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振海网——于振海的个人博客搜索

材料一 《中国诗词大会》举办两季以来,可谓是难得地同时收获了

发布时间:2025年8月19日  更新时间:2025年8月19日
作者:未知  文章ID:90668  浏览:

【原文】
    材料一
    《中国诗词大会》举办两季以来,可谓是难得地同时收获了收视率与好口碑的综艺节目。第一季首播时,收视率就达到了全国第四位。今年播出的第二季借助央视这一强势平台,又占据了春节黄金档的十余天强势档期,收视率更是飞速飙升。
    在微博上,不仅普通网友纷纷留言关注,一些知名“大V”也出言点评,《中国诗词大会》等文化类节目点爆收视热点,成为现象级电视节目,给荧屏吹来一股清新之风。同时,这样的节目也给电视人带来深思与启迪:我们不该将宝贵荧屏资源拱手让给那些粗俗无聊,浪费大量人力、物力的“爆米花”节目,以博得些许廉价掌声,换取毫无意义的虚假收视。
    节目的火爆,带来的是各位参赛选手的人气高涨。勇夺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总决赛冠军的,是来自上海的“00后”高中女生武亦姝,她在节目中的淡定从容,“圈粉”无数,被网友们盛赞“满足了对古代才女的全部幻想”。而除了武亦姝这样的“才女型”选手成了新晋“网红”,许多参赛选手凭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腔热爱,与苦难不断斗争的毅力,也成为媒体深度挖掘的对象。像白茹云、王海军这样的选手参赛,一方面让社会大众知道了诗词与普通人的生活并不遥远,另一方面也传递了温暖与感动。《解放日报》《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微信公众号上,也都发布了介绍节目中人气参赛选手的文章,获得了不错的阅读量。
    无论是网友们对节目的高度评价,还是对参赛选手、嘉宾以及节目幕后的关注,实际上都反映出了社会大众对传统文化有强烈的了解欲望。事实上,在今年《中国诗词大会》火爆荧屏之前,已经有过《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谜语大会》等一系列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核心的节目,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些节目改变了以往文化宣传高高在上的姿态,而是创新形式、寓教于乐,润物无声地令传统文化获得了当代观众的认可。
    另外,节目还使得不少观众增强了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更是树立了一种文化自信。网友“美好”表示,“期待全社会能由此激发起一种发自内心、出于真诚的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尊崇。”网友“似水在流年”的体会则是,“全程看完,感受到中华文化是意象里的中国,是诗词大会的中国,这背后是全体黄皮肤的中国人!这是我们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根和标识。”
    (摘自2017年2月10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材料二
    早在2014年,x-j-p总书记就明确指出,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总书记对传统文化的关注,也是社会的广泛共识。《中国诗词大会》实现了“有意义”与“有意思”的融合,是文化供给端少有的“老少皆宜”。
    《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播,还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这一热点与当代国人对传统文化回归的呼唤紧密相连,从另一个角度讲,也是国人文化自信的体现。
    (摘自2017年2月8日《湖南日报》)
    材料三
    《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中出现的诗词,从《诗经》、楚辞到毛泽东诗词,时间跨越数千年,涵盖了先秦、两汉、魏晋、唐宋、明清到近现代整个中国诗歌史。竞赛题是央视请高校专家出的,题目所涉诗歌不是局限于唐诗宋词等中国诗词高峰期的作品,而是突出精品,选择普通观众熟悉的,日常吟诵得多的,能带来审美享受的主流作品。
    (摘自2017年2月9日《长江日报》)
    材料四
    近日,在央视一套、十套播出的《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落下帷幕,节目的热播也掀起了新轮学习古典诗词的风尚。
    日前,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名18~35岁的青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18.5%的受访青年在平时生活中经常阅读或学习古典诗词,70.0%的受访青年认为在今天仍需培养古典诗词爱好,75.5%的受访青年认为社会应加强古典诗词方面的教育如何推动古典诗词走进今天人们的生活?
    受访青年的建议有:与流行文化对接,找到当代人更易接受的传播方式(58.0%);在网络文化中植入古典诗词的成分,推动其普及(49.4%);提倡全民鉴赏古典诗词,降低传统文化的学习门槛(31.1%)等。
    (摘自《人民周刊》2016年第12期,有删改)

