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振海网——于振海的个人博客搜索

尊重事实 坚持真理

发布时间:2021年7月20日  更新时间:2023年1月1日
作者:未知  文章ID:50195  浏览:

【原文】
    尊重事实 坚持真理
    1921年春季,李四光在北京大学任教授初期,曾经带领学生奔赴河北邢台南部的沙河县进行野外调查。
    一天上午,大家横穿沙河盆地向东南行进。同学们有说有笑地向前走,李四光却被眼前的景象吸引住了:身边的不远处,地面上突起几块孤零零的大石头。他想:这里远离山区,哪来的这几块大石头?是洪水从太行山上冲下来的吗?不可能。即便是洪水如何汹涌,也很难把这么大的巨石冲到遥远的平原上来,那么,又该如何解释这个现象呢?
    他们对每块大石头,上下左右都仔细观察了一番。发现这几块石头的显露状况有个共同点:即每块砾石上都有一至两个磨光面,其中各含有一些隐隐约约的擦痕。特别是有块半掩半露的巨石平面上,留着3组方向不同的清晰痕迹。李四光眼光猛然一亮,兴奋地对大家说:“冰川遗迹!第四纪冰川期的显示啊!”
    “可地质史上没有这方面的记载呀。”
    “有的正好是相反结论,认为中国不存在第四纪冰川期。”
    “现在看,这种结论也未必正确。”
    “但是,这种结论出自外国权威科学家的认定呀!”
    “大胆怀疑,实事求是,坚持真理。”李四光用这12个字概括自己的看法。
    这次考察是李四光建树中国第四纪冰川学说的起点。此后,无论工作怎样繁忙,社会活动如何缠身,他都坚持不放弃这个课题。同年夏季,他又带领学生来到山西大同进行地质调查。这儿同样使他获得新的发现:这里有冰川u谷遗迹。
    这一发现更加坚定了李四光的研究信心。不过,他也知道,中国有没有第四纪冰川是个重大而又敏感的话题,没有翔实的论据和严密的论证是驳不倒外国专家固有偏见的。目前,仅能就此提出探讨性意见。1922年1月,他用英文写了一篇报道,发表于英国《地质杂志》。他在这篇报道中指出:“任何为了搞清这个问题的尝试,都必须在野外进行。”
    这篇文章虽然称之为报道,实际上已经融进了李四光的学术见解,而且颇具挑战性锋芒。文中虽然没有指名道姓,不过地质界的学者们都知道其矛头指向曾任国际地理学会会长的德国学术权威李希霍芬。因为他曾先后7次来中国进行地质调查,足迹也是遍布大江南北,著有3卷被中外学者奉为经典的题为《中国》的专著,而对冰川遗迹却只字未提。虽然当年李四光在国际地质界小有名气,但人们在他与李希霍芬之间,仍旧是迷信后者的。李四光也深知这个现实,他决定先从引起国内地质界的反响做起。
    当年5月,李四光在中国地质学会上以《中国第四纪冰川作用的证据》为论题进行学术演讲,引起国内学者的共鸣,获得丁文江和翁文灏等先辈地质学家的支持。但是出席大会的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听完李四光的演讲却轻蔑地一笑,当着李四光的面拂袖而去。
    李四光对此不以为意,他知道成见一旦占据上风,就有着强大的惯性,要想从根本上改变它,只能再拿证据,再进行充分论证。这以后,他马不停蹄,相继到长江流域和安徽各地调查。并先后发表了《关于研究长江下游冰川问题的材料》和《安徽黄山之第四纪冰川现象》等一批有理有据的文图并茂的学术论文。而庐山的奇特发现则最后成为众所公认的事实。
    李四光和他的学生们在庐山这个大约东西10公里、南北25公里的山区中,日夜不息地反复观察、实验、分析、判断和论证,最后李四光认定:中国第四纪冰川主要为山谷冰川。
    1933年11月12日,李四光在北平举行的中国地质学会第10次年会上以《扬子江流域之第四纪冰川期》为题,发表长篇演说,引起全场轰动。但毋庸讳言,仍有很多中外学者对此不赞同。于是,李四光邀请国际闻名的地质专家巴尔博、德日进和诺林等及一些中国学者亲自到庐山来考察。李四光引领中外学者观看了他们所发现的所有冰川遗迹,并且予以逐个讲解。大量中外学者均被眼前的奇特地质景观迷住了,即使那些顽固反对中国曾经存在第四纪冰川的洋专家们,也大都被李四光的讲解和论证而折服。但也还有个别洋人不肯服输,竟然在鸡蛋里硬要挑骨头,而诺林却把李四光拉在一旁悄悄说:“假如这些现象是在我家乡发现的,则无疑是冰川造成的。”李四光没说什么,但自信的神色告诉他,不急,雄辩的事实会让你心服口服的。不多时,他又以慧眼在鄱阳湖畔发现了更加确凿的冰川证据,此时即使想在鸡蛋里挑骨头者也哑口无言了。
    这是一笔载入中国和世界地质史册的大事记,时间是1934年的春天。此时此刻,李四光向世人豪迈地宣告:至是,中国冰川现象始得谓之确定!客之怀疑冰川现象者,至此可以涣然冰释了!
    (摘编自石磊《李四光的故事》)

