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振海网——于振海的个人博客搜索

年味淡了吗

发布时间:2020年5月25日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17日
作者:郑土有  文章ID:43483  浏览:

【原文】
    年味淡了吗
    郑土有
    ①每到年关,都会看到人们发出“年味淡了”“越来越没有年味”的感叹。我想主要是基于两方面原因:一是出于对传统年俗逐渐弱化甚至消失的担忧,二是对民俗的误解。
    ②毋庸置疑,传统年俗的部分仪式活动确实逐渐淡出了我们的生活,“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推糜黍,二十六去吊肉,二十七宰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首,三十晚上守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的场景在广大城镇乃至部分农村地区已渐行渐远。
    ③其中,有些是因为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方式改变引起的自然变化,属于年俗的正常演变。如祭灶习俗,现在城镇居民家中甚至部分农村都用上了煤气、天然气,柴灶逐渐消失了,灶王爷没有了立身之所,祭灶也就逐渐消失了。
    ④有的是人为因素造成的,如以往一度禁止在春节期间祭祀天地、祖先,把春节期间表达慎终追远、感恩情怀的信仰内容都禁绝了;这种情况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已大为改观。再如禁放鞭炮,鞭炮在春节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外在形式可以增添热闹气氛,内在心理方面则表达了民众在新旧交替之际驱邪除祟、祈福求吉祥的愿望。但是燃放鞭炮对环境会造成污染,甚至有时造成意外伤害或者引发火灾。禁鞭虽然可能弱化了春节的氛围,但这是发展不得不作出的改变和调整,而且现在电子鞭炮的出现,也是一种弥补和改进。
    ⑤“年味淡了”,言下之意就是以往“年味浓”。但这只是部分城市人的感受,在广大农村地区,过年气氛依然是浓浓的,这从繁忙春运就可以看出,每到春节,数以亿计的中国人都朝向一个目标——家(老家)——汇聚,任何困难都阻挡不了人们前行的步伐。尤其是最近几年,随着政府主管部门以及广大民众对春节的重视,许多仪式活动得到恢复,“年味”一年比一年浓,也就更加吸引人们返乡过年的愿望。
    ⑥之所以产生“年味淡了”的感叹,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对民俗的误解。民俗是在人们日常生活中逐渐形成的一种约定俗成的生活方式,是伴随着时代发展、技术进步、观念改变而不断变化发展的,民俗不是静止的、一成不变的,年俗也是如此。试想宋代的过年和唐代的过年会一样吗,清代过年会跟明代过年一样吗?
    ⑦例如,春节期间亲戚朋友之间互相“拜年”(走亲戚)是重要的习俗活动,它对于强化亲情、密切人与人之间情感联系起到重要作用。拜年习俗源自何时已难以考证,但至少到宋代,上层统治阶级和士大夫便有用名帖相互投贺的习俗。当时的贺年片,用梅花笺纸裁成约二寸宽、三寸长,上面写着自己的姓名和地址,朋友之间在农历正月初一这一天,互相赠送。明代,投寄贺年片风俗盛行。到了清代康熙年间,贺年片开始用红色硬纸片制作。当时时兴一种“拜盒”,将贺年片放到锦盒里送给对方,以见庄重。普通百姓拜年没有士大夫那么讲究,只要有一定的礼物就行。通常是晚辈给长辈拜年或同辈之间拜年。客人登门拜年,先拜尊长,如厅堂上挂有主人祖先的画像,也需叩拜。拜毕,主人端出花生、瓜子、糖果之类的果盘待客,再请客人吃具有春节特色的民俗茶点。小孩随往拜年,主人还要给小孩“压岁钱”。也就是说传统的拜年都是登门的。
    ⑧现在春节期间,我们仍可看到全家老幼、提着大包小包拜年的人群。但同时,各种新兴拜年方式不断出现,电话普及后有了电话拜年,手机普及后有了短信拜年,现在的年轻人更热衷于微信拜年、发手机红包。这些在30年前都不可想象。同样,以往除夕夜“守岁”,全家老少围坐包饺子、吃零食、聊天,自1983年中央电视台有了春节联欢晚会后,看春晚已成了新的年俗。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年味淡了”是个伪命题,今天的过年就应该是这样子的,无所谓年味淡了的问题。
    ⑨春节是中国人的传统节日,在中华大地上传承了两千多年,已沉淀在每位中国人的血液之中。今天虽然已进入了后工业时代、信息时代,为了农事而酬神、祈神的目的已经淡化,但春节所具有的巩固亲情、联络感情的功能仍具有重大意义。虽然其仪式活动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但其承载的文化意义和精神内涵则仍然鲜活。我们应有充分自信,相信民众的无限创造力,相信“年俗”的更新能力和顽强的生命力。

【问题】
    5.根据文章论述,下列对文章观点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因为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方式和人为因素改变引起年俗改变是正常演变。
    B.随着传统年俗逐渐弱化甚至消失,现在年味越来越淡。
    C.部分人认为“年味淡了”是因为每个人对“年”的感受不同。
    D.人们认为“年味淡了”是对年俗的误解。
    6.根据文意,下列选项中,不会让人们感受到“年味淡了”的一项是(    )
    A.扫房、守夜等春节特有的仪式活动逐渐淡出生活。
    B.煤气、天然气的普及,使祭灶的习俗逐渐消失。
    C.春节食品的方便购买和无暇制作,使各家制作春节食品的习俗淡化。
    D.现在的年轻人更热衷于微信拜年、发手机红包,拜年不热闹了。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广大农村地区过年的气氛比城市浓烈,体现出经济以及生活方式的因素在习俗传承中的必然影响。
    B.年俗会不断更新,但不会消亡,因为民众具有无限的创造力,而年俗本身也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C.统治阶级和士大夫用名帖互相投贺的习俗,相较只有大包小包就行的老百姓,可谓雅俗分明。
    D.年味会有不同的时代内涵,比如宋代的过年和唐代必有差别,未来过年会怎样?由将来说了算。

【参考答案】
    5.B
    6.D
    7.B
 

发表评论  挑错  文章投稿  联系我
  • 上一篇:美好的事物人人向往。闲暇之余,有人喜欢去大地山川,感受自然
  • 下一篇:于敏中,字叔子,江苏金坛人。乾隆三年一甲一名进士,授翰林院
  • 【推荐文章】

  • 雪晴晚望

    【原文】 雪晴晚望 贾岛 倚杖望晴雪,溪云几万重。 樵人归白屋,寒日下危峰。 野火烧...

  • 浪淘沙

    【原文】 浪淘沙 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

  • 写作什么

    【原文】 写作什么 叶圣胸 诸位现在写作,大概有以下的几个方面:国文教师按期出题目...

  • 青玉案·元夕

    【原文】 青玉案 元夕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①,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

  • 灞上秋居

    【原文】 灞上秋居① 马戴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

  • 鹧鸪天·离恨

    【原文】 鹧鸪天 离恨 纳兰性德 背立盈盈故作羞,手挼梅蕊打肩头。欲将离恨寻郎说,...

  • 【最新文章】

  • 明道先生程颢小传
  • ①童仲揆,南京人。举武会试,历都指挥,掌四
  • 贵贤 慕贤
  • 岁朝与岁朝图
  • 6.小说常采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叙事角度。
  • 谁也看不见的阳台
  • 阅读的层次
  • 21.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
  • 外大母赵太夫人行状
  • 送沈康知常州
  • 墙南池子的莲花开了,母亲该回来了罢。母亲去
  • 终军,字子云,济南人也。少好学,以辩博能属
  • 雪晴晚望
  • 鲁山,在鲁之山
  • 点绛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