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墨”现象的思考(1400字)
发布时间:2012年8月25日 更新时间:2024年6月5日
作者:朱海斌 文章ID:5227 浏览:
作者:朱海斌 文章ID:5227 浏览:
话题设计:
提起“学习态度”,我们联想很多,同时也是作为一个学生所必须重视的一个问题。我们可以针对同学们现实学习当中错误的态度,比如懒惰、粗心等等进行论述,揭示它的危害,指出正确的方法。
写记叙文,可以针对某一个正确的态度来写,如一个同学因具备了严谨的学习态度,过去的粗心大意改正了,成绩提高了。
-----
点评:
本文从书法作品出现的一种现象——“狂墨”来谈,指出当前有些青年人学书态度不够严谨,推及到做任何事都应有严谨的态度,本文内容丰富、充实。
-----
“狂墨”现象的思考(1400字)
朱海斌
近几年,书坛刮起一股“狂墨”之风,血气方刚的青年争相效仿。例如去年中国书法协会水穿石分会举办的“玉鹤杯”全国青年书法大赛中,收到的参赛稿件竞约有40%是“狂墨”式作品,不得不令人感到问题的严重性!
所谓“狂墨”,就是“在书法创新上不讲字学,不讲笔法不拘结体,踢开传统,随心所欲涂写”(著名书法家拙庐先生语)。有的甚至还用“大写意”的方法,对字的结体进行夸张变形,并用浓淡墨书写,以致涂出来的字东离西散,翻云滚沙,就像喝醉了酒而神经失控一样,颠三倒四,的确“狂”得令人望而生畏!若把这些“狂墨文字”当作具有时代气息的高境界艺术作品笔者确实不敢恭维。斗胆说一句,这简直不属书法范畴!若这样永无止境地“狂”下去,书道前景令人担忧!因此我们应该刹住这股日益吹卷书坛的“疯狂”之风。
显然,“狂草”书法古来就有,唐代张旭、怀素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人物,他们的字如暴雨旋风,飞龙舞凤,然而结体和用笔都颠得有度,醉不失控,狂而不逾矩,不像现代的“狂墨”那样,无法无度,令观者莫名其妙,越看越糊涂!
之所以出现这种“狂墨”现象,究其原因,大概有两点:其一,“狂墨”是风云滚滚,万法随我意,这大概和新时代的青年人心潮澎湃,思想开放,不愿受古法限制的心理和新时代生活节拍急剧等因素相适合。“狂墨”虽有其一定的“艺术效果”,投了某些人之所好,但这是一种对传统古法的否定,甚至背道而驰的“艺术”。传统古法的“九势”、“八法”等规矩法度,是先贤们长期实践的结晶,有其不可磨灭的价值。而“狂墨”则是靠抛开传统法度,我行我素而投青年人之所好而风行的。从书法角度看,“狂墨”不是瘦骨嶙峋的麻秆架,就是体态臃肿、有气无力的“墨猪”,其中虽然有少数处理较顺眼的,但整幅败笔连篇,浓淡墨处更是虚浮松散,犹如风飘败絮。整幅“狂墨”书法往往艺术格调并不高,结体的过度夸张变形倒给人哗众取宠的感觉,实是书道的一条下坡路。若再按此“狂”下去,将把祖国的书法传统、先贤结晶一“狂”而尽,把将来的书法变成似字非字、似画非画的“四不像”图案!
幸好现在的老一辈书法家们独具慧眼,他们大力提倡师承古法,反对“狂墨”。在今年举办的“第四届全国书展”中(该大展系全国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书展,由中国书法协会主办),收到约12%的“狂墨”作品,但没有一件入选大展,这不是给热衷“狂墨”者敲响了警钟吗?
出现“狂墨”的另一原因是当前有些青年人学书态度不够严谨,对于传统的规矩法度觉得可望而难及,对古法浅尝辄止,但这些人往往却又急功近利,因此传统正道不走,不扎实打基础,而选择了一些所谓“窍门”、“捷径”,想来个出奇制胜,一鸣惊人。于是随意肢解文字,盲目创新,逐渐地就“狂”了起来。这等人功底差,虚荣心强,“狂”得越高将跌得越惨。
学习任何艺术都必须有认真严谨的态度,学书亦然。面对“狂墨”现象,青年人应该保持清醒头脑,不能一味随波逐流,华而不实。我们应该尊重古贤,循规蹈矩,认真师承古法,勤勤恳恳,老老实实地打基础。在古法基础上的创新,才能不逾规矩。再者,学书还应有持之以恒的精神。齐白石曾说:“三思难下笔,一技几成家。”这句话道出了学书的枯燥、艰难,决非一年半载就能学成。“字无百日功”,浅尝辄止者是不成大器的。
因此青年人学书法,也不能凭激情而我行我素,信手泼墨,更不能急功近利偷“捷”取“巧”。只有从古人人手,认真打基础,古法熟了,自能生巧;要想创新,必先循古,决不容许有半点“狂”。也只有这样做,“狂墨”之风才能刹住,否则将给书坛造成新的书法危机!
