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振海网——于振海的个人博客搜索

《古诗十九首》(以下简称《古诗》)是古代文人五言诗的代表,

发布时间:2021年8月13日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6日
作者:未知  文章ID:50782  浏览:

【原文】
    《古诗十九首》(以下简称《古诗》)是古代文人五言诗的代表,其意义不仅在于标志着五言诗由产生发展到最终的成熟,更在于诗歌精神的拓进:将中国诗歌精神推向了最本质的深度,即对人的生存、生活之关注与关怀,体现了中国文学对人及其命运的探索与追问、对大地苍生的悲悯情怀。《古诗》对人的现实存在、生活状态没有任何回避与粉饰。在《古诗》中,读者能够感受到一般感伤哀怨诗所没有的诗歌精神。
    诗歌的意义并不在于功利的教化,或是成就经国之大业,而在于悲悯。这对中外诗歌来说都是普适的,是共同的诗歌精神。东汉直至魏晋,战乱频仍,社会动荡,民不聊生,“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古诗》以怨而不怒的态度揭示人们的栖居状态,正是要让人们勇于直面无法回避的死亡、离乱、孤独、悲观、绝望等人世之悲;而诗歌的写作者也对人世间的这些悲苦怀有一种感同身受的情感,而不是以高高在上的旁观者自居。这种悲悯情怀是凄凉人世间的一抹温柔,是灰暗生活中的一道光亮。
    在混乱的时代,人的生命无法得到保障,所以“死亡”成为《古诗》中悲苦的深源。“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去者日以疏,生者日以亲。出郭门直视,但见丘与坟”。死亡是人之存在的最根本困境,可是人又渴望永恒。愿之不得而生忧,所以人在现实人世中常感到悲苦。《古诗》的时代,因羁旅天涯、交通阻隔等客观因素,人世间的常态是离散,不是团聚。“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挥之不去的孤独与离愁,是诗歌要让人直面的又一个悲观现实。孤独并不以空间为限,它不仅是客观存在的处境,更是心灵的寂寞无人知:“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其实,心灵悲苦,在现代社会仍然是一个生存困境。即使交通、通信的问题解决了,为什么心灵的孤独仍难解脱?因为人在本质上就是孤独的。优秀的诗歌总是直面人类存在的悲苦本质,并以各自的方式关怀现实,表达悲悯。
    既然谁都无法走出死亡与孤独这样的生存困境,那么何不转而赋予生活以意义呢!所以,《古诗》在揭示人世之悲的同时,也给予人们以现实关怀。“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饮美酒、着华服这类行乐之举,是在看透了存在之悲境后,一种无奈的现实关怀,一种“及时行乐”的存在意识。“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时间无法停留,也无法逆流,但是却可以珍惜。与时间同行,便能在流驶中找到现实生活的意义。另外,《古诗》佚名的作者们深味现实人世之悲苦,但总能在离乱悲苦之余,给人以期待和宽慰:“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同时含蓄地表达出人们最渴望并努力寻求的现实关怀——人之相知,找到知音,达成心灵的理解与共鸣:“愿为双鸣鹤,奋翅起高飞!”
    《古诗》正是以其形象的语言、比兴的手法、含蓄的风格以及深含悲悯的诗歌精神,对后世抒情诗产生直接而深远的影响。它所反映的社会生活虽有别于现代,语境或有别于西方,然而其中表现的悲悯情怀却是所有诗歌的共同精神,是现代的,也是世界的。
    (摘编自张炳文《悲悯:<古诗十九首>诗意的现代解读》)

【问题】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古诗十九首》透露着浓重的孤独感,这种孤独感主要来自死亡、离乱以及无人理解。
    B.《古诗十九首》并不回避现实的悲苦,但也没有为人们指明疏解这些悲苦问题的路径。
    C.《古诗十九首》所表达的“及时行乐”意识是在看透存在之悲后的一种无奈的现实关怀。
    D.“悲悯”具有普适性,它既是中外诗歌的共同精神,也是古今诗歌不可或缺的一种情感。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以《古诗十九首》的价值意义作为立论前提,并由此引出论证的中心。
    B.文章本论部分从“死亡”与“孤独”两方面论证中心观点,论证思路清晰。
    C.文章以现代视角来解读《古诗十九首》,通过大量引用诗句增强了说服力。
    D.结尾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对《古诗》的影响及价值作了总结,使首尾一贯。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如果诗人对人世悲苦视而不见,其作品也很难传达出中国诗歌精神中的悲悯情怀。
    B.《观刈麦》中,结句“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尤其能够体现诗歌的悲悯情怀。
    C.《古诗十九首》中的悲悯情怀对诗歌精神作了纵深开拓,因此它能超越一般哀怨诗。
    D.在古代,因为离散是常态,所以,诗歌中必然会有挥之不去的孤独感和离愁情绪。

【参考答案】
    1.C
    2.B
    3.D
    【解析】
    1.A项,“孤独感主要来自死亡”理解错误。“死亡”是“悲苦”的深层根源,但不是“孤独”的。B项,“没有为人们指明疏解这些悲苦问题的路径”变肯定为否定,原文倒数第二段“及时行乐”“珍惜时间”“寻求知音”等都是讲具体的路径和方式。D项,“不可或缺”表达过于绝对。故选C。
    2.B项,对文章的论证思路分析错误。本论部分应该是从“直面悲苦”和“现实关怀”两方面来论证中心观点的。故选B。
    3.D项,前后因果关系不成立,而且“必然会有”的说法太绝对,原文是说《古诗》的时代,孤独与离愁是诗人们要直面的现实。故选D。
 

发表评论  挑错  文章投稿  联系我
  • 上一篇:“韧”的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表现是外向的儒家思想和内向
  • 下一篇:悠悠敦煌情——专访“敦煌的女儿”常沙娜
  • 【推荐文章】

  • 清平乐

    【原文】 清平乐[注] 元 元好问 溪头来去。坐卧沿溪树,管甚人间无著处。已被白云留...

  • 途中见杏花

    【原文】 途中见杏花 吴融① 一枝红杏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 长得看来犹有恨,可...

  • 苏幕遮

    【原文】 苏幕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 天接水。...

  • 西楼

    【原文】 西楼① 曾巩(宋) 海浪如云去却回, 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②,...

  • 千秋岁①

    【原文】 千秋岁① 张先 数声鶗鴃②,又报春芳歇。惜春更选残红折。雨轻风色暴,梅子...

  •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时,我国对国际社会有哪些

    【问题】 20.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时,我国对国际社会有哪些贡献?请简要概括。(4分)...

  • 【最新文章】

  • 《古诗十九首》(以下简称《古诗》)是古代文
  • 团圆饭
  • 现代的思想家们常常说,语言文字建构了人们意
  • 牡丹
  • 夜猫子为什么鸣叫
  • 跳出地球“看”地震
  • 【人之为学不曰进则曰退独学无友则孤陋①而难
  • 外婆的世界
  • 材料一:智能医疗机器人是基于机器人硬件设施
  • 胡深,字仲渊,处州龙泉人,颖异有智略,通经
  • 最后的电波
  • 北京,南京
  • 在不远的将来,我们大多数人将不再需要拥有或
  • “春节”一词,最早见于汉代扬雄撰、晋代范望
  • 我们处于一个“文化”无处不在、无处不说且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