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振海网——于振海的个人博客搜索

昔先圣王之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则天下平矣。平得于公。尝试观

发布时间:2021年9月11日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1日
作者:未知  文章ID:51596  浏览:

【原文】
    昔先圣王之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则天下平矣。平得于公。
    尝试观于上志,有得天下者众矣,其得之以公,其失之必以偏。凡主之立也,生于公。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阴阳之和,不长一类;甘露时雨,不私一物;万民之主,不阿一人。
    伯禽将行,请所以治鲁。【周公曰:“利而勿利也。】”荆人有遗弓者,而不肯索,曰:“荆人遗之,荆人得之,又何索焉?”孔子闻之曰:“去其‘荆’而可矣。”老聃闻之曰:“去其‘人’而可矣。”故老聃则至公矣。【天地大矣,生而弗子,成而弗有,】万物皆被其泽,得其利,而莫知其所由始。此三皇五帝之德也。
    管仲有病,桓公往问之,曰:“仲父之病矣,渍甚,国人弗讳,寡人将谁属国?”管仲对曰:“昔者臣尽力竭智,犹未足以知之也。今病在于朝夕之中,臣奚能言?”桓公曰:“此大事也,愿仲父之教寡人也。”管仲敬诺,曰:“公谁欲相?”公曰:“鲍叔牙可乎?”管仲对曰:“不可。夷吾善鲍叔牙,鲍叔牙之为人也,清廉洁直,视不己若者,不比于人;一闻人之过,终身不忘。”“勿已,则隰朋其可乎?”“【隰朋之为人也,上志而下求,】丑不若黄帝,而哀不己若者。其于国也,有不闻也;其于物也,有不知也;其于人也,有不见也。勿已乎,则隰朋可也。”
    夫相,大官也。【处大官者,不欲小察,不欲小智,】故曰:大匠不斫,大庖不豆,大勇不斗,大兵不寇。桓公行公去私恶,用管子而为五伯长;行私阿所爱,用竖刁虫出于户。人之少也愚,其长也智。故智而用私,不若愚而用公。日醉而饰服,私利而立公,贪戾而求王,舜弗能为。

【问题】
    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万民之主,不阿一人    阿:偏袒
    B.寡人将谁属国    属:从属
    C.视不己若者,不比于人    比:这里是亲近的意思
    D.丑不若黄帝    丑:以……为羞愧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伯禽将行,请【所以】治鲁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去【其】‘荆’而可矣    万物皆被【其泽】
    C.故老聃【则】至公矣    勿已,【则】隰朋其可乎
    D.愿仲父【之】教寡人也    鲍叔牙【之】为人也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周公曰:“利而无利也。”
    周公说:“(为政时)要先考虑利人而不要先考虑利己。”
    B.天地大矣,生而弗子,成而弗有
    天地大公无私啊,生育万物却不把万物作为自己的子女,成就万物却不把万物据为己有。
    C.隰朋之为人也,上志而下求
    隰朋为人,对胜过自己的人有志(追赶),对不如自己的人则(加以)劝勉。
    D.处大官者,不欲小察,不欲小智
    做大官的人,不愿观察小事情,不想要小智慧。
    9.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作者以为,三皇五帝等古代圣王治理天下之所以能使天下太平,是因为他们首先做到了公正无私。
    B.文章以周公训诫伯禽“利而勿利也”和管仲临终举荐隰朋相齐为例,阐明了治天下必先公的观点。
    C.对荆人遗弓而不肯索,孔子认为真正出以公心应去其“荆”,老子认为真正出以公心应去其“人”。
    D.管仲素善鲍叔牙,但他并不同意在自己病故以后由鲍叔牙继任相齐,由此可以看出他没有偏私。