提起“学习态度”,我们联想很多,同时也是作为一个学生所必须重视的一个问题。我们可以针对同学们现实学习当中错误的态度,比如懒惰、粗心等等进行论述,揭示它的危害,指出正确的方法。
写记叙文,可以针对某一个正确的态度来写,如一个同学因具备了严谨的学习态度,过去的粗心大意改正了,成绩提高了。
-----
点评:
本文从书法作品出现的一种现象——“狂墨”来谈,指出当前有些青年人学书态度不够严谨,推及到做任何事都应有严谨的态度,本文内容丰富、充实。
-----
“狂墨”现象的思考(1400字)
朱海斌
近几年,书坛刮起一股“狂墨”之风,血气方刚的青年争相效仿。例如去年中国书法协会水穿石分会举办的“玉鹤杯”全国青年书法大赛中,收到的参赛稿件竞约有40%是“狂墨”式作品,不得不令人感到问题的严重性!
所谓“狂墨”,就是“在书法创新上不讲字学,不讲笔法不拘结体,踢开传统,随心所欲涂写”(著名书法家拙庐先生语)。有的甚至还用“大写意”的方法,对字的结体进行夸张变形,并用浓淡墨书写,以致涂出来的字东离西散,翻云滚沙,就像喝醉了酒而神经失控一样,颠三倒四,的确“狂”得令人望而生畏!若把这些“狂墨文字”当作具有时代气息的高境界艺术作品笔者确实不敢恭维。斗胆说一句,这简直不属书法范畴!若这样永无止境地“狂”下去,书道前景令人担忧!因此我们应该刹住这股日益吹卷书坛的“疯狂”之风。
显然,“狂草”书法古来就有,唐代张旭、怀素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人物,他们的字如暴雨旋风,飞龙舞凤,然而结体和用笔都颠得有度,醉不失控,狂而不逾矩,不像现代的“狂墨”那样,无法无度,令观者莫名其妙,越看越糊涂!
之所以出现这种“狂墨”现象,究其原因,大概有两点:其一,“狂墨”是风云滚滚,万法随我意,这大概和新时代的青年人心潮澎湃,思想开放,不愿受古法限制的心理和新时代生活节拍急剧等因素相适合。“狂墨”虽有其一定的“艺术效果”,投了某些人之所好,但这是一种对传统古法的否定,甚至背道而驰的“艺术”。传统古法的“九势”、“八法”等规矩法度,是先贤们长期实践的结晶,有其不可磨灭的价值。而“狂墨”则是靠抛开传统法度,我行我素而投青年人之所好而风行的。从书法角度看,“狂墨”不是瘦骨嶙峋的麻秆架,就是体态臃肿、有气无力的“墨猪”,其中虽然有少数处理较顺眼的,但整幅败笔连篇,浓淡墨处更是虚浮松散,犹如风飘败絮。整幅“狂墨”书法往往艺术格调并不高,结体的过度夸张变形倒给人哗众取宠的感觉,实是书道的一条下坡路。若再按此“狂”下去,将把祖国的书法传统、先贤结晶一“狂”而尽,把将来的书法变成似字非字、似画非画的“四不像”图案!
幸好现在的老一辈书法家们独具慧眼,他们大力提倡师承古法,反对“狂墨”。在今年举办的“第四届全国书展”中(该大展系全国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书展,由中国书法协会主办),收到约12%的“狂墨”作品,但没有一件入选大展,这不是给热衷“狂墨”者敲响了警钟吗?
出现“狂墨”的另一原因是当前有些青年人学书态度不够严谨,对于传统的规矩法度觉得可望而难及,对古法浅尝辄止,但这些人往往却又急功近利,因此传统正道不走,不扎实打基础,而选择了一些所谓“窍门”、“捷径”,想来个出奇制胜,一鸣惊人。于是随意肢解文字,盲目创新,逐渐地就“狂”了起来。这等人功底差,虚荣心强,“狂”得越高将跌得越惨。
学习任何艺术都必须有认真严谨的态度,学书亦然。面对“狂墨”现象,青年人应该保持清醒头脑,不能一味随波逐流,华而不实。我们应该尊重古贤,循规蹈矩,认真师承古法,勤勤恳恳,老老实实地打基础。在古法基础上的创新,才能不逾规矩。再者,学书还应有持之以恒的精神。齐白石曾说:“三思难下笔,一技几成家。”这句话道出了学书的枯燥、艰难,决非一年半载就能学成。“字无百日功”,浅尝辄止者是不成大器的。
因此青年人学书法,也不能凭激情而我行我素,信手泼墨,更不能急功近利偷“捷”取“巧”。只有从古人人手,认真打基础,古法熟了,自能生巧;要想创新,必先循古,决不容许有半点“狂”。也只有这样做,“狂墨”之风才能刹住,否则将给书坛造成新的书法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