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振海网——于振海的个人博客搜索

发布时间:2021年9月10日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6日
作者:未知  文章ID:51536  浏览:

【原文】
    雾
    【战地救护所被罩在浓雾中,像裹着一层又一层的纱布,扯不开,拉不断。】我和师政委刘彬在这迷迷蒙蒙的“纱布层”里摸索着,脚下高高低低,好不容易找到了被伤员称为“死亡转运站”的一号病室。
    病室中间有一个钢丝床,看上去像一艘白色的小舟,上面安详地躺着一位年轻的伤员,这艘小舟即将载着这个十八岁的生命驶向永恒和寂灭。
    在他身边,那桅樯一样的吊瓶架上还挂着红色血浆袋和生理盐水,这对于已经报过病危的年轻生命都无济于事了。他的伤势太重了,腿上、腰部、胸部、左臂都缠着绷带。我最不忍心看的是那张我曾经熟悉的红润的娃娃脸,变得那么苍白和短小——敌人的地雷炸掉了他的下巴。
    因此这个叫周小波的战士,无法讲出他英雄壮举的动因——他们班在插入敌人雷区之后,他第一个滚下身子,压响了一串地雷。作为随队的师组织干事,我有幸看到了这撼动心魄的壮举,那映在拂晓的霞光中的身影,使我终生都不能忘怀。
    “你是英雄!”刘彬俯在他的耳边,透过绷带,传达着对这位士兵的嘉奖,“你是人民的好儿子。我们要给你报功!报军区、报中央军委……”
    周小波很少有机会和师政委靠得这样近,目光里透着拘谨,也有一些迷惘,也许他没有听清师政委讲的话。
    我灵机一动,从文件包里拿出了由我起草的《关于报请授予周小波同志滚雷英雄称号的决定》复印件给他看,以便让这个即将远行的农民儿子得到一些心灵的慰藉。我想他是看清了,目光里却没有我想象的那种喜悦,有一层雾样的东西罩在他的瞳仁上,他的头还微微一动,似乎要说点什么。
    我猜想那是一个要求。
    战斗打响之前,他也像那些老兵一样,咬破了中指写了一份决心书。他把血书交到我这个“师里来的首长”手里,却还磨磨蹭蹭不肯走。
    “有事吗?”我问。
    “我……我有个要求。”他涨红了脸。
    “什么要求,提吧。”
    “我妈妈……生癌呢。”他垂下了头,有些慌张,“没有钱看大夫……”
    “你家里还有什么人?”
    “哥哥。他是个哑巴。队里办工厂不要他,在家种地呢!”他忽然异常赤诚地望着我,“李干事你看着,这回打仗我不会怕呢,要是我……回不来了,能不能让我妈妈……住上部队医院……”
    我许久没有吱声,只觉得嗓子眼里发哽。
    他似乎觉得自己提的条件太高了,低声纠正着:“看看大夫也行……”
    “组织上会考虑这个问题的。”不知怎么搞的,我的嗓音里带上我平时最深恶痛绝的官腔。可是,在我小小的职权范围里,我又能怎么说呢?
    今天,作为一个即将闻名于全军、全国的“滚雷英雄”,他的夙愿可以偿还了!师政委听了我的叙述为之动容:“让他放心,组织上一定设法安排!”
    使我不解的是,当我向他转述之后,他眉头微微一展,又痛苦地板到一起。那一定是还记着他的哑巴哥哥。我又冒昧向他许愿:“你哥哥的工作,我们也会想办法的。”
    他眼睛里的雾仍未散去,我惶惑了!
    “该不是对他战斗情况的补充吧?”师政委眼光亮亮的,“他能写么?”
    “他的右手还能活动。”一直守在旁边的护士轻声说。
    我拧开钢笔,塞到周小波的手里;护士递过病历夹做垫板,我双手为他托着……汗水在他额头上沁出来,足足十五分钟,他写下了十五个字,那是使我瞠目结舌的十五个字:“我不是滚雷英雄,我是被石头绊倒的。”
    师政委脸色陡变,久久地盯着我的脸。
    “我是千真万确亲眼看到的,连里的同志也都亲眼看到的……”我执著却又无力地辩解着。
    师政委在屋里踱了一会步,看看护士,看看我,沉重地吐出一句:“当然喽,我们要实事求是喽!”
    我像失落了什么,泪水涌上了眼眶。
    透过那晃动的晶体,【我看到周小波眼睛里的雾消散了,眼睛变得那么明净,那么清澈……】
    (取材于李延国同题小说,有删节)

