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振海网——于振海的个人博客搜索

优秀传统文化进入大众文化领域,是近年来大众文化发展的重要趋势

发布时间:2025年8月20日  更新时间:2025年8月20日
作者:未知  文章ID:90687  浏览:

【原文】
    优秀传统文化进入大众文化领域,是近年来大众文化发展的重要趋势。这一趋势首先在电视文化中形成潮流,继而影响带动网络等新媒体的相应表现,常常形成“热点”和“焦点”,这既说明社会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价值的需求日趋强烈,也体现出综艺节目等大众文化形态新的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流行化”,让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进一步“活化”,将成为今后文化内容创作生产的重要增长点。
    但问题和挑战仍然不少。一是表现失当,对传统的发掘流于表面化和肤浅化,有时还出现“戏说”、过度阐释等情况,一些未必与当下时代契合的趣味时有出现。二是千人一面、重复单调,一窝蜂追逐同一题材主题,如不少传统诗词类节目形式相似,表现方式雷同,影响传播效果和公众接受。三是创新不足,缺乏更有效展示传统知识和价值的新手段、新方式,简单直接搬用传统知识,节目本身缺乏吸引力。
    充分利用新兴媒体手段,让优秀传统文化更深入地“流行化”,还需在以下几方面做出努力:
    一是对优秀传统文化保持高度尊重。在活化和通俗化的过程中避免“戏说”和过度发挥,避免对传统价值的通俗化变为庸俗化,让优秀传统文化的呈现更接近其本质,开掘凸显其内在的真正魅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身就有许多有魅力、有活力的故事,真正把传统的内涵发掘好、把传统的精神把握好,本身就是吸引力所在。
    二是在综艺模式上推陈出新。充分研究电视和网络等新兴媒体规律和观众接受习惯,在汲取近年创新经验基础上大胆开拓。传播力是真正影响力的保障,影响力是真正接受度的前提。让传统“流行”起来,一定要让媒介特点得到充分发挥,通过影像和声音的丰富立体达到事半功倍的展现,通过让人耳目一新的设置、让人充满美的享受的环节使观众得到陶冶。
    三是在“融媒体”传播上下功夫。利用多种媒体互动互渗,在传统电视媒体之外,通过多样传播方式,让优秀传统文化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更丰富的吸引力。比如最近流行的“短视频”,是与电视综艺节目有差异的新“节目”,对于电视传播具有丰富支撑作用。利用好这些新的传播方式,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流行化”有重要意义。
    如何让当代人理解优秀传统文化,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可以为当代中国人深入理解的表达,尤其让当代年轻人更好地了解传统,需要持续付出艰苦努力的工作。让博大精深和生动活泼对接,让深厚沉雄和感性活跃对话,非一朝一夕之功。这要求对传统文化的“可释性”进行深入探讨,不断推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传播。从综艺节目到“短视频”,这些可贵探索为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传播传承提供有益经验,为未来继续前行提供坚实基础。
    (摘编自张颐武《展现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活力》)

【问题】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借助电视、网络等新媒体的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进入大众文化领域已形成发展趋势。
    B.优秀传统文化进入大众文化领域能够形成潮流,表明社会对它的精神价值存在需求。
    C.受单调雷同表现方式的影响,优秀传统文化因传播效果存在问题而让公众无法接受。
    D.优秀文化传统要获得当代人的理解,需要探讨其“可释性”,探索其传承传播方式。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按摆问题、提措施的顺序,论证了如何更深入地让优秀传统文化“流行化”的论题。
    B.文章从解读失当、方式雷同、创新不足等角度,论证“流行化”中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C.对如何利用新兴媒体手段更深入地让优秀传统文化“流行化”,文章从三个方面加以阐述分析。
    D.文章例举“短视频”之例,意在论证更深入地“流行化”需在“融媒体”传播上下功夫。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只有进一步“活化”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文化内容的创作生产才可获得新的增长点。
    B.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戏说”与过度阐释,导致了对它的发掘流于表面化和肤浅化。
    C.如果能充分发挥影像、声音等媒介的特点,优秀文化传统的呈现将会更接近其本质。
    D.多种媒体互动互渗的传播方式,可提高传播效果,有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流行化”。

【参考答案】
    1.(3分)C
    【解析】文中第二段中的文本是“影响……公众接受”,非“无法接受”。
    2.(3分)B
    【解析】“解读失当、方式雷同”用词不当,与文中第二段中的文本“一是表现失当……二是千人一面……”内涵不同。
    3.(3分)D
    【解析】A项错,在“‘活化’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与“文化内容的创作生产才可获得新的增长点”之间并非必要条件关系;B项错在,“戏说”与过度阐释优秀传统文化,是“发掘流于表面化和肤浅化”的表现,而非原因;C项错在,“优秀文化传统更接近其本质”在文中并无阐述,借用影像和声音的媒介特点旨在论证使传统流行起来事半功倍。
 

发表评论  挑错  文章投稿  联系我
  • 上一篇:李岘,乐善下士,少有吏干。以门荫入仕,累迁高陵令,政术知名。
  • 下一篇:材料一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化不仅走进了我们的生产生
  • 【推荐文章】

  • 金昌绪《春怨》 刘方平《春怨》

    【原文】 春怨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春怨 刘...

  • 新秋夜雨

    【原文】 新秋夜雨 白居易 蟋蟀暮啾啾,光阴不少留。 松檐半夜雨,风幌满床秋。 曙早...

  • 乾宁三年丙辰在奉天重围作

    【原文】 乾宁三年丙辰在奉天重围作 韩偓 仗剑夜巡城,衣襟满霜霰。 贼火遍郊坰,飞...

  • 残春独来南亭因寄张祜

    【原文】 残春独来南亭因寄张祜① 杜牧 暖云如粉草如茵,独步长堤不见人。 一岭桃花...

  • 破阵子

    【原文】 破阵子 陆游 仕至千钟①良易,年过七十常稀。眼底荣华元是梦,身后声名不自...

  • 南归阻雪

    【原文】 南归阻雪 孟浩然 我行滞宛许①,日夕望京豫②。 旷野莽茫茫,乡山在何处。 ...

  • 【最新文章】

  • 材料一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化不仅
  • 优秀传统文化进入大众文化领域,是近年来大众
  • 李岘,乐善下士,少有吏干。以门荫入仕,累迁
  • 夜泊水村
  • 小村即景
  • 谭纶,字子理,宜黄人。历职方郎中,迁台州知
  • 材料一 《中国诗词大会》举办两季以来,可谓
  • 最后一次告别
  • 文化资本:人文价值和经济价值的互融
  • 金昌绪《春怨》 刘方平《春怨》
  • 徐志摩的另一面
  • 一个国家、民族的服饰,是这个国家、民族的文
  • 新秋夜雨
  • 童元镇,桂林右卫人。万历中为指挥。总督陈大
  • 材料一:网民规模 截至2017年6月,我国网民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