【参考答案】
    6.B(属,托付)
    7.D(均为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没有意义。A特殊代词,前者指“用来……的方法”,后者指“依靠……的人”。B二者均为代词,前者为“其中”或“那”;后者为“它”。C选项二者词性相同均为连词,但意义不同,前者表顺承,可译为“就”;后者用在判断句中主语之后、谓语之前,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
    8.D(做大官的人,不要只看小事,不要在小的智慧上做文章)
    9.C(老子认为真正出以公心,不仅应去其“荆”,还应去其“人”)
    【文言文译文】
    从前,圣王治理天下,一定首先做到公正无私,公正无私天下就太平了。天下太平是从公正无私中得到的。
    我曾经试着考察古代的记载,(发现)取得天下的人很多,他们取得天下凭借的是公正无私,而他们失去天下一定是因为偏私。大凡君主的确立,都是出于公正的目的。天下不是某一个人的天下,而是天下人的天下。阴阳协和,不只使某一类东西生长;及时的雨露,不偏私某一种事物;万千百姓的君主,不偏袒某一个人。
    伯禽将前往(鲁国赴任),向(周公)请教治理鲁国的方略。周公说:“为政时要首先考虑利人而不要首先考虑利己。”楚国有一个人遗失了弓箭,却不肯去寻找,说:“楚国人遗失了弓箭,楚国人捡到了,又何必找它呢?”孔子听到楚国人的话,说:“去掉那‘荆’就合适了。”老聃听到孔子的话,说:“(再)去掉那‘人’就合适了。”所以说老聃是最公正无私的。天地大公无私,生育了万物却不把万物作为自己的子女,成就了万物却不把万物据为己有,万物都蒙受天地的恩泽,享受天地的利益,却不知道这些恩泽和利益是从哪里来的。这就是三皇五帝的德政啊。
    管仲患了重病,齐桓公前去问候他,说;“仲父的病啊,更加沉重了,国内百姓都已经无法避讳了,我将把国事托付给谁呢?”管仲回答说:“以前我尽心竭力,还不能足以知道把国事托付给谁,如今我重病在身命在旦夕,还能说什么呢?”齐桓公说:“这是国家大事,希望仲父您指教我。”管仲恭敬地答应,说:“您想让谁担任相国呢?”齐桓公说:“鲍叔牙可以吗?”管仲回答说:“不可以。我了解鲍叔牙,鲍叔牙为人,清正廉洁刚直不阿,看到不如自己的人,就不和人家亲近;一旦听到人家的过错,一辈子也忘不了。”齐桓公说:“不得已的话,那么隰朋还可以吧?”管仲回答说:“隰朋为人,对胜过自己的人(有志)追求,对赶不上自己的人(加以)劝勉。常常以自己不如黄帝为羞愧,对不如自己的人表示同情。他对于国政,(细枝末节)不去过问;他对于政事,(分外的)不去了解;他对于用人,不刻意去(找小毛病)。不得已的话,那么隰朋还是合适的。”
    相国,是大官。做大官的人,不要只看小事,不要耍小聪明。所以说,大工匠要注意总体设计,而不必亲自挥斧弄凿;大厨师只着意调和五味,而不必亲自摆弄锅碗瓢盆;大勇士重在指挥作战,而不必亲自临阵打斗;正大的军队只在征讨无道叛逆,而不会骚扰百姓。齐桓公厉行公正,摒弃个人的爱憎,重用管仲因而成为五霸之首;逞私心偏袒所宠爱的人,任用竖刁以致死后无人殓尸安葬。人在年轻时愚蒙,年长后智慧。与其智慧而被私心役使,不如愚蒙而拥有公心。天天醉醺醺的却要整饬丧纪,自私自利却要树立公正的风气,贪婪暴戾却想称王天下,即使是虞舜也不能做到啊。
 

发表评论  挑错  文章投稿  联系我
  • 上一篇:汉成帝建始中,关内大雨四十余日。京师民无故相惊,言“大水至”
  • 下一篇:千秋岁
  • 【推荐文章】

  • 暮过山村

    【原文】 暮过山村 贾岛 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 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 初月未...

  • 行舟值早雾

    【原文】 行舟值早雾 伏挺 水雾杂山烟,冥冥不见天。 听猿方忖岫,闻濑始知川。 渔人...

  • 西郊落花歌

    【原文】 西郊落花歌 清代 龚自珍 西郊落花天下奇,古人但赋伤春诗。 西郊车马一朝尽...

  • 清江曲

    【原文】 清江曲 苏庠① 属玉②双飞水满塘,菰蒲③深处浴鸳鸯。 白蘋满棹归来晚,秋...

  • 24.(10分)请你对下面一首词作中的景物进行

    【问题】 24.(10分)请你对下面一首词作中的景物进行描写。要求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方...

  • 10.(2分)联系《孙权劝学》,说说吕蒙给你留

    【问题】 10.(2分)联系《孙权劝学》,说说吕蒙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参考答案...

  • 【最新文章】

  • 昔先圣王之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则天下平矣。
  • 出师表(节选)
  • 核舟记
  • ①2019年2月17日下午,故宫将举办元宵节灯会
  • 所有的水都是你的纪念碑
  • 出塞作
  • 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荣名者,必尊贤而下士。
  • 天真
  • 台城
  • 饿死肿瘤
  • 阿廖沙是【 】(作者)的作品【 】中的主人公
  • 背上行囊,追寻理想。即使不能成为浩荡的大海
  • 3.下面两个句子各有一处语病,请在原句上修改
  • 岳阳楼记(节选)
  • 橘逾淮为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