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文人的天地——读《庐山》
作者:徐雯佳 文章ID:704 浏览:
有感第一次翻开《文化苦旅》,选择阅读的第一篇文章就是《庐山》。几年前的夏天我去过庐山,对它颇有点眷恋之情。当时只顾着游览,并不曾想到它与中国文人有着深厚情谊。而所到之处,石壁上总留有前人的诗篇,且参观了朱熹讲学的白鹿洞书院,拜访了白居易草堂,瞻仰了陶渊明故居,我只隐约觉得这是一个有着浓浓文化气息之地。
读罢《庐山》,觉得自己如此可笑,竟不知古时的庐山是一个鸿儒云集,智能饱和的圣地。这里居住过佛学宗师慧远,道学宗师陆静修,来过五言山水诗鼻祖谢灵运和李白、苏轼、欧阳修、陆游、唐寅等文学家和艺术家,甚至吸引着哲学家周敦颐。对这座群峰林山、飞瀑流泉、树木青葱、云海弥漫的奇山,谁不为之心动。于是,文人墨客,高僧羽士在这儿泼墨挥毫,吟诗题咏,造就了庐山与众不同的文化氛围,让后人领略了一番自然与人文共存的奇丽山水。感谢我们伟大的古人,为庐山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使它荣幸地载人世界文化遗产录。
几经春秋,庐山现在已不是文人的天地了。世俗的拥挤与喧嚣充斥着它;庐山成为一个个中外“大官人”、“大商贾”“政治活动、外交谈判、军事决定”的场所,将这里的文化气息一齐卷走,人们在这儿避暑、疗养,扰乱了这方圣地,我也为自己那次不自觉的旅行感到一丝歉意。于是便有了庐山文化的无奈,中国文人的辛酸。用余教授的话便是“没有文人,山水也在,却不会有山水的诗情画意,不会有山水的人文意义”。我感叹,尽管庐山仍保存着那些诗迹、遗址,却再也留不下原来浓郁的文化气息,这是一种悲哀。
在余教授的心中,三叠泉是文人的天地,但我觉得不是,它仍不纯净,仍是世俗的喧闹。这表面上的不宁静却成了文人心中的净地。它缘于一种“悟性”,缘于对生命、文化、山水的悟性,将它们熔铸在一起,感悟超越山水的东西,它是生命的意义,这样庐山文化就能传承下去,像传递火炬一般在中国文人的手中延续下去。于是,在一片悲哀中我嚼出了丝丝甜意。
也许吧,庐山可能会再次成为文人的天地。这是一项艰难的工程,我们要将庐山与名胜成为对应,便要弘扬中国文化,光大庐山文化。我希望有一天能真真切切看到中国文人在庐山上举杯畅饮,庆祝它成为文人的天地。
点评:
这篇读书笔记紧紧围绕庐山文化这一中心,将旅游见闻、读书感悟等素材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将所见所思所感所悟融为一体,较好的体现了读后感的写作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