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振海网——于振海的个人博客搜索

大地

发布时间:2021年12月3日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1日
作者:毕飞宇  文章ID:55536  浏览:

【原文】
    大地
    毕飞宇
    ①在村庄的四周,是大地。某种程度上说,村庄只是海上的一座孤岛。我把大地比喻成海的平面是有依据的,在我的老家,唯一的地貌就是平原,那种广阔的、无垠的、平整的平原。这是横平竖直的平原,每一块土地都一样高,没有洼陷,没有隆起的地方,没有石头。你的视线永远也没有阻隔,如果你看不到更远的地方了,那只能说,你的肉眼到了极限。这句话也可以这样说,你的每一次放眼都可以抵达极限。极限在哪里?在天上。天高,地迥;天圆,地方。
    ②我想我很小就了解了什么是大。【大是迷人的,却折磨人】。这个大不是沙漠的大,也不是瀚海的大,沙漠和瀚海的大只不过是你需要跨过的距离。平原的大却不一样了,它是你劳作的对象。每一尺、每一寸都要经过你的手。“在苍茫的大地上”——每一棵麦苗都是手播的——每一棵麦苗都是手割的——每一棵水稻都是手插的——每一棵水稻都是手割的。这是何等的艰辛,何等的艰辛。有些事情你可以干一辈子,但不能想,一想就会胆怯,甚至于不寒而栗。
    ③有一年的大年初一,下午,家里就剩下了我和我的父亲。我们在喝茶、吸烟、闲聊,其乐融融。我的父亲突然问我,如果把“现在的你”送回到“那个时代”,让你在村子里做农民,你会怎么办?我想了很长时间,最后说:“我想我会死在我的壮年。”
    ④父亲不再说话,整整一个下午,他不再说话。我说的是我的真实感受,但是,我冒失了,我忘记了说话的对象是父亲。我经常犯这样的错。父亲是“那个时代”活下来的人,我的回答无疑戳到了他的疼处。我还是要说,父亲“活下来”了,这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壮举。他老人家经常做噩梦,他在梦里大声地呼叫。我能做的事情就是把他老人家叫醒,赶紧的。我相信,每一次醒来他都如释重负。他老人家一定很享受大梦初醒的轻松和快慰。
    ⑤庄稼人在艰辛地劳作,他们的劳作不停地改变大地上的色彩。最为壮观的一种颜色是鹅黄——那是新秧苗的颜色。我为什么要说新秧苗的鹅黄是“最壮观”的呢?这是由秧苗的“性质”决定的。秧苗和任何一种庄稼都不一样,它要经过你的手,“一棵一棵”地、“一棵一棵”地、“一棵一棵”地插下去。在天空与大地之间,无边无垠的鹅黄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大地上密密麻麻的,全是庄稼人的指纹。
    ⑥鹅黄其实是明媚的,甚至是娇嫩的。因为辽阔,因为来自“手工”,它壮观了。我想告诉所有的画家,在我的老家,鹅黄实在是悲壮的。
    ⑦我估计庄稼人是不会像画家那样注重色彩的,但是,也未必。“青黄不接”这个词一定是农民创造出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个世界上最注重色彩的依然是庄稼人。一青一黄,一枯一荣,大地在缓慢地、急遽地做色彩的演变。庄稼人的悲欢骨子里就是两种颜色的疯狂轮转:青和黄。
    ⑧青黄是庄稼的颜色、庄稼的逻辑,说到底也是大地的颜色、大地的逻辑。【是逻辑就不能出错,是逻辑就难免出错】。在我伫立在田埂上的时候,我哪里能懂这些?我的瞳孔里头永远都是汪洋:鹅黄的汪洋——淡绿的汪洋——翠绿的汪洋——乌青的汪洋——青紫的汪洋——斑驳的汪洋——淡黄的汪洋——金光灿灿的汪洋。它们浩瀚,壮烈,同时也死气沉沉。我性格当中的孤独倾向也许就是在一片汪洋的岸边留下的,对一个孩子来说,对一个永无休止的旁观者来说,外部的浓烈必将变成内心的寂寥。
    ⑨大地是色彩,也是声音。这声音很奇怪——你不能听,你一听它就没了,你不听它又来了。【泥土在开裂,庄稼在抽穗,流水在浇灌,这些都是声音,像呢喃,像交头接耳,鬼鬼祟祟又坦坦荡荡,它们是枕边的耳语】。麦浪和水稻的汹涌则是另一种音调,无数的、细碎的摩擦,叶对叶,芒对芒,秆对秆。无数的、细碎的摩擦汇聚起来了,波谷在流淌,从天的这一头一直滚到天的那一头,是啸聚。声音真的不算大,但是,架不住它的厚实与不绝,它成巨响的尾音,不绝如缕。尾音是尾音之后的尾音,恢宏是恢宏中间的恢宏。
    10还有气味。作为乡下人,我喜欢乡下人莫言。他的鼻子是一个天才。我喜欢莫言所有的关于气味的描述,每一次看到莫言的气味描写,我就知道了,我的鼻子是空的,有两个洞,从我的书房一直闻到莫言的书房,从我的故乡一直闻到莫言的故乡。
    11福楼拜在《包法利夫人》里说过:“大自然充满诗意的感染,往往靠作家给我们。”这句话说得好。不管是大自然还是大地,它的诗意和感染力是作家提供出来的。无论是作为一个读者还是作为一个作者,我都要感谢福楼拜的谦卑和骄傲。
    12大地在那儿,还在那儿,一直在那儿,永远在那儿。这是泪流满面的事实。
    (选自《散文选刊》2014年第2期,有删节)

