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2020年的春天,你对“中国面孔”又有什么新的思考和感悟?
作者:未知 文章ID:46411 浏览:
【问题】
“中国面孔”是全球热播纪录片里充满家国情怀的杜甫,是用中医药造福人类荣获诺贝尔奖的屠呦呦,是医务工作者厚重防护服下疲惫的笑脸,是快递小哥在寂静街巷里传送温暖的双手……也是用各种方式共同形塑“中国面孔”的你和我。
走过2020年的春天,你对“中国面孔”又有什么新的思考和感悟?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例文】
战“疫”中的中国面孔
日月跳丸,光阴脱兔,当我们迈入2020年,都不曾料到,新型冠状病毒来袭。在这场防控新冠病毒疫情的战役中,无数平凡的普通人奋站一线,他们中有医护人员、警察、教师,也有司机、环卫工、志愿者,他们或逆行勇闯疫区,或奋战在阻击疫情最前沿,或履职坚守,或守望相助,一张张平凡的面孔,让我们看到的是中国精神,感受到的是中国力量。
或许,口罩蒙住了他们大半张脸,没有人真正看清过他们的样子;或许没有人知道他们的名字,但他们身上真诚而独特的“美”,却无法掩盖。
他是一名院士。十七年前站在那里的人,十七年后还在那里。从花甲到耄耋,他依旧义天反顾地冲上这生死未知的战场。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他有院士的专业,有战士的勇猛,更有国士的担当。但面对外界的盛赞,他却轻描淡写:“其实,我不过就是一个看病的大夫。”如此气度,如此格局,无怪乎他成了全民偶像。因为这张面孔,连没多少文化的老人都会情不自禁地感叹:“终南山是一座名山,钟南山是一个伟人!”
她是一名医生,柳叶眉下秀气的双眸,坚定中透出清澈的光亮。因为这张面孔,我们记住了一句话:“说天上星星亮的人,是因为他们没见过白衣战士的眼睛”。
他是一名年轻的九零后志愿者,正月初一从长沙逆行奔赴武汉,一人一车,吃干粮,宿桥底,每天工作近二十个小时,他说不怕死,只怕今生有憾。他的名字叫郑能量,因为这张面孔,让人们知道:“90后真的长大了!”
她是成都一家餐饮公司的老板。正月初十,她满载食材,千里逆行来到武汉,用一顿顿可口的饭餐,暖了战役最前线医护人员的胃,也暖了无数中国人的心。因为这张脸,我们知道了一句话:有一种美叫“雨衣妹妹”,有一种仙叫“刘仙”。
他是一名平凡的货车司机。已过不惑之年,从小没爹没娘的他,在疫情肆虐,江城封闭之际,主动请缨为武汉运送蔬菜。因为这张脸,我们记住了世上最朴素动人的一句话:“没钱可以出力”。
……
我们更愿意称他们为“最可爱的人”,这个称呼更亲切更诚挚。这一张张面孔展现的是民族精神,凝聚的是国家力量,代表的是中国形象。
疫情终将平息,这场感天泣地的战“疫”,也终将成为历史的一页。无数张中国面孔无疑将闪耀成共和国史册上新的光芒。而我们从他们身上感受到的这份情怀,不会也不该褪色。
受了“我将无我,不负人民”信念的触动,新一代青年也将从中接受洗礼,成为一个心智更成熟、精神更丰满、格局更开阔的真正的“人”。或许,再等若干年,待到今天的面孔老去,会有一批新的面孔带着坚定自信,说:“你们曾保护过我们;现在,就由我们来保护你们。”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篇材料作文。解答此类题目,要求学生在写作之前必须结合材料准确理解题意,按要求作文。而且学生要清楚审读材料不仅仅是看材料,而应该对材料有分析理解的思维过程。整体阅读材料可知,本作文以“中国面孔”为关键词。材料选择了杜甫、屠呦呦以及医务工作者、快递小哥等四副“中国面孔”作为材料,兼顾科学与人文、伟大与平凡、国家成就与世界影响。同时作文材料寓宏大于微细,包含传统文化的家国情怀、中国科技的世界贡献、众志成城的民族精神、守望相助的个人担当等丰富内涵。“走过2020年的春天,你对‘中国面孔’又有什么新的思考和感悟”的提示语,紧密贴合现实背景,引导考生结合抗疫经历,引导考生聚焦中国抗疫精神,探究个人与社会、与国家、与世界的关系,进一步关注个人责任、文化认知、国家治理、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问题,在开放视野中,再次审视个人在新时代的责任与担当,表达自己的新感悟。作文可议可叙,角度开放,为考生的延伸思考、个性化写作预留了充分空间。注意写作时文体特征要明显。
