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振海网——于振海的个人博客搜索

完美与残缺

发布时间:2021年11月3日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15日
作者:从维熙  文章ID:54166  浏览:

【原文】
    完美与残缺
    从维熙
    ①天上的月亮有圆有缺。当月圆时,有“花好月圆”之美词;当月残时,又有“一镰钩月”之雅说。笔者常想,如果地球上没有月残,而只有月圆;或只有月残,而无一轮圆月,那将失去多少风景?如果把这一美学概念,引伸到振兴中华民族的宏观话题之内,那就不仅仅是单纯的审美情趣问题,而是一个事关民族心态的问题了。
    ②几年前,一位台湾的摄影家,要拍一幅圆明园的夜色写真,我陪他选择月圆之夜前往,但是到了圆明园之后,面对那断垣残壁的历史沧桑,我们忽然意识到月圆下的圆明园,拍出来虽然好看,但不如一钩残月下的圆明园,更富有含金量。因为我们面对的不是令人开心的风景,而是中国百年国耻的纪念园。虽然这比在月圆下拍摄,要艰难许多,最终他还是等到了乱云遮月——圆月被吞噬到只剩下一弯残月的更深时分,重新开动了摄影机。
    ③笔者所以要重温这段往事,实因重新修复圆明园之争,与保留其历史原貌之争,既是关联到建筑的问题,又是超出了建筑学本身——关联到民族心态建筑的一个大问题。我们是个有着几千年历史文明的古国,珍惜历史的完美,是人之常情,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如何面对历史残缺,并珍惜这种残缺,却始终是个没有解决好的大课题。重建圆明园的历史辉煌与反对重建圆明园之争,典型地反映出我们民族心灵上的顽疾。之所以这么说,是有充分依据的:本来圆明园是国耻的标本,留下这个活标本的原貌,使国人牢记“火烧圆明园”的悲凉往事,不仅符合历史真实,而且有利于民族奋发图强;但是偏偏有一些清史学者,难以割舍中华民族的“圆月情结”,慷慨激昂地反对保留历史残缺,倡导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再现圆明园昔日的风华。这里,姑且不说“克隆”出来的圆明园,其本身就是赝品;就是再现圆明园的全部辉煌,也无助于中华民族的明天——正好相反,它将让子孙后代淡化国耻,并瓦解消融民族务实的心灵建筑。
    ④为了说明问题,笔者仅以德国科学严谨之风,与国人中假凤虚凰的心态,作一个对比:在德国西部莱茵河和美茵河的汇合口有个科布伦茨小城,这儿曾经耸立着威廉大帝的雕像。威廉大帝何许人也?他是将德意志统一成一个国家的大帝,被德国人称之为德意志之祖。人们为了缅怀他将东西南北中的日耳曼人,缔造成一个强大的德国,在科布伦茨两条美丽河流的汇合口,铸成了一座巍高的青铜纪念碑,以纪念他的历史功绩。但是,当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尾声,苏联从德国西部强渡莱茵河、围歼希特勒军团时,一发炮弹正好落在这座青铜雕像上,从此这位策马张弓的德意志之祖肖像消失了。待我去那块圣地朝圣时,那儿只留下一座空空的墩台。当时正是深秋,墩台上飘满了黄色的落叶和白色的鸟粪,让每个来这儿的游者,无不感到凄切和悲凉。这是其一。其二,在德国柏林最热闹的裤裆大街,昔日曾经耸立着一座著名的尖顶教堂,苏联红军攻克柏林时,那座教堂的顶部正好被炮火自上而下地劈去了一半,多少年过去了,那教堂也没有重建和修复,赤裸地站在繁华的大街上,向世界展示它的历史沧桑。对此我曾以中国人的心态,询问过德国友人和德国民众,他们的回答几乎是一致的:我们必须精心地保存这些历史残缺,让子孙后代不忘德国发动二战的罪恶。
    ⑤当年,德国是发动二次世界大战的罪魁祸首,还在千方百计地保留历史残缺;而我们在近代史中是被弱肉强食的民族,倒反而不惜花费重金,克隆往日的历史辉煌,这种南辕北辙的心态,距离究竟有多远?恐怕世界上还找不到一种量器,能丈量出这种距离。但是这两种思维模式,到底哪个更能符合民族自强的内在逻辑?哪个更富有时代的前瞻性?哪个更能“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以德国而论,它今天的经济实力,不要说再建起一座青铜雕像,就是在科伦布茨再竖起十尊百尊威廉大帝的金像,并不是什么难事;但是他们知道那是遮盖民族的耻辱,是万万不能做的事情。难道我们这个不断被列强肢解和侵略的民族,就能遮其自家之丑,重新修建圆明园(实质为“克隆”),来淡化昔日被列强瓜分的国耻?前不久,党中央明确提出“求真务实”和“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这更让笔者感到投入大量资金、全面修建圆明园之举有待商榷。且不说我们还有几千万农村人口,生活在贫困水平线上;就是有一天我们从发展中国家,进入了全面富足的国家行列,我们也不能淡化昔日之国耻。
    ⑥中国有句古话,似可当此文的结论:
    ⑦假凤虚凰者误国,卧薪尝胆者兴邦!
    (选自《2004年中国随笔精选》)

