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振海网——于振海的个人博客搜索

雨中再赋海山楼

发布时间:2021年8月19日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5日
作者:陈与义  文章ID:50964  浏览:

【原文】
    雨中再赋海山楼①
    陈与义②
    百尺阑干横海立,一生襟抱与山开。
    岸边天影随潮入,楼上春容带雨来。
    慷慨赋诗还自恨,徘徊舒啸却生哀。
    灭胡猛士今安有?非复当年单父台③。
    [注]①作者曾登过海山楼,写过《登海山楼》一诗。②陈与义:南宋爱国诗人,后期诗风雄浑沉郁。③单父台,指宓子贱琴台。孔丘的学生宓子贱,曾作单父宰,鸣琴而治,政绩斐然,后人思之,因名其弹琴之高台日琴台。杜甫《昔游》诗说“昔者与高李,晚登……是时仓廪实,洞达寰区开。猛士思灭胡,将帅望三台。君王无所惜,驾驭英雄……”,描写唐玄宗时的盛世景象。

【问题】
    10.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出危楼临海耸峙的壮观景象,楼借海势,大海的壮阔更衬托出海山楼之雄峻。
    B.颈联中“还”却”的运用使诗句富于起伏顿挫,抒写了诗人报国无门、回天无力的悲愤之情。
    C.尾联化用杜甫诗句,同是登高望远,今昔情势迥异,诗人怀古伤今,将感情推向高潮。
    D.诗人遥望海山楼,抒发家国之感、时局之忧,全诗章法谨严,气象雄浑,格调豪迈雄放。
    11.有人认为本诗颔联颇为精妙,请结合具体诗句赏析其精妙之处。

【参考答案】
    10.D
    11.①动静结合,“天影”“春容”是静态,“人”“来”两个动词则写天光云影与春日气象,使整个境界为之飞动。②远近结合,“天影”是远景,“海潮”“楼台”“春雨”是近景,写景富有层次。③此联不仅雄浑壮阔,而且以这种潮水奔涌、风雨齐来的危楼景象反映了时代的动荡和诗人的不安,为后两联抒情做铺垫。
    【10题详解】
    D项,“遥望”错。首联写出危楼临海耸峙的壮观景象,楼借海势,大海的壮阔更衬托出楼之雄峻。颔联写登楼所见之景。从前两联中可以看出诗人由登楼览景而触景生情,所以作者是站在海山楼观赏而非遥望。
    【11题详解】
    本诗是诗人由登楼览景而触景生情。首联写出危楼临海耸峙的壮观景象,楼借海势,大海的壮阔更衬托出楼之雄峻。此处诗人的胸襟怀抱也借助山海的壮阔而获得展现。此句字面上写“山”实包涵海天在内,为后面抒情做铺垫。颔联写“岸边与天上云彩倒映在水里,楼上的春色随着春而到来”。天影指天光云影;春容指春天的景象,二者均为静态,“随潮入”和“带雨来”为动态。动静结合,写出了天光云影与春日气象,使整个境界为之飞动。“天影”是远景,“海潮”“楼台”“春雨”是近景。远近结合,写出了潮水奔涌、风雨齐来的危楼景象。运用远近结合、动静结合的手法,表达出时代的动荡和诗人的不安,为下文颔联抒写报国无门、回天无力的悲愤以及尾联怀古伤今,抒发悲愤之情做了铺垫。全诗留下无穷的感喟。此诗风格雄浑悲壮,音节宏亮顿挫。
 

发表评论  挑错  文章投稿  联系我
  • 上一篇:徐鹿卿,字德夫。博通经史,以文学名于乡,后进争师宗之。嘉定十
  • 下一篇:在当今社交媒体上,表情符号的使用越来越【 】。20世纪80年代初
  • 【推荐文章】

  • 归嵩山作

    【原文】 归嵩山作① (唐)王维 清川带长薄②,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

  • 望江南·江南岸

    【原文】 望江南 江南岸 (北宋)王琪 江南岸,云树半晴阴。帆去帆来天亦老,潮生潮落...

  • 水调歌头·把酒对斜日

    【原文】 水调歌头 把酒对斜日 杨炎正① 把酒对斜日,无语问西风。胭脂何事,都做颜...

  •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原文】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

  • 倦夜

    【原文】 倦夜 杜甫 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 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暗飞萤自照...

  • 天末怀李白

    【原文】 天末怀李白① 杜甫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

  • 【最新文章】

  • 赵孟fǔ,开放在元朝的那朵无主桃花
  • 归嵩山作
  • 陈靖,字道卿,兴化军莆田人。好学,颇通古今
  • 望江南·江南岸
  • 漆黑的夜空,像浸透了墨汁。细雨飘零的云层缝
  • 送陈庭学记
  • 古代社会普通人的日常生活
  • 水调歌头·把酒对斜日
  • 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
  • 保护工业遗产的活动起源于英国。早在19世纪末
  • 容①幼颖悟,稍长,喜读书。其俗素尚武,容亦
  • ①传统中医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千百年来】
  • ①现实中,不少青少年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
  • 5.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表明志向“【 】”
  • 黄生借书说(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