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次告别
作者:胡发平 文章ID:90667 浏览:
【原文】
最后一次告别
胡发平
事情是这样发生的。
昨夜是司机最后一次出车,他要告知女人他退休了。这事儿太简单不过了,可是女人意外地没有来。司机心里忐忑不安,对女人有了牵挂。
翌日,司机便打的直奔女人家。他坐在的士上,沉淀下去的回忆无意间被翻开,零散地洒落在街道。
几年了,每周末女人都上班到很晚,下班正好赶上末班车,她坐车一直坐到终点。终点在一条街的尽头,而她家就在正对着街的一条深巷里。她最后一个下车,司机也不忙把车开走,依然亮着前灯,照着通向她家的深巷子。女人呢,一点也不害怕了,踩着那一地明亮的灯光走到家门。然后,女人向司机挥手致意,露出一脸灿烂的笑容。司机也闪烁两下车灯回敬,然后欣慰地调头开走。
司机已在公交车驾驶员这个岗位上熬到了年纪,满头如雪的白发。他驾驶着大班车,载着芸芸众生的欢乐或悲哀,往返穿梭在这个城市上万次,也饱经风霜雨雪,现已经安全“着陆”了。
然而,不论司机见识到什么危险或悲剧,那女人向他挥手致意的景象,却已经牢牢地铭刻在他的心里,融入了他的生活。所以他一定要告知女人,他不能“照亮”她了。
的士缓缓地停在街的尽头,他的心忽然被回忆撞了一下。他走进了巷子,觉得巷子窄小,两旁房屋破旧不堪,仿佛他以前从来没有见过似的。他一路走去,惶恐和慌乱之感愈来愈强。难道这是他无数次照亮的巷子吗?难道这是她黑暗中要通过的巷子吗?他一路走去,担忧有增无减。他看见屋前的花坛和爬墙的紫藤,立刻就知道他找对了地方。
于是,他站定在女人家门口。
咚咚咚,司机敲了三下门。迷迷糊糊中,他听到屋里传出一个苍老的声音。
咚咚咚,谁呀?门“吱”的一声开了。一位老奶奶怯怯地立在门口,看上去好像是腿脚不大利索,摇摇晃晃的。司机上前跟老人打了招呼,但他没了先前的喜色。
老人两眼闪着陌生的光,不安地在他身上搜索了好一阵。忽然一甩手,晃荡着自顾地往屋里走。司机赶忙搀扶着老人进屋,让她坐在沙发上。他打量着她小小的家,简单的家具,简单的陈设,但墙上却挂满了各种奖牌,还有出席各级劳模表彰大会的留影——天哪,老人原是本市棉纺厂的厂长。那时候,她该是多么的荣耀啊。
一张照片上,老人笑容可掬地与五个大学生在一起,其中一个女孩老人还用长长的胳膊搂着她的肩膀。司机仔细辨认,女孩就是他要找的女人。
不错,是她,肯定是她。女人原是老人捐资帮助的学生。
司机的心被撞击,仿佛是寒冬里起了一盆火,立刻让他在小屋里捡拾到许多温暖。
老人告诉司机,女孩来自山区农村,大学毕业后分在医院当了大夫。昨晚,她有手术,没有来。稍一会儿,老人又说,她周末抽空就来,帮我擦洗身子,整理家务。你瞧,这不争气的腿脚,拖累孩子啦。
从老人的话语中,可以听出她没有过多抱怨过去,却热诚对待自己时下的生活。司机思绪万千,隐约看到了老人的过去。一段温馨感人的往事。他的心再次被撞击,不经意间滚下一颗泪。最后,他结结巴巴地说句笨拙的话,告别老人。老人硬是起身相送,她在屋里走动很慢,很吃力。
司机已走出小巷,老人还立在门口招手,喊着明儿再来一类的话儿。从巷口往里看,老人变得很矮小,伸出的右臂像一只细弱而又竭力摇动着的翅膀。
就在司机离开小巷那时,他慢慢地向深巷微微弯腰,在心底深深地向老人和女人祈福。
(选自《百花园》2013年第3期)
【问题】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昨夜是司机最后一次出车,他要告知女人他退休了,但“女人意外地没有来”让他心生牵挂。这是设置悬念,引出后文“家访”的故事。
B.文中说公交司机往返穿梭城市之中,但已经安全“着陆”了,不仅赞美了司机的敬业精神,而且也表达了对普通劳动者敬业奉献的敬意。
C.文中多次写到司机的心被撞击,听完老人的讲述后不经意间滚下一颗泪,写出了司机师傅对老人艰辛生活的同情。
D.小说开头先写司机坐在的士上翻开回忆,后写“的士缓缓地停在街的尽头”回到现实,交代背景故事,情节安排富有匠心。
5.老人是怎样一个人?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6.小说情节安排巧妙,多条线索交织,请梳理出三条线索,并简要分析其作用。