参考立意:
1.中国面孔,凝聚中国精神
2.新面孔,新希望
3.解读中国面孔,打造中国形象
4.平凡面孔,让世界重新认识中国
参考素材:
1.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新型冠状病毒肆虐,疫情发展之迅牵动着每一个国人的心。面对全国重大疫情时,我们身边的普通人,包括在奋斗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前线的医生、护士、军人,这些平凡的英雄,他们是疫情中最美的“逆行者”。在抗击疫情过程中的普通人,如口罩工人、后勤人员、患者、患者家属、普通市民等,大家温暖的坚守与默默的努力,凝聚成众志成城防控疫情的决心。也许他们的名字不为人知,但一张张普通的面孔,让我们相信,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在防疫的战场上,我们一定赢!
2.有一个群体当选了《时代周刊》年度人物——埃博拉医护人员。这其中,也包括来自中国的数支援非医疗队。在埃博拉肆虐的几内亚,中国医生自1968年服务至今;在利比里亚,中国大夫坚守门诊,中国维和工兵也完成了埃博拉诊疗中心的大楼建设。如今,在南苏丹、马里、刚果(金)、黎巴嫩、海地,都活跃着中国维和力量,中国已成为派出维和人员数量最多的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有人在你看不见的地方拯救世界”——中国医生的感言,正是无数为世界提供公共产品的中国人的缩影。能力有多大,责任就有多大。中国改革发展积聚的力量,不但对全球经济做出巨大贡献,也在国际舞台履行了更多义务。
人物评选、新闻榜单既是世界的晴雨表,也是地球的温度计。借由外媒报道回顾2014,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日渐增多的中国面孔,更是不断上升的综合实力、全球意识和责任义务。这是不可阻挡的趋势,也是大国的生长活力。
3.我们正在经历的当下,将会成为未来反复回味的历史片段,任何一个作家和戏剧家的作品都很难超越这历史本身。翻看再多的人物传记,都不及当下的现实更能让中国年轻人再次思考或重塑自己的英雄观。在关乎选择、担当和道义的时刻,他们看到不少闪光的个人和群体,宛若星辰一般散射着光辉。他们拾起的几个名字,成为非常时期的“全民偶像”。如钟南山,曾号召“把重病人都送到我这里来”的院士,今年以84岁高龄再次挂帅出征;如陈薇,在阻击非典、抗击埃博拉等硬仗中作出重要贡献的女院士,新冠肺炎疫情中再次冲锋向前。
参考结构:
标题:战“疫”中的中国面孔。提示文章写作内容。
第一部分,紧扣材料,提出观点。首先,概述现实背景;然后,引出观点:无数奋战在抗疫一线的普通的一张张平凡的面孔,让我们看到的是中国精神,感受到的是中国力量。
第二部分,分层展开,论述观点。第一层,概述遮住大半张脸的面孔,展现着独特的“美”。第二层,以排比的形式,列举各种身份职业的人,展现每个面孔背后不同的“美”。第三层,总结上文,回扣观点:这一张张面孔展现的是民族精神,凝聚的是国家力量,代表的是中国形象。
第三部分,照应开头,指明做法。首先,再一次总结战疫中中国面孔的意义价值。然后,指出对青年的影响,展望未来美好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