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振海网——于振海的个人博客搜索

蒲松龄之道

发布时间:2021年9月23日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13日
作者:张炜  文章ID:52183  浏览:

【原文】
    蒲松龄之道
    张炜
    ①我看过蒲松龄的画像,彩色的,坐在大圈椅子上,穿了官服,一绺胡须。他希望留下一个官的形象,尽管一辈子求官不得。据说他的代表作《聊斋志异》就是刺向官府的,寓意极多。求官不得,又发现官坏,就刺官。
    ②他离我们很近,所以关于他的行迹考证起来并不难。山东一带是他生活的地方,所以去的地方也比较多。他还曾到南方短期生活过。崂山上,太清宫面南大殿,左边的厢房就被指定为蒲先生当年写书的地方。这个厢房阴气甚重,方砖铺地,小桌卷边,很有些特色。
    ③我已经去了崂山许多次,每一次都小心地探头看那个小厢房。里面有浓烈的香味和烧纸味。这气味传达的是一种说不清的感觉,但非常熟悉。我并不觉得有多么浓烈的宗教气息;相反,一种世俗的、底层的感觉,一种迷信状态,总是在烟火里环绕着。真正的宗教并不完全依靠迷信支撑,相反,它总是由求知的主体来确立。宗教离开了科学与思辨,也就开始变质。
    ④蒲松龄的书总由极多的矛盾交织,并不像一些研究者说的那么简单和纯粹。他们说他是借说鬼道妖来刺贪刺腐。其实他的兴趣分散得多,思想也芜杂得多。比如对待官场,他的态度就有羡与嫉,有恨与鄙,更有些不可割舍的情结在。他是一个迷信的人,而迷信,与我们现在讲的“宿命感”又有不同。迷信是一种更简单的、更浅直的思维。总之他是一个非常民间化、底层化、世俗化的文人。他是个文章高手,但又仅仅是个乡下秀才。他的境界还停留在乡间秀才的水平上,这又与他极高的文字技巧与修养不太相符。
    ⑤其实这现象古今皆同。当今文场也是这样。不少人在走“大俗大雅”的文路。这样做不是深得文章之道的结果,而是囿于各种条件走不出自身屏障的缘故。这样的道路也只能“大俗”,并由此获得自身的生命力。但这样做到了极致,往往也只是第二流境界。因为这样做其实只是“民族唱法”与“通俗唱法”的混合物。而第一境界常常由“美声唱法”或“民族唱法”才能到达。因为手法本身也需要一种纯粹性。
    ⑥蒲松龄之道,是松弛就便之道。
    ⑦我从浓浓的烟火气中,真实地感到了这位说狐的高手。小桌冷清,冬天会格外艰苦。想一想这里的寒夜,烛光跳跃,老先生勉强握住一支毛笔,写出自娱的文字。一个失意的秀才如果没有自娱,简直就是要了他的命。
    ⑧从崂山的写作厢房再回头看淄博故居。那里的陈设也像一个庙,那里面供的是蒲先生。
    ⑨有这样的屋与人,才有那样的文字。【这样的文字有别一种色彩。】乡间隐秘都从他的笔底透露,各等传闻也都由他转述。他是一个民间故事的搜集者,也是一位整理者。他在记录和整理的时候并不那么忠实。因为他总顺着自己的心愿改写一二或大部。好在那些传说的精神仍然完好地保留了,这又构成了他的文章之魂。他的全部文字,其实正是以这样的民间魂魄来传世,来不灭。
    ⑩中国民间喜欢迷信。如果想在民间畅通,一个文人就要装神弄鬼。蒲松龄的可贵处是他并不装,而是真信鬼神,这又有了一份纯洁和简单。他的故事的魅力,自此也就滋生出来。这样,他既有了不平凡的一面,同时又有了民众喜欢的一面,二者得到了相当好的统一。
    11《崂山道士》一篇流传甚广,也是他的作品中较易诠释的一篇。故事生动,新鲜,而且发生在一个道教圣地,人们可以具体地指点言说,使之进一步地生动。还有一篇《香玉》,就是写太清宫的白牡丹和耐冬变化成的仙女。
    12我在崂山上看到了仙风道骨的人,他们就是道士。蓝衣、黑冠、白袜,裹腿。走路时双手轻甩,灵动生风,有些爽气。看着看着想起了蒲松龄笔下那个又荒唐又不走运的年轻道士,心中一笑。当年蒲翁真的在此定下了这个奇妙的传说吗?不敢轻信。不过他来过崂山,并多有流连,这大概是可以肯定的。

