗
  •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前三十年期间,铁矿砂、钢材
  • 五月的北平
  • 西湖的盛大,归拢来说,在于它是极复杂的中国
  • 刘毅,字仲雄,东莱掖人。幼有孝行,少厉清节
  • 喜外弟卢纶见宿
  • 宋江独自一个,一杯两盏,倚阑畅饮,不觉沉醉
  • (6)在《卖油翁》中作者引用一个成语来形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