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岁引·秋景
作者:王安石 文章ID:53195 浏览:
【原文】
千秋岁引·秋景
王安石【1】
别馆寒砧,孤城画角,一派秋声入寥廓。东归燕从海上去,南来雁向沙头落。楚台风【2】,庾楼月,宛如昨。
无奈被些名利缚,无奈被他情担阁,可惜风流总闲却。当初谩留华表语【3】,而今误我秦楼约。梦阑时,酒醒后,思量着。
注释:【1】王安石:北宋著名政治家,主持了“熙宁变法”,后因守旧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2】楚台风:楚王游兰台时曾赞“快哉此风”。【3】华表语:曾有得道之人在华表柱上唱“去家千年今来归”。
【问题】
14.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别馆寒砧”一句,羁身异乡的人听到捣衣之声,意识到天时渐寒,心中抑郁难当。
B.“孤城画角”一句,虽为孤城,但画角声高亢,以极凝练的笔墨描绘了自然的秋声
C.燕东归,雁南飞,让作者生发出久客异乡,身不由己的思绪,自然过渡到下文的忆旧。
D.“梦阑时,酒醒后”可指实在的梦和酒,亦可视为作者历尽任途沧桑后的自知和独醒。
15.本词多处用典,将情感表达得丰富蕴藉。对下列诗文的用典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泊秦淮》中的“隔江犹唱《后庭花》”,作者借南朝陈后主作《玉树后庭花》新曲之典,抒发了对晚唐统治者因荒淫享乐而亡国的感慨之情。
B.《书愤》中的“塞上长城空自许”,作者借南朝刘宋大将檀道济临刑时怒叱皇帝之典,表达了对守边将领无故被杀的深切同情和愤愤不平
C.《永遇乐)中的“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作者借廉颇之典,表达为国效力之决心,显示老当益壮之能力,抒发报国无门之忧虑。
D.《归去来兮辞》中的“三径就荒”,作者借汉朝蒋诩隐居开辟三径之典,描绘了自家庭院荒芜的景象,表达了作者的清高之意、悲愤之情。
16.黄苏在《蓼园词选》中认为这首词应是王安石仕途受挫,退居金陵时所写,因其“意致清迥,翛然(意为无拘无束)有出尘之想。”请结合全词,简析黄苏为何会做如此推断。(6分)
17.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共8分)
①王安石常在文学创作中抒发政治情怀与人生哲理,他主持变法,一路坎坷,但他始终相信“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 】。
②同样“梦阑”“酒醒”,与王安石不同,苏轼则感受到了温暖,所谓【 】,微冷,【 】。
③四时之景,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常见的内容。《千秋岁引》便是王安石写秋之作。而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也有“蔚然而深秀”的琅琊山四时的景色,其中的春、夏景色分别为“【 】,【 】,让人朝往暮归,赏乐无穷。
④《边城》中描写河水时有这样一句“水中游鱼来去,全如浮在空气里”。而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中的【 】,【 】,也是类似的描述。
【参考答案】
14.(3分)【答案】B
15.(3分)【答案】C
16.(6分)【答案要点及评分要求】
《蓼园词选》中认为此词意境清明旷远,表达了远离尘世,向往无拘无束生活的情感,因而应该是其仕途受挫,退居金陵时所写(1)。
写景方面,作者听“寒砧”、“画角”之声,看“海上燕”“沙头雁”之景,秋声秋色均寥廓旷远,不是身处政治漩涡的作者常见之景(1)。
抒情方面,作者对家乡有思归之情(1),对自己因追名逐利、琐事缠身而辜负了光阴,有无奈和追悔之情(1),对往昔无拘无束的生活有留恋与向往(1)。这些都是在政治上有大作为的王安石因仕途受挫而产生的厌倦官场,激流勇退的感慨(1)。
综上,这阙词应该是王安石历经宦海沉浮,退居金陵时的心情写照。
17.(8分)【答案】
①而人之所罕至焉 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②料峭春风吹酒醒 山头斜照却相迎
③野芳发而幽香 佳木秀而繁阴
④潭中鱼可百许头 皆若空游无所依
【评分标准】每空1分。错一处则该空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