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请你根据《出师表》和下面两则链接材料,概括说明诸葛亮、阎
作者:未知 文章ID:45868 浏览:
【问题】
19.请你根据《出师表》和下面两则链接材料,概括说明诸葛亮、阎罗王、晏子所表现或倡导的为官之道是什么。(4分)
【链接材料一】
北村郑苏仙,一日梦至冥府,见阎罗王方录囚①。有一官公服昂然入,自称所至但饮一杯水,今无愧鬼神。王讥曰:“设官以治民,下至驿丞闸官,皆有利弊之当理,但不要钱即为好官,植②木偶于堂,并水不饮,不更胜公乎?”官又辩曰:“某虽无功亦无罪。”王曰:“公一身处处求自全,某狱某狱避嫌疑而不言,非负民乎?某事某事畏烦重而不举③,非负国乎?三载考绩之谓何,无功即有罪矣。”官大狼狈,锋棱顿减。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郑苏仙梦冥府》卷一)
【注】①囚:指去世的人。②植:树立。③举:上报(朝廷)。
【链接材料二】
晏子使于鲁,比①其返也,景公使国人起大台之役。岁寒不已,冻馁之者乡有焉,国人望晏子。晏子至,已复事,公延②坐,饮酒乐。晏子曰:“君若赐臣,臣请歌之。”歌曰庶民之言曰:“冻水洗我,若之何!太上靡③散我,若之何!”歌终,喟然叹而流涕。公就④止之曰:“夫子曷为至此?殆⑤为大台之役夫!寡人将速罢之。”晏子再拜。出而不言,遂如大台,执朴⑥鞭其不务者,曰:“吾细人⑦也,皆有盖庐以避燥湿,今君为一台而不速成,何以为役?”国人皆曰:“晏子助天为虐。”晏子归,未至,而君出令趣⑧罢役,车驰而人趋。仲尼闻之,喟然叹曰:“古之善为人臣者,声名归之君,祸灾归之身,入则切磋其君之不善,出则高誉其君之德义,是以虽事惰君,能使垂衣裳、朝诸侯,不敢伐⑨其功。当此道者,其晏子是耶!”
(选自《晏子春秋》)
【注】①比:等到。②延:请。③靡:倒毙散灭,这里意思是置人于死地。④就:靠近,走近。
⑤殆:大概。⑥朴:棍棒。⑦细人:指地位卑下的人。⑧趣(cù):赶快。⑨伐:自夸。
【参考答案】
19.(4分)
答案示例:
(1)《出师表》中,诸葛亮所表现的为官之道是:勤于政务,敢于担责,肯做实事,为国家鞠躬尽瘁。(1分)
(2)【链接材料一】阎王所倡导的为官之道是:做官不但要廉洁,更要敢于担当,不怕麻烦,勤于政务,做点实事,不能空占其位,不谋其政,整天无所事事混日子。(1分)
(3)【链接材料二】晏子所表现的为官之道是:知道景公修建高台使百姓苦不堪言后,饮酒悲歌,劝谏景公停止工程;然后故意鞭打民工,把百姓的怨恨引到自己身上,把停止工程之事完全归功于景公,以此树立和维护景公的威望。可以说,晏子为官,既关心百姓疾苦,敢为百姓说话、办事;又不夸耀自己的功劳,肯于把好名声归于君王,树立君王的威望。(答出“可以说”后面的内容即可)(2分)
附【译文】
【链接材料一】
北村有位叫郑苏仙的人,一天做梦梦见自己到了冥王府,看见阎王爷正在登记刚抓到冥府的人。有一个穿官服的人气昂昂地进了大殿,自称在世时所到之处只喝老百姓的一杯水,现在对鬼神没有愧疚。阎王微笑着说:“设立官制是为了治理国家、造福百姓,下到管理驿站、闸门的小官,都是按着理法来权衡利弊。只说不要老百姓的钱就是好官,那么立个木偶在公堂上,它连水都不喝一口,不比你更廉洁吗?”这官听了又辩解道:“我虽没有功劳,但也没有罪呀!”阎王又说:“你一生处处求的是保全自己,某个案子,你为了避开嫌疑没敢说话,这不是辜负了百姓吗?某件事情,你怕麻烦没有上报朝廷,这不是辜负了国家吗?(对为官者,)三年要考察一次政绩,为什么?无功就是罪啊!”当官的大吃一惊,非常不安,刚来时的傲气一下子就消减了。
【链接材料二】
晏子出使鲁国,等到他返回时,发现景公已经令国内百姓大兴建造大台的劳役。当时天气严寒不止,为此而受冻挨饿的人每乡都有,国人都盼望晏子回来。晏子回到齐国,回复完事情后,景公请他坐下,愉快地饮酒。晏子说:“您如果能恩准下臣,下臣请求为您唱支歌。”于是唱着百姓们的话:“冰冻的水浸洗着我,怎么办啊!君王让我没法活,怎么办啊!”歌唱完毕,叹息着流下了泪水。景公制止他说:“先生为什么这么悲伤?大概是为了大台劳役的事吧?我将马上把它停止。”晏子作了两揖,没说什么就出去了。于是来到大台工地,手持棍棒鞭挞干活不卖力的人,说:“我们是地位卑下的人,都有房屋居住,以避免炎热潮湿,如今君主想要建个大台却不能快点建成,你们是怎么工作的?”国人都说:“晏子是在帮助老天施行暴虐。”晏子回家,还没走到,而景公已经发出命令赶快停止劳役,传令官吏的车子在前面奔驰,人们也都跟着奔跑。孔子听说这事,感慨叹息说:“古代善于做臣子的人,好的名声归于国君,祸害灾情归于自身,入朝就切磋商讨国君的不善之处,出朝就高度赞誉国君的美德仁义,因此即使是侍奉懒惰懈怠的国君,也能使国君轻松治国,称霸诸侯,而不夸耀自己的功劳。能担得起这个为臣之道的人,大概就是晏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