【问题】
    1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周小波当得知师政委和“我”要给他报请军功之时,他想提一个具体要求。
    B.战斗打响之前的一段对话,既交代了周小波的家境,又丰富了人物的性格。
    C.周小波提出给妈妈看病的请求后,“我”觉得他要求过高,便以打官腔应付。
    D.周小波说出事实真相的一瞬间,使情节突转,产生了十分强烈的艺术震撼力。
    E.“我”作为小说的叙述者,在文中起到了串联情节、增加故事真实性的作用。
    17.文章开头和结尾都写到“雾”,各有什么作用?(5分)
    18.周小波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中的具体描写,分点说明。(6分)
    19.阅读延伸题:周小波“滚雷英雄”的真相澄清后,是否应该如实上报?对于这个问题,你是怎么看的?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不少于200字)(10分)

【参考答案】
    16.(4分)A、C(A周小波是想澄清事实的真相;C“我”并非觉得周小波要求过高,而是在“我”的职权范围内无法解决他的问题。)
    17.(5分)开头: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环境特点(或:营造了沉重压抑的氛围)(1分);暗示故事的扑朔迷离(1分)。
    结尾:“雾”喻指周小波内心有不安(1分);“雾的消散”喻指事实得到澄清,(周小波的内心变得宁静;或写成:突出了周小波的诚实质朴)(1分);照应文题,呼应前文(1分)。
    18.(6分)①妈妈生癌没钱看病,哑巴哥哥在家种地,说明他是农家子弟,出身贫苦。②师政委问候他时他目光拘谨;向组织提要求时涨红了脸,垂下了头,慌张;说明他性格拘谨腼腆。③上战场前还想着给妈妈治病,说明他孝顺。④自述打仗不会怕,说明他勇敢。⑤提要求时觉得自己的要求太高,说明他纯朴。⑥被错加荣誉后执着地予以澄清,说明他诚实。(答对其中任意三点,给6分;每答对1点给2分。形象特点1分,具体说明1分。)
    19.阅读延伸题(10分)评分标准:观点明确,结合文本,分析精当,语言通顺,8-10分;观点明确,结合文本,分析不具体,语言通顺,5-7分;有观点但不够明确,结合文本,分析较具体,语言通顺,5-7分;观点不明确,分析没有紧扣文本,不够具体,语言不够通顺,1-4分。

发表评论  挑错  文章投稿  联系我
  • 上一篇:现代能源中,不论是煤、石油或是天然气在化学结构式上都是以碳
  • 下一篇:沈括字存中,以父任为沭阳主簿。擢进士第,编校昭文书籍。迁提举
  • 【推荐文章】

  • 清平乐

    【原文】 清平乐[注] 元 元好问 溪头来去。坐卧沿溪树,管甚人间无著处。已被白云留...

  • 途中见杏花

    【原文】 途中见杏花 吴融① 一枝红杏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 长得看来犹有恨,可...

  • 苏幕遮

    【原文】 苏幕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 天接水。...

  • 西楼

    【原文】 西楼① 曾巩(宋) 海浪如云去却回, 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②,...

  • 千秋岁①

    【原文】 千秋岁① 张先 数声鶗鴃②,又报春芳歇。惜春更选残红折。雨轻风色暴,梅子...

  •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时,我国对国际社会有哪些

    【问题】 20.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时,我国对国际社会有哪些贡献?请简要概括。(4分)...

  • 【最新文章】

  • 冬天行乐,必须设身处地,幻为路上行人,备受
  • 37号考场
  • 甲段文字中的"他"指的是谁?该段文字写出了
  • 7.学习语文,可以在课堂上,也可以在课外生活
  •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
  • 民以食为天,在中国文化中,吃的意义不言而喻
  • 材料一、《红楼梦》——茄鲞
  • 龚仁先生访谈录
  • 一谈到“国学热”,很多人不由得会想到历史上
  • 李时勉,名懋,以字行,安福人。成童①时,冬
  • “韧”的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表现是外
  • 《古诗十九首》(以下简称《古诗》)是古代文
  • 悠悠敦煌情——专访“敦煌的女儿”常沙娜
  • 现代的思想家们常常说,语言文字建构了人们意
  • 团圆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