【问题】
    9.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烟火”与“烟火气”前后照应,使蒲松龄世俗化的文人形象得到了强化。
    B.作者描绘寒夜烛光的创作场景,意在突出蒲松龄的成就得益于艰苦环境的磨炼。
    C.结尾段中道士形象的对比,说明蒲松龄在创作小说时并不是一个忠实的记录者。
    D.作者行文表达灵活多变,寓说理于形象描绘之中,读来具体可感,不枯燥乏味。
    10.作者认为蒲松龄属于哪种境界,为什么?请根据④⑤两段内容简要回答。(5分)
    11.如何理解“这样的文字有别一种色彩”?(5分)
    12.第⑤段提到,第一境界常常经由纯粹性的手法才能到达。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请结合具体的文艺作品说明理由。(6分)

【参考答案】
    9.B(3分)
    10.【答案要点及评分参考】蒲松龄属于第二流境界(1分)。他乡间秀才的水平(非常民间化、底层化、世俗化的文人)与其极高的文字技巧与修养不符(2分)。走不出自身屏障(1分)。“大俗”走到了极致,也只能是第二流境界(1分)。共5分。
    11.【答案要点及评分参考】“这样的文字”是在失意中写出的自娱的文字(1分),“有别一种色彩”指他顺着自己的心愿改写民间故事,却完好地保留了民间传说的精神,构建了不灭的民间魂魄(2分),散发着纯洁和简单的魅力(2分)。共5分。
    12.【答案要点及评分参考】针对“是否同意”表明态度(1分),举例恰当(2分),分析阐述完整清楚(3分)。共6分。
 

发表评论  挑错  文章投稿  联系我
  • 上一篇:①当下,利用网络进行交流沟通,已经成为人们非常重要的一种生活
  • 下一篇:介夫传
  • 【推荐文章】

  • 临江仙·探梅

    【原文】 临江仙 探梅 辛弃疾 老去惜花心已懒,爱梅犹绕江村。一枝先破玉溪春。更无...

  • 谈独立思考

    【原文】 谈独立思考 茅盾 有人问:如何而能独立思考? 我想:这个答案可以很多,其...

  • 野步

    【原文】 野步 赵翼 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

  • 庆清朝慢·踏青

    【原文】 庆清朝慢 踏青① 王观 调雨为酥,催冰做水,东君②分付春还。何人便将轻暖...

  • 摸鱼儿·观潮上叶丞相

    【原文】 摸鱼儿 观潮上叶丞相 辛弃疾 望飞来半空鸥鹭,须臾动地鼙鼓。截江组练【1】...

  • 玉仙馆

    【原文】 玉仙馆 [唐]张籍 长溪新雨色如泥,野水阴云尽向西。 楚客天南行渐远,山山...

  • 【最新文章】

  • 验证码到底有什么用?
  • 夕次盱眙县
  • 李泰伯改字
  • 蚊子为何喜欢叮咬喝酒人
  • 移树说
  • 说“木叶”
  • 为废墟留影
  • 近期,一档叫《上新了·故宫》的综艺节目频频
  • ①唐诗之所以能达到高峰,也有文人们的自觉努
  • 随着民营企业发展壮大,民营企业的社会责任意
  • 景公问晏子曰:“寡人意气衰,身病甚。今吾欲
  • 池口风雨留三日
  • 父亲的东篱
  • (1)杜甫《望岳》中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
  • (2)杜牧《赤壁》中诗人慨叹生不逢时、怀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