【问题】
    ⑴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李四光将调查中发现冰川遗迹的情况只用英文写了一篇报道,发表于英国《地质杂志》,文中仅提出探讨性意见,这足见他对李希霍芬观点采取的审慎态度。
    B.李四光在中国地质学会上以《中国第四纪冰川作用的证据》为论题进行学术演讲,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共鸣,但并未赢得到会的安特生等一些国外学者的支持。
    C.李四光为了证明中国第四纪冰川学说,十多年不辞劳苦带领他的学生们相继在河北沙河、山西大同、长江流域、安徽各地、庐山和鄱阳湖畔进行实地调查。
    D.李四光不仅在地质学会上演讲他的中国冰川学说,而且还邀请国际闻名的地质专家和国内学者到庐山考察他们所发现的所有冰川遗迹,并且予以逐个讲解。
    E.李四光对不赞成他学说的中外学者、尤其是怀有偏见的国外专家,均置之不理,而是再拿证据,再进行充分论证,直至让他们心服口服为止。
    ⑵李四光为了让人们信服他的中国第四纪冰川学说,他决定先从引起国内地质界的反响做起。这是什么原因?请简要分析。(6分)
    ⑶诺林为什么向李四光说“假如这些现象是在我家乡发现的,则无疑是冰川造成的”?请简要分析。(6分)
    ⑷李四光建树中国第四纪冰川学说,给你什么样的启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参考答案】
    ⑴(5分)AD(B项“安特生等一些国外学者”“一些”有误;C项“河北沙河”的调查发现是“李四光建树中国第四纪冰川学说的起点”,一般不能再用来作证据了;E项“均置之不理”不太准确)
    答D给3分,答A给2分,答E给1分;答B、C不给分。
    ⑵(6分)
    ①德国学术权威李希霍芬的经典专著《中国》被学者尤其是外国学者奉为圭臬,《中国》中只字未提冰川遗迹。②中国存在第四纪冰川是个重大而又敏感的话题,没有翔实的论据和严密的论证驳不倒外国专家的固有偏见,也不会产生反响。③李四光在国际地质界小有名气,但学术观点还不足以在国外马上产生反响。④李四光在国内地质学界小有名气,祖国是他学术建树的坚固支撑点。
    答出三点给6分,答出两点给3分,答出一点给1分。
    意思答对即可。
    ⑶(6分)
    诺林有妨碍科学真理探索的错误理念:
    ①不相信中国存在第四纪冰川的固有偏见,②鸡蛋里挑骨头的吹毛求疵意识,③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想。
    答出三点给6分,答出两点给3分,答出一点给1分。
    意思答对即可。
    ⑷(8分)
    示例一:做一个有成就的研究者,就应像李四光一样大胆怀疑、小心求证
    “大胆怀疑,实事求是,坚持真理。”李四光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沙河偶然发现冰川遗迹,大胆像中国没有第四纪冰川的权威学说质疑挑战,十余年不辞劳苦不屈不挠做调查取证,默默承受一些学术权威的白眼和反对,实事求是,坚持真理,终建树中国第四纪冰川学说。可见:没有怀疑就没有发展进步,坚持实事求是的探究精神就是坚持真理。
    示例二:李四光的学术建树,源于他的爱国激情、坚强意志、渊博学识与非凡智慧。
    试想,来到中国进行地质考察的哪位外国地质专家能象李四光这样十余年的呕心沥血?哪一位外国权威学者能象李四光这样拥抱和亲吻自己的领土?没有。不是持有如此强烈的爱国激情,不是拥有如此不屈不挠的奋进意志,不是具备如此的渊博学识与智慧,又怎能由现象到本质地得出如此科学的结论?
    就李四光建树学术表现出来的优秀品质谈体会:可以就一个方面的品质谈,也可综合几个方面来谈。
    所谈启示正确,给2分;理由合理、充分,给6分。
 

发表评论  挑错  文章投稿  联系我
  • 上一篇:头上是一片宁静的蓝天
  • 下一篇:对于一个民族而言,神话是上古人类智慧的遗存,是世代相传的集体
  • 【推荐文章】

  • 山中 初至巴陵与李十二白裴九同泛洞庭湖(其

    【原文】 山中 [唐]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初至巴...

  • 最好的结果

    【原文】 最好的结果 莫小米 那一天,父亲走失了。 父亲是去邻村喝喜酒的,本来是跟村...

  • 品味遗憾

    【原文】 品味遗憾 ①遗憾,字典上的解释是 不称心 、 大可惋惜 (的心理),既然如...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原文】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 铁如意

    【原文】 铁如意① 谢翱 仙客五六人,月下斗婆娑。 散影若云雾,遗音杳江河。 其一起...

  • 水调歌头·登甘露寺多景楼望淮有感

    【原文】 水调歌头 登甘露寺多景楼望淮有感 程珌 天地本无际,南北竟谁分?楼前多景...

  • 【最新文章】

  • (一)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
  • 4、请从下列句子中各找出一个与“遍插茱萸少
  • 5、探究字形背后的文化信息,可以帮助我们更
  • 告别是一种心情,告别也是一种决定。【雨季是
  • [材料一]习总书记说:“古诗文经典已融入中华
  • 山中 初至巴陵与李十二白裴九同泛洞庭湖(其
  • 2007年2月27日凌晨4点(委内瑞拉当地时间26日
  • 为了激发学生阅读中国四大名著的兴趣,李老师
  • 准备月亮,就变出月亮
  • 最好的结果
  • 4、请用一句话提取下面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 8、中考临近,为了节省时间,晚自习前小明家
  • 令人警惕的网络低俗语言
  • 品味遗憾
  • 用文化产品彰显“存在感”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