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振海网——于振海的个人博客搜索

早在二十世纪,面对非本土文学的进入,现代文学的先行者已经给

发布时间:2021年7月21日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11日
作者:未知  文章ID:50206  浏览:

【原文】
    早在二十世纪,面对非本土文学的进入,现代文学的先行者已经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郁达夫小说中的“零余者”形象在文学史上留下了【    】的一笔,但无论郁达夫受到外国文学影响有多深,(    ),浸淫着中国传统士大夫的人格与修养。郁达夫笔下的中国底色与异域风情【    】,最终成就了【    】的郁氏小说。在本土“化”的过程中,非本土文学与本土文学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本土文学不断整合、发现、提炼自我特质,在他者的参照下进行文学内部的构建与重塑,最终丰富我们的本土文学风格,提高本土文学品质,促进人类精神层面的深层次沟通与理解。优秀的作品在世界文学层面具有相似性,这种相似性是大家可以共同欣赏的基础。但是,在文学全球化交流不断深入的今天,本土体验中的文化隔阂仍然无法消除。中国文学在国外始终存在着【    】的问题,根据《中华读书报》对中国文学在美国图书市场2008至2010年销售情况的分析,美国翻译出版的中文作品共29种,其中来自中国大陆作家的作品仅19种。

【问题】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浓墨重彩    水乳交融    独具一格    水土不服
    B.可歌可泣    水乳交融    特立独行    格格不入
    C.浓墨重彩    并行不悖    独具一格    格格不入
    D.可歌可泣    并行不悖    特立独行    水土不服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他的小说《沉沦》中主人公的思想都扎根于中国这片土壤,郁达夫笔下的人物总是能够激起中国读者的共鸣
    B.他的小说《沉沦》都能够激起中国读者的共鸣,这是因为郁达夫笔下主人公的思想扎根于中国这片土壤
    C.郁达夫笔下主人公的思想之所以扎根于中国这片土壤,正是因为他的小说《沉沦》能够激起中国读者的共鸣
    D.他的小说《沉沦》正是因为能够激起中国读者的共鸣,所以郁达夫笔下主人公的思想扎根于中国这片土壤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在本土“化”的过程中,非本土文学与本土文学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本土文学不断发现、整合、提炼自我特质
    B.在本土“化”的过程中,本土文学与非本土文学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本土文学不断整合、发现、提炼自我特质
    C.在本土“化”的过程中,本土文学与非本土文学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本土文学不断发现、整合、提炼自我特质
    D.在本土“化”的过程中,本土文学与非本土文学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本土文学不断发现、整合、提炼自我特质

【参考答案】
    17.A
    【解析】浓墨重彩:指绘画或描述着墨多。可歌可泣: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水乳交融:像水和乳汁融合在一起;形容关系非常融洽或结合十分紧密。并行不悖:同时实行,互不冲突。独具一格:单独有一种特别的风格。特立独行:指有操守、有见识,不随波逐流。水土不服:出门在外,不适应当地的气候、饮食、习惯而产生的一些疾病。格格不入;有抵触,不投合。
    18.B
    【解析】从句子的关系来看,C、D两项中“激起共鸣”和“扎根”之间因果关系不当;从和后面句子的衔接来说,“扎根”和“浸淫”衔接更连贯,且和前面句子的衔接也连贯,故排除A项。
    19.C
    【解析】A项,“在本土‘化’的过程中”和最后一句的主语“本土文学”决定中间一句的主语是“本土文学”,这样才能保持前后句子的主语一致。B项,语序不当,应该是“发现、整合、提炼”。D项,首先是“相互影响”,然后才是“相互渗透”。
 

发表评论  挑错  文章投稿  联系我
  • 上一篇:蝶恋花
  • 下一篇:自从古代朝廷采用科举考试选拔人才以来,金榜题名与名落孙山始终
  • 【推荐文章】

  • 喜迁莺·晋师胜淝上

    【原文】 喜迁莺 晋师胜淝上【1】 李纲【2】 长江千里,限南北,雪浪云涛无际。天险...

  • 早发

    【原文】 早发 韦庄 早雾浓于雨,田深黍稻低。出门鸡未唱,过客马频嘶。 树色遥藏店...

  • 沁园春·答九华叶贤良

    【原文】 沁园春 答九华叶贤良 刘克庄【1】 一卷《阴符》,二石硬弓,百斤宝刀。更玉...

  • 寄黄几复

    【原文】 寄黄几复① 黄庭坚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

  • 约客

    【原文】 约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

  • 柳 咏柳

    【原文】 柳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 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 已带斜阳...

  • 【最新文章】

  • 8月19日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七夕”。媒体给
  • 材料一:地摊经济是指通过摆地摊获得收入来源
  • 父亲的车后座
  • 6月6日是第25个全国爱眼日,某校组织了一一次
  • 乌江项王庙
  • 西塘的心思
  • 珠峰并未关门,游客尚可观赏。关于世界第一高
  • 剧院里哪些座位听得最好
  • 很多人还记得,改革开放之初,人们常为了买到
  • 愿借丹青写风神
  • 喝热水也能消暑降温吗
  • 楚人隐形
  • 21.某校初三(1)班将开展以“传播正能量,从
  • 刘铎传
  • 见苏仁仲提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