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振海网——于振海的个人博客搜索

风中的芦苇

发布时间:2025年9月9日  更新时间:2025年9月9日
作者:梅洁  文章ID:90997  浏览:

【原文】
    风中的芦苇
    梅洁
    我无法说清我何以如此挚爱芦苇!
    我一直想,我这一生,总会和芦苇不期而遇。在深秋白茫茫的芦苇荡里,和着盛开的芦花留下我的身影,那怕从此我随风而去……我这样如痴如醉地想了许多年,想得有些莫名,有些怪异。我知道这是我生命中的一道信息,但我不知道它的由来。我生长在南方没有芦苇的汉水之滨。
    许多年后的八月,朋友约我去南大港湿地,他们告诉我说,湿地里的芦苇浩浩荡荡。“湿地”之说是近两年的事情,它是大地的最宝贵的一个器官,如人的肝、胃、肺叶、心脏什么的,它叫“地球之肾”。它的重要已是很明显的了,但我知道,此去南大港,我心醉神往的是芦苇。
    地处渤海湾里的南大港,俗称大洼,属传说中林冲发配的荒凉之地沧州。千万年里,海水在这里涨了退了,汹涌了平静了,留下了茫茫无垠的盐碱滩,芦苇在盐碱滩、在沼泽泞泥的大洼开始了千万年地生长,寂寥而沉静。八月的芦苇是盐碱地绝妙的幻想,那绿色让人恍入梦境。于是我看到,满目的芦苇一泻千里,它们从地平线的天际处漫过来,是一种没有边际的逶迤。我知道,地平线之外是渤海。海风吹过来,湿地掀起了芦苇的大涛,这时,我离海还有一段路程,但我已经听到了属于海的呼啸,还有一种属于海的力量,有些雷霆万钧。稍刻,海风过去,【八十平方公里涌起了芦苇绿色的涟漪,涟漪抚弄衣裙,仿佛是一种温柔的牵携,这时,我肯定还听到了生命拔节的声音和絮语】。大自然成长的声音从芦苇荡里传出来,轻盈的唰唰声,唰唰唰唰……声音在风中荡漾,有一种启示般的感动。
    很难想象,很难想象这一片盐碱地里有如此挡不住的生机。
    在芦苇荡里,我遇见了华北。上世纪五十年代末,中国人都在忍受饥馑,于是,一群拓荒者走进了大洼,他们在这里开垦了几十万亩稻地,建造了一处北方粮仓——南大港农场。拓荒者中走着一个九岁的男孩,他随父母兄妹一起从遥远的川南走来,蜀道迢迢,几千里南方北方,小男孩和父辈一起背负着历史的原罪……
    似这芦苇,岁岁枯荣;如这潮汐,月涨月退。四十多年走过,小男孩把失望与希望、困苦与挣脱、爱与孤独以及全部的生命都交给了大洼,小男孩一生没走出芦苇。回过头一想,这一切,最初和最终似乎都是与生俱来,都是为了不辜负父亲赐予的那个名字——华北。
    此刻,华北和我们一起站在八月的芦苇荡里。
    “大洼连续七年干旱。我来大洼四十二年了,第一次看到大洼干得滴水全无……”华北有些忧郁。
    许多年里,中国人到处在填海造田、围湖垦地,原本六十万亩铺天盖地的芦苇荡,只幸存下五分之一。后来,大洼发现了石油,于是大洼不允许再蓄水了。上游的河流也被截断了,大洼连年干旱。大洼的油田在贡献石油富庶的同时,也在丢失着千年万年的绿色和静美。“保护湿地”仅是大洼人近几年刚刚获得的信息,那是人类文明生存的智慧。为了幸存的芦苇,为了芦苇里千千万万迁徙的鸟儿,千千万万的鱼,以及千千万万在芦苇里栖息的蛙、蟾蛛、狐狸——人们说它们有的已成了精——大洼人开始从黄河给湿地买水,一年一千万方、两千万方地买。今年,没有钱买水,大洼干涸了。
    干涸的大洼今年闹蝗灾,蝗虫飞来时,天空顿时一片昏黑,邪魔穿过一般。苇地里一平方米就有六千多头蝗虫,一脚踩下去,能踩死二百多头!蝗虫几天之内可把芦苇连叶带杆全部啃尽,大地顿时寸草不生。飞机开始撒药灭蝗。后来人们看到,无边无际的芦苇地里铺满了蝗虫的尸体!为了消灭彻底,大洼人如祖先那样,开始点火烧蝗。于是,十几万亩的芦苇荡燃起了冲天大火,几天几夜。百里外的沧州市民也看到了大洼人烧蝗的滚滚烟云。
    蒙昧在接受大罚。
    然而眼下,大火劫后的芦苇在依然干涸的大洼又生成了连天的葱郁。这让人想到上苍对苦难的赐予,命运不会就此倒伏。
    想象亿万条魔虫“沙沙沙沙”啃咬之后的复生,想象冲天大火焚烧之后丝毫也不怯弱的生长,我倏忽感到,眼前的绿色已不是一种植物,每一棵芦苇都该是一种精神。生命的高贵与尊严是邪恶绝对娼淫不了的,万劫不死的精神是凌翔天空的大鸟!
    深秋来大洼吧,那时芦苇就开花了,华北说。
    (选自《中华散文》2005年12月)