【问题】
    6.第②段中加点词“含金量”在文中的含义是:【    】。(2分)
    7.作者和台湾摄影家等到“乱云遮月——圆月被吞噬到只剩下一弯残月的更深时分”才去拍摄,其用意除了与圆明园废墟协调一致外,还有什么深意?(2分)
    答:【    】。
    8.第③段,“我们民族心灵上的顽疾”指①【    】;②【    】(在文中找两个关键词)(4分)
    9.第④段中作者提到【    】和【    】两例,其作用是【    】。(4分)
    10.对文章题目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完美”是一种美,“残缺”不是美,残缺的圆明园就是要显示过去列强的罪行。
    B.“残缺”是为了衬托“完美”的,没有“残缺”就没有“完美”。
    C.“完美”与“残缺”两者都是美,它们是对立统一的,反映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审美对象的美。
    D.“完美”与“残缺”一般来说都是一种美,但文中说的圆明园的残缺决不能称为美。
    11.作者的观点是反对重建圆明园,文中共讲了哪几点理由?请分条列出。(4分)
    答:【    】。
    12.你是否同意文中的观点?不同意,要说出你的理由;如同意,请再补充一、二点理由。
    答:【    】。(4分)

【参考答案】
    6.与残月下的圆明园废墟相一致,更能突出圆明园作为国耻纪念园的意义(2分)
    7.具有象征义(比喻义也可)象征帝国主义列强对圆明园的吞噬(2分)。
    8.(1)圆月情结
    (2)假凤虚凰心态(共4分)
    9.威廉大帝雕像被毁不修(1分);裤裆大街教堂被毁不修(1分);为了向世界展示它的历史沧桑,让子孙后代不忘德国发动二战的罪恶(2分)
    10.C(2分)
    11.①重建的圆明园只能是一个赝品,无助于中华民族的明天;②它使子孙后代淡化国耻,并瓦解消融民族务实的心灵建筑;③不能使国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不忘国耻;④我们还不富裕,还有几千万农村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上(共4分)
    12.略(4分)
 

发表评论  挑错  文章投稿  联系我
  • 上一篇:语文是盐
  • 下一篇:初,康(嵇康)居贫,尝与向秀共锻于大树之下,以自赡给。颍川钟
  • 【推荐文章】

  • 送王汶宰江阴

    【原文】 送王汶宰江阴 包何 郡北乘流去,花间竟日行。海鱼朝满市,江鸟夜喧城。 止...

  •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

    【原文】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① 许浑 红叶晚萧萧②,长亭酒一瓢。残云归太华③,疏雨...

  • 闲居春尽

    【原文】 闲居春尽① 白居易 闲泊池舟静掩扉,老身慵出客来稀。 愁因暮雨留教住,春...

  • 咏螃蟹呈浙西从事 螃蟹咏

    【原文】 咏螃蟹呈浙西从事① 【唐】皮日休 未游沧海早知名,有骨还从肉上生。莫道无...

  • 读山海经(其一)

    【原文】 读山海经(其一) 陶渊明 盂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乌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原文】 临江仙 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宋 陈与义① 忆昔午桥②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

  • 【最新文章】

  • 送王汶宰江阴
  • 江一鹤
  • 窦轨,性刚果有威,大业中,为资阳郡东曹掾,
  • 此般师生此般情——金岳霖与殷海光
  • 鼓岭遇雨
  • 一块庄稼地的怀念
  •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
  • 路遥的价值
  • 五月的北平
  • 秦州杂诗(其一)
  • 灿若星辰的文化瑰宝,是历史的丰碑,是珍贵的
  • 九月九日登玄武山 蜀中九日
  • 进入
  • 丝绸之路的概念自19世纪末提出之后,就成为东
  • 伊尹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