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振海网——于振海的个人博客搜索

①最近几年来,我在许多文章中和发言中,都宣扬一个观点:文化交

发布时间:2021年12月8日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13日
作者:未知  文章ID:55718  浏览:

【原文】
    ①最近几年来,我在许多文章中和发言中,都宣扬一个观点:文化交流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主要动力之一。我是根据历史事实和现实情况有感而发的,没有丝毫主观成分。
    ②在这里,关键是一个“交”字,一边倒,向一边流,不能称之为“交流”。古往今来,地球上不知道有多少国家,多少民族。几乎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创造。文化不论大小,一旦出现就必然向外流布。我认为,这可以算是文化的一个特点,全体人类都蒙受了这个特点之利。如果没有文化交流,我们简直无法想象,今天的中国,今天的世界,文化会是一个什么样子,人民生活水平会是一个什么样子。
    ③在文化交流方面,中国是一个很有特色的国家。从蒙昧的远古起,几乎是从一有文化起,中国文化中就有外来的成分。中国古书上说:“有容乃大”。中国人民是最“有容”的,我们肯于和善于吸收外来的好东西,不管是精神的,还是物质的,只要对我有利,我们就吸取。海容百川,所以能成其为大。我们能吸收各种文化,所以才能创造出这样光辉灿烂的文化。鲁迅先生提倡“拿来主义”,正表示了这种精神。
    ④但是,中国不但能“拿来”,我们也能“送去”。历史上我们不知道有多少伟大的发明创造送到外国去,送给世界人民。从全世界范围内历史和现状来看,人类文明之所以能发展到今天这样辉煌的程度,中国人民与有力焉。
    ⑤可惜的是,西方国家自从产业革命以后,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世界上其余的国家都争先恐后地向西方学习。即以中国而论,我们今天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甚至衣着打扮,从头到脚,哪一件不是从西方来的?中国素以美食名扬全球;然而,就是在这方面,我们也受到了西方的影响。其余的更不必说了。于是乎西化之声洋洋乎盈耳,响彻全球矣。西方人大都自我感觉极为良好,以“天之骄子”自命。他们在下意识中大概认为,自古以来就是这样,今后也将永远是这个样子。
    ⑥孙子说:“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是指战争而言。其实在其它方面也是这样。今天,中国人民对西方的了解远远超过西方人民对中国的了解。在西方,不但有一些平民老百姓对中国毫无所知;有的人甚至认为今天中国人还在裹小脚,吸鸦片。连一些知识分子也对中国懵懂无知。一旦世界有事,我们中国是处在“百战不殆”的位置上的。有识之士,必须承认这一点的。
    ⑦我曾在上面说过,中国人不但能“拿来”,也能“送去”。在历史上的“送去”,可能是无意识的。但是,在今天的情况下,我们认为,既然西方人不肯来拿,我们只好送去了。想要上纲上线的话,我们可以说,这是我们的国际主义义务,我们必须认真完成的。我们必须把中华民族文化中的精华分送给世界各国人民,使全世界共此凉热。
    ⑧还有一个问题,我必须在这里指出,这就是,把中国文化介绍出去,是十分困难的一件事,我们过去都把它看得过分简单了。我最近读了几篇关于李约瑟的文章,才清晰地意识到,中国思想史或哲学史上的一些基本概念,比如仁、义、礼、智、信等,都是很难译为外文的。一个最重要的“道”字,就简直无法翻译。在历史上长期的环境影响下,我们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和思维内容,都与西方迥异。想介绍中国文化让外国人能懂,实在是一个异常艰巨的任务,对于这一点我们必须头脑清醒。
    ——季羡林《<东学西渐丛书>总序》

【问题】
    1.根据文章的观点,文化交流既需要□□,也需要□□。(2分)
    2.文章第③段中的“这种精神”具体是指【    】。(2分)
    3.文章第⑤段中作者为【    】感到可惜。(2分)
    4.下列各项中对文章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东学西渐丛书》的编纂目的是介绍中国传统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
    B.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中国文化中从来就不缺少外来优秀文化的元素。
    C.中华民族曾经创造出辉煌的文明,而如今我们的文化创造力已经落后。
    D.由于语言的差异和障碍,要把中国传统文化介绍出去几乎是不可能的。
    5.作者倡导文化交流有哪些理由?(4分)
    6.结合文章⑤—⑦段,对作者关于“东学西渐”的认识作简要评析。(5分)

【参考答案】
    1.拿来;送去。
    2.主动并善于吸收外来文化中的优秀成分的胸襟。
    3.曾经为人类文明作出巨大贡献的中国优秀文化如今正在失去其影响力。
    4.B
    5.从总体上看,文化交流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从文化本身看,几乎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创造;从历史看,中华文化和世界其它文化的交流成就了世界文明的辉煌;从现实看,缺乏文化交流导致一些西方人对中国的无知。
    6.答案示例:作者认为,当今我们必须把中华文化中的精华“分送”给全世界。正面的看,这能够让中国的优秀文化走向世界,让世界全面正确地了解中国,并以此推动世界文明的发展。然而从“百战不殆”、“共此凉热”等语句上看,作者对“送去”的认识又有一厢情愿的判断和强加于人之嫌。
 

发表评论  挑错  文章投稿  联系我
  • 上一篇:涉务
  • 下一篇:橘子
  • 【推荐文章】

  •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原文】 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

  • 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

    【原文】 天仙子 水调数声持酒听 张先①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

  • 醉著

    【原文】 醉著 韩偓① 万里清江万里天,一村桑柘②一村烟。 渔翁醉著无人唤,过午醒...

  • 春日即事

    【原文】 春日即事 李弥逊①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②,...

  •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原文】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苏轼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

  •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原文】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

  • 【最新文章】

  • 西湖的“相宜”
  • 辛公义,陇西狄道人也。公义早孤,为母氏所养
  • 六国论(节选)
  • 当代中国诗人为何只向西看
  • 【材料一】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8年底,故宫
  • 心里的栀子花
  • ①人类思想史自古就在追问“什么是好生活”“
  • 城里乡下
  • 国家信息中心分享经济研究中心2017年9月9日在
  • 汉将班超少子勇。勇字宜僚,少有父风。永初元
  • 用“面粉”修复牙齿
  • 回报
  • 大海从来不悲伤
  • 居里夫人自传(节选)
  • “光学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