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发现安徒生(节选)
作者:未知 文章ID:54130 浏览:
【原文】
重新发现安徒生(节选)
在安徒生诞辰200周年之际,对安徒生最好的纪念,应该是在思想文化的层面,继承安徒生童话神髓,沿着当年安徒生思考的方向.对当前中国的童年状态进行深入的反思。
我认为,对安徒生的中国受众而言,今天需要对安徒生进行“再发现”。【安徒生是一位冰山型的作家】,其作品深处,蕴涵着他对人性和人生问题深邃而独到的思想。安徒生既属于孩子,也属于成人。不论是对个体生命的各阶段,还是对群体社会的各时代,安徒生可以常读常新。
说到今天这个时代,我在《童年的诺亚方舟谁来负责打造——对童年生态危机的思考》一文中曾说:“我们的被物质主义、功利主义迷雾遮住双眼的文化大船出现了生命‘存在’的精神迷失,它正在现代的核动力的推动下,迅速地远离荷尔德林所吟咏的可以‘诗意地栖居’的‘大地’。作为历史概念而始终被成人社会假设的儿童和童年,处在今天的依然是成人本位的社会之中,更是命中注定地被这条精神迷失的快船拖向了危机四伏的海域。”
从儿童文化以及童年生态的层面和角度看,中国社会正在为发展付出沉重的代价——【以童年生态的被破坏作为牺牲】。一个孩子,一个生气勃勃的生命,来到这个世界,本来是为了享受自由、快乐的生命,体验丰富多彩的生活。但是,由于社会、学校、家庭中普遍奉行的功利主义(包括科学至上主义、知识至上主义、物质至上主义),孩子们的生命的蓝天.却竟然被几本教科书给遮黑了。不是为了“存在”而学习,而是为了学习而“活着”,学习不是为了给生命带来精神充实和快乐,而是将生命变成了学习的机器,这难道不足生态遭到破坏的童年的生存状态吗?
不能不遗憾地说,“儿童”几乎没有成为当代思想文化界的精神资源,而且,今天的思想界面对童年生态面临的危机,既迟钝、麻木,又缺乏责任感。我们经常能够听到:有的教育专家甚至会说,对儿童来说,读儒家经典比唱颂儿歌更能变得优秀。因为“小耗子,上灯台”一类儿歌里什么价值都没有;有的被人褒义地称为“思想的狂徒”的学者会武断地把由于成人社会的责任所造成的儿童的厌学、离家出走、沉溺网吧甚至犯罪等儿童问题,反过来归咎为是孩子自身本能欲望的膨胀而导致的道德沦丧造成的,进而反对“解放孩子”、“尊重孩子”,说“这种说法虽然表面上没错,却非常不明事理”;也有的学者,采取文学和教育二元论的立场,一方面主张儿童文学的独特价值,另一方面却对强制的学校和家庭教育大开绿灯;还有的学者,用自己童年时代物质匮乏的痛苦来遮蔽、否定今天的孩子精神上无路、彷徨的更深重的痛苦。
在这样一个童年生态被破坏的时代,“安徒生的再发现”就变得尤为有意义。那么。安徒生在中国当下的特殊意义是什么呢?
勃兰兑斯在他那篇著名的《童话诗人安徒生》的论文中,这样阐释了安徒生成为天才的社会条件:“对孩子的同情不过是十九世纪对一切纯真事物表示同情的一种现象。……在社会上,在科学、诗和艺术中大自然和孩子已经变成崇敬的对象。”安徒生显然与浪漫派诗人的传统一脉相承。安徒生的价值就在于勃兰兑斯所说的“举世公认的”“童心”。这样的童心使“安徒生看待生活的方式有一个最明显的特点——任心灵的支配,这种特点是真正的丹麦式的。这个思考方法本身充满感情,所以,它抓住每一个机会来赞颂情感的美和重要性。它超越意志(亚麻的命运在全部的生活过程中都来自于世界),与纯粹理性批判进行抗争,便是与某种顽固的东西对抗——魔鬼的邪恶、巫师妖镜,它以其最令人称道而又诙谐的旁敲侧击(如《钟声》、《天上落下的一片叶子》)取代了自以为是的科学……”
安徒生是社会与人性的洞察者,是为人类社会忽略、忘却“自然”这一倾向担忧的思想者。也正如班马所指出的:“安徒生童话的根本精神是传递了一种‘自然人’而非‘社会人’的情感;也体现出了一种‘审美’而非‘功利’的注意力。无疑,它是‘梦境’而非‘纪实’。它是‘原生性’的而非‘异化’。”
如果我们要对童年负责的话,就要抵抗功利主义、工具理性对童年的破坏,就要建立以童年为本位的童年生态学,倡导整体论的生态人生观。毫无疑问,在这一“儿童的再发现”的过程中,安徒生童话就是一种方法和哲学。(选自《文汇报》2005年3月27日)
【问题】
1.在安徒生诞辰200周年的时候,我们使用“百度”搜寻相关资料。下面四组关键词中,能够正确查询到安徒生的一项是( )(3分)
A.荷兰《卖火柴的小女孩》
B.丹麦《海的女儿》
C.希腊《丑小鸭》
D.格林《白雪公主》
2.“童年生态”在文中的含义是【 】。(2分)
3.文中的“以童年生态的被破坏作为牺牲”一语实际指的是【 】。(3分)
4.文中说“安徒生是一位冰山型的作家”。“冰山”一语出自【 】(人名)。它的含义一般是指【 】。(4分)
5.从文中看,安徒生童话的神髓指的是【 】。(3分)
6.有人说“安徒生改变了全世界儿童的命运”。下面对我们今天重读安徒生的特殊意义阐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站在儿童的角度,用儿童的眼光看待儿童。
B.以儿童为本位,帮助儿童实现再发现。
C.尊重儿童的心理习惯。
D.培养儿童,要注重整体论的生态人生观。
【参考答案】
1.B(3分)
2.童年的生理特性和生活习性(2分)
3.将生命变成学习机器(3分)
4.海明威
作品有如冰山,露在水上的只有八分之一,其余的八分之七隐藏在水下(4分)
5.“自然人”而非“社会人”人的情感,一种“审美”而非“功利”的注意力(3分)
6.B(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