【问题】
    7.第②中作者说“大是迷人的,却折磨人”,是因为【    】。(2分)
    8.简析第③④段在文中的作用。(3分)
    9.第⑧段强调“青黄”是大地的“逻辑”,试结合上下文阐释画线句在文中的含义。(2分)
    10.分析第⑨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3分)
    11.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6分)
    A.第①段以村庄的渺小反衬出平原大地的广阔、无垠,为下文写大地上的劳动生活作铺垫。
    B.第⑤段连用三个“一棵一棵,反复强化出庄稼人插秧劳作是一种缓慢、持久而艰辛过程。
    C.第⑥⑦两段中作者用“悲壮”、“悲喜”等词语寄寓了对庄稼人在大地上悲苦境遇的哀伤。
    D.第⑩段采用魔幻般的神奇写法,借助天才作家的鼻子来表现大地的气味在乡村无处不在。
    E.第11段引用福楼拜作品中的言论,意在强调作家肩负着表现大自然诗意和感染力的使命。
    F.全文始终以乡下少年为视角,展现了作者对大地的敬畏、感激、热爱与怀念等复杂感情。
    12.试从语言运用的角度赏析本文结尾段的抒情特色(5分)

【参考答案】
    7.(2分)平原的大可以使人极目远望,抵达视野的极限,但平原的大也使入体验到无尽劳作的艰辛。
    8.(3分)两段插叙父子之间的生活往事(1分),紧承上文,具体展现平原乡村生活充满不堪回首的艰辛(1分);为下文进一步写庄稼人的艰辛劳作不停改变着大地色彩的悲壮铺垫(1分)。
    9.(2分)大地遵循着亘古不变的一枯一荣的自然规律,但也会由于天年或人为因素的影响而出现青黄不接的差错,整句话强调了乡村生活既要遵循自然的法则又常常显得变幻无常。
    10.(3分)综合运用排比、比拟、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描写出大地上各种奇妙的声音;行文整散结合,富有节奏感,字里行间充满对大地的亲切、欢悦的之情。
    11.(6分)C、F
    12.(5分)答题要点:整段行文简洁鲜明,具有寓冷静于热烈中抒情效果(1分)。前一句,运用反复手法,层层强化大地的博大与永恒归结全文对大地的描写,感情热烈(2分);后一句用“泪流满面”的独特表达,饱含对大地的深情,冷静而浓烈地抒发对大地的由衷的崇敬与热爱,将贯穿全文的思想感情推向髙潮,深化主旨(2分)。
 

发表评论  挑错  文章投稿  联系我
  • 上一篇:我的记忆之城——北岛访谈
  • 下一篇:【中吕】十二月过尧民歌·别情
  • 【推荐文章】

  • 喜观即到复题短篇二首

    【原文】 喜观【1】即到复题短篇二首 杜甫 其一 巫峡千山暗,终南万里春。病中吾见弟...

  • 从军行

    【原文】 从军行 李白 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 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

  • 喜迁莺·晋师胜淝上

    【原文】 喜迁莺 晋师胜淝上【1】 李纲【2】 长江千里,限南北,雪浪云涛无际。天险...

  •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原文】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李白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却顾所来径,苍...

  • 钱塘湖春行

    【原文】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

  • 行香子

    【原文】 行香子 苏轼 携手江村,梅雪飘裙。情何限、处处消魂。故人不见,旧曲重闻。...

  • 【最新文章】

  • 【中吕】十二月过尧民歌·别情
  •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
  • 喜观即到复题短篇二首
  • 瑞雨为安
  • 每当大的灾难降临时,文学都会被大众记起,它
  • 燕赵论
  • 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
  • 牌坊,也叫牌楼,古已有之,是中国所特有的文
  • 危险的生命
  • 点绛唇·雨恨云愁
  • 八千粟
  • 人们常说“太阳照常升起”。天天升起的太阳意
  • 二友堂记
  • 文学社会学的“摆渡”
  • 苏秀道中,自七月二十五日大雨三日,秋苗以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