【参考答案】
4.C
5.(1)勤恳踏实、乐于奉献。她的家里挂满了各种奖牌以及出席各级劳模表彰会的留影。(2)生活节约、简单质朴。小小的家,简单的家具,简单的陈设。(3)心地善良、助人为乐。她捐资帮助了五个家境贫困的大学生。(4)坦荡热诚、心态平和。司机从老人的话语中听出她不抱怨过去,热诚对待当下生活。
6.(1)线索:①司机师傅照亮女医生回家的路,退休后向她作别;②棉纺厂的老厂长用自己的钱捐助贫困大学生;③大学生毕业以后当了医生,回报老人、帮助老人、照料老人。(2)分析:①使小说情节紧凑,加大了故事的容量,在有限的篇幅中展示无限的内容;②刻画人物形象,多线交织让司机、老人、女人的善良的形象更加丰满;③用司机师傅的告别引出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体现出人与人之间守望相助、心手相连的人间真情。
【解析】
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的综合鉴赏能力。题干要求选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C项,“对老人艰辛生活的同情”表述有误。根据前后文内容,此处司机流泪应该是对善良人性的感动。故选C。
5.试题分析:题干是“老人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是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本题,根据文中她的家挂满了各种奖牌以及各级劳模表彰大会留影,说明老人勤悬踏实,乐于奉献;司机看到老人家小小的,家具及陈设都及其简单,说明老人生活节约、质朴;老人生活如此简朴,却资助了五个贫困大学生,说明老人心地善良,助人为乐;“从老人的话语中,可以听出她没有过多抱怨过去,却热诚对待自己时下的生活”,说明老人坦荡热忱、心态平和。
点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看清题目要求,1.是“概括”还是“分析”。“概括”题只要求写出人物性格特点即可,“分析”题要求在此基础上结合文字分析。2.是性格特点还是形象特点。性格特点包括人的心理情感、待人接物、品行操守、生活态度和价值观等较宽泛内容的特点,而形象特点则主要以“性格特点”为中心,还包括人的外在形象(肖像)、身份、地位、职业等内容的特点。用语不同,回答的内容也不同。分析人物形象特点,要由表及里,由外在形象特点到内在思想性格特点。规范答题1.概括题与分析题的不同答题思路。概括题只要分点列出即可,点与点间不能交叉。2.分析题有两种思路:①概括→分析:用几个关键性的词语高度概括出人物性格的特点,然后在小说中找到相关依据,概要分析。②分析→概括:先列出文中人物的言行举止,后概括出人物性格特点。
6.试题分析:题干是“小说情节安排巧妙,多条线索交织,请至少理出两条线素,并简要分析其作用”,是考查从故事线索的角度把握小说在情节设置作用方面的分析鉴赏能力。情节是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线索是指叙事性文艺作品中贯穿整个情节发展的脉络。情节往往是通过不凡的线索串联起来,而线索则贯穿于情节并推动情节发展,在小说中往往会起到连贯的作用,理清线索有利于把握情节的来龙去脉。小说中的人、事、物等都可以作为故事情节的线索,本文主要是以人物为线索,三个人物就是三条线索。从司机的角度,文章的线索是:司机照亮女人回家的路,退休后向她作别。从女人的角度:女大学生毕业后当了医生,回报老人,帮助、照料老人。从棉纺厂老厂长的角度:纺厂的老厂长支助贫困大学生。线索作用主要体现在对故事情节发展、人物形象塑造、主题表达等方面。如情节方面:线索分明,故事紧凑等;人物形象塑造上:使人物形象更鲜明,丰满;主题表达方面:更深刻揭示文章主题,是文章主旨表达更突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