【问题】
    6.下列对文章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据,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围绕“我”和朋友到湿地看芦苇的经历,追述了大洼的发展历程,进而反思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B.湿地的前身为盐碱地,却孕育出生机勃勃的芦苇,这既表达了作者的震撼,又体现了盐碱地的生态价值。
    C.“原罪”一词本意为人类诞生时所犯的原始罪过,作者借用此说表达对五十年代末拓荒行为的复杂心理。
    D.“蒙昧在接受大罚”具体是指人类利用古法烧蝗的野蛮做法,造成了十几万亩芦苇荡被毁的巨大损失。
    7.下列对文章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生长在南方没有芦苇的汉水之滨”,照应前文“我”对芦苇荡的遐想,补充说明“我无法说清”的缘由。
    B文中面线处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从形、声、色等方面描摹芦苇荡。旨在表现我国芦苇荡形如女子的柔美之态。
    C.“我”并未亲眼看见大洼闹蝗灾的情形,但几组数字对比绘成的画面,使这一情景真实可见,令人惊心动魄。
    D.“深秋来大洼吧,那时芦苇就开花了”结尾以华北的话描画未来湿地的美好图景,带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
    8.华北这一人物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9.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曾在《人是根会思考的芦苇》中说“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本文作者说“每一棵芦苇都该是一种精神”。这两处的“芦苇”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6.(3分)D(理解有误。此句是指人类过度垦荒对生态环境造成了灾难性影响。)
    7.(3分)B(解读片面。除了柔美之态,声的角度重在表现芦苇的勃勃生机。)
    8.(4分)①华北这一人物是五十年代末勇于奉献的拓荒者代表,也是大洼几十年变迁中的见证者与建设者代表,他的命运与大洼的命运休戚相关;(2分)②他对大洼历史的介绍丰富了文章内容,不仅表达了对芦苇的喜爱赞美,还体现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拓展并深化了文章的主题。(2分)
    9.(6分)①相同之处在于表面形象,两处“芦苇”都指自然界中的普通芦苇,形态纤弱。(2分)②不同之处在于精神内涵:帕斯卡尔说的“芦苇”,重在表达思想对于人的重要性,人类虽个体生命脆弱,但因富有思想而成就伟大;(2分)本文中的“芦苇”,虽遭遇不幸却能万劫不死、代代重生,体现生命的高贵与尊严,表达作者对柔物生命的赞美。(2分)
 

发表评论  挑错  文章投稿  联系我
  • 上一篇:材料一:对中医药的认识,古人是十分明确的。早在西周时期就提出
  • 下一篇:马援字文渊,扶风茂陵人,十二而孤、少有大志。后为郡督邮,送囚
  • 【推荐文章】

  • 别韦参军(节选)

    【原文】 别韦参军(节选) 高适 世人遇我同众人,唯君于我最相亲。 且喜百年见交态...

  • 春日郊外

    【原文】 春日郊外 宋 唐庚 城中未省有春光,城外榆槐已半黄。 山好更宜余积雪,水生...

  • 和友人鸳鸯之什(其一)

    【原文】 和友人鸳鸯之什①(其一) 崔钰 翠鬣红毛舞夕晖,水禽情似此禽稀。 暂分烟...

  • 念奴娇·登多景楼

    【原文】 念奴娇 登多景楼① (南宋)陈亮 危楼还望,叹此意,今古几人曾会?鬼设神...

  • 春寒

    【原文】 春寒① 梅尧臣 春昼自阴羽,云容薄更深。 蝶寒方敛翅,花冷不开心。 压树青...

  • 满窗明月

    【原文】 满窗明月 刘江滨 ①人在旅途,夜晚走在陌生城市的街头,最打疼我们眼睛的一...

  • 【最新文章】

  • 马援字文渊,扶风茂陵人,十二而孤、少有大志
  • 风中的芦苇
  • 材料一:对中医药的认识,古人是十分明确的。
  • 学术大家从事普及工作是中国学界的优良传统。
  • 别韦参军(节选)
  • 药元福,并州晋阳人。幼有胆气,善骑射。开运
  • 材料一:瑞典皇家科学院10月3日宣布,将2018
  • 日本、印度茶业虽然在制度的构建主体、组织形
  • 在保健品销售中,无中生有、夸大功效,乃是一
  • 春日郊外
  • 奇遇
  • 峻厉、温煦的大儒钱穆
  • 和友人鸳鸯之什(其一)
  • 大野地
  • 董其昌,字元宰,松江华亭人。举万历十七年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