【问题】
    7.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的收视率超过第一季,再创历史新高,其成功的根源在于利用央视这一平台和春节黄金档期。
    B.在电视人眼中荧屏是一种资源,《中国诗词大会》使他们产生了思考,不能为追求收视率而任由劣质节目霸占荧屏。
    C.武亦姝、白茹云和王海军均因参加《中国诗词大会》而被媒体深度挖掘,进一步地引发了人们对诗词的认识。
    D.作为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节目,《中国诗词大会》改变了此前文化节目高高在上的姿态,在形式等方面进行了创新。
    8.下列对上述材料的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根据第一则材料,可看出《中国诗词大会》受到了很高的评价,其实质是反映了当前社会大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期待和渴求。
    B.第二则材料和第一则材料都不同程度地指出了《中国诗词大会》热播的原因,但第二则材料对原因的分析则更为全面。
    C.第三则材料概述了《中国诗词大会》所用竞赛题的来源和诗词选择标准,以观众的心理需求和实际水平为明确导向。
    D.第四则材料具有新闻调查的性质,作者使用了一系列数据表达观点,即大多数的受访者认为仍需培养古典诗词爱好。
    E.材料一和材料四都在叙述新闻事实时,提到了新闻背景,这有助于读者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和作者观点的来龙去脉。
    9.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活动形式的理解。

【参考答案】
    7.C
    8.AD
    9.(1)采用群众喜闻乐观的形式;(2)开展寓教于乐的活动;(3)注重内容的选择和深度加工;(4)利用电子媒体和大大数据等新工具。
    【解析】
    7.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与理解。B项,结合文本内容“《中国诗词大会》等文化类节目点爆牧视热点,成为现象级电视节目,给荧屏吹来一股清新之风。这样的节目也给电视人带来深思与启迪”分析可知,“《中国诗词大会》使他们产生了思考”属于作者的观点,而不是电视人的观点。
    8.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上述材料的概括和分析。A项,是对这则新闻事实的因果关系的推断和解释。B项,“第二则材料对原因分析则更为全面”应改为“第一则材料对原因分析则更为全面”,因为第一则说到了平合、档期、大众了解传统文化的需求、形式创新等方面,更为全面。C项,“以观众的心理需求和实际水平为明确导向”不符合原文“突出精品,选择普通观众熟悉的,日常吟诵得多的,能带来审美享受的主流作品”所说的这一导向。D项,分析符合原文实际。E项,材料四并未提到新闻背景。
    点睛: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涉及到文章的细节、结构、传主的品格等,试题命制的错误选项多为无中生有、牵拉因果、传主的品格和所举的事例不对应,张冠李戴等。答题时注意和文章仔细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注意1分选项,1分选项多为绝对、不全面、牵强、似是而非等特征。
    9.试题分析:本题属于探究题。需要结合文本内容分析,也需要拓展。针对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对自己的启示,答题时实现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进行论证,论证要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做到中心突出、简单明了。对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活动形式的理解,“竞赛题是央视请高校专家出的……能带来审美享受的主流作品”,开展寓教于乐的活动;“《中国诗词大会》实现了‘有意义’与‘有意思’的融合,是文化供给端少有的‘老少皆宜’”,注重内容的选择和深度加工;“在网络文化中植入古典诗词的成分,推动其普及”,利用电子媒体和大数据等新工具等。
 

发表评论  挑错  文章投稿  联系我
  • 上一篇:最后一次告别
  • 下一篇:谭纶,字子理,宜黄人。历职方郎中,迁台州知府。纶沉毅知兵。
  • 【推荐文章】

  • 金昌绪《春怨》 刘方平《春怨》

    【原文】 春怨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春怨 刘...

  • 新秋夜雨

    【原文】 新秋夜雨 白居易 蟋蟀暮啾啾,光阴不少留。 松檐半夜雨,风幌满床秋。 曙早...

  • 乾宁三年丙辰在奉天重围作

    【原文】 乾宁三年丙辰在奉天重围作 韩偓 仗剑夜巡城,衣襟满霜霰。 贼火遍郊坰,飞...

  • 残春独来南亭因寄张祜

    【原文】 残春独来南亭因寄张祜① 杜牧 暖云如粉草如茵,独步长堤不见人。 一岭桃花...

  • 破阵子

    【原文】 破阵子 陆游 仕至千钟①良易,年过七十常稀。眼底荣华元是梦,身后声名不自...

  • 南归阻雪

    【原文】 南归阻雪 孟浩然 我行滞宛许①,日夕望京豫②。 旷野莽茫茫,乡山在何处。 ...

  • 【最新文章】

  • 谭纶,字子理,宜黄人。历职方郎中,迁台州知
  • 材料一 《中国诗词大会》举办两季以来,可谓
  • 最后一次告别
  • 文化资本:人文价值和经济价值的互融
  • 金昌绪《春怨》 刘方平《春怨》
  • 徐志摩的另一面
  • 一个国家、民族的服饰,是这个国家、民族的文
  • 新秋夜雨
  • 童元镇,桂林右卫人。万历中为指挥。总督陈大
  • 材料一:网民规模 截至2017年6月,我国网民规
  • 一只粗瓷碗
  • 刑德之说,诸子所执不同,秦汉学者所言之刑德
  • 怀念施光南:斯人虽逝黄钟长鸣
  • 李白《秋登宣城谢朓北楼①》
  • 在冬夜里歌唱的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