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振海网——于振海的个人博客搜索

于武陵《赠卖松人》赏析

发布时间:2021年9月12日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12日
作者:未知  文章ID:51625  浏览:

【原文】
    赠卖松人
    于武陵①
    入市虽求利,怜君意独真。欲将寒涧树,卖与翠楼②人。
    瘦叶几经雪,淡花应少春。长安重桃李,徒染六街③尘!
    注释:①于武陵,中唐诗人,曾考取进士。一生仕途不达,遍游天下。②翠楼,泛指富贵人家。③六街,指长安城内的六条主要街道。

【赏析】
    唐代的长安是高门贵族豪华竞逐的地方。买花是当时贵族社会的一种风尚。“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白居易《买花》),利之所在,人必趋之。在待价而沽的浓香艳色中,居然连“瘦叶”、“淡花”的松树也出现了;于是诗人产生了感慨,叹息卖树人这种行为的不合时宜。
    诗题为“赠卖松人”,就从卖松人这一角度来着笔。卖松人把松树做为商品送入市场,和夭桃秾李去竞争,意在求利,结果却不能达到目的,这件事的本身就具有讽刺意味。诗人借题发挥,用婉而多风的语言寄托了自己的情愫。
    本来,松树是耐寒的树木,生长在深山大谷之中,葱郁轮囷,气势凌云。人们称赞它有崇高的品德,所谓“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张九龄《感遇》)卖松人为了求利,才把它送到长安,希望“卖与翠楼人”。这些富贵人家看惯了宠柳娇花,对松树的“瘦叶”、“淡花”的外表,是不屑一顾的。这样,松树崇高的美学价值在这种场合之中,就不会为人们所认识。翠楼人不爱寒涧树,卖松人的主观愿望和客观的社会需要很不一致。即使松树得售于翠楼人,这时,它失去了原来生长的土壤,又怎样托根呢?在微婉的词句中,表明松树是大不该被送到长安来寻求买主。
    诗人慨叹的是长安只能够欣赏夭艳的桃李,松树的价值当然不被认识;但是卖松人不卖春花,只卖青松,似乎是认识到松树的美的价值了,可惜他不懂得这个社会。无怪乎所得的结果,只能使寒涧青松徒为六街尘染而已。
    用意很微婉,松树也只是一个比喻。诗人所讽谕的是:一切象松树似的正直而有才能的人,不用到长安来谋求出路,决不会得到这个朝廷掌权的人的重视,因为他们所需要的是象桃李一样趋时媚俗的人。这首诗对当时的社会是讽刺,对卖松树人是晓谕,是劝告;而那种不希求荣利的心情,却是诗人的自寓。
    据《唐才子传》称:“于武陵名邺,以字行,……大中(唐宣宗年号,公元847─860年)时,尝举进士,不称意,携书与琴,往来商洛、巴蜀间,或隐于卜中,存独醒之意。”这个决弃了长安的荣名利禄的人,因为平素有所蓄积于心,通过卖松这件事而写出了这首别具一格的讽刺诗来。
    此诗用意很微婉,松树也只是一个比喻。诗人所讽谕的是:一切象松树似的正直而有才能的人,不用到长安来谋求出路,决不会得到这个朝廷掌权的人的重视,因为他们所需要的是象桃李一样趋时媚俗的人。这首诗对当时的社会是讽刺,对卖松树人是晓谕,是劝告;而那种不希求荣利的心情(无奈、怨愤),却是诗人的自寓。

【六街三市解释】
    六街:唐代长安城中的六条大街;市:古代称早晨、中午、傍晚为三时之市。泛指大街小巷。

发表评论  挑错  文章投稿  联系我
  • 上一篇:温庭筠《赠少年》赏析
  • 下一篇:王安石《读史》赏析
  • 【推荐文章】

  • 《喜外弟卢纶见宿》赏析

    【原文】 喜外弟卢纶见宿 司空曙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 张蠙《夏日题老将林亭》赏析

    【原文】 夏日题老将林亭① 张蠙 百战功成翻爱静,侯门渐欲似仙家。 墙头雨细垂纤草...

  • 柳宗元《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注释、译文、赏

    【原文】 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 柳宗元 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 伏波①故道...

  • 唐庚《春日郊外》赏析

    【原文】 春日郊外 宋 唐庚 城中未省有春光,城外榆槐已半黄。 山好更宜余积雪,水生...

  • 罗隐《筹笔驿》赏析

    【原文】 筹笔驿① 罗隐② 抛掷南阳为主忧,北征东讨尽良筹。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

  • 刘过《贺新郎》赏析

    【原文】 贺新郎 宋 刘过 弹铗西来路①。记匆匆、经行十日,几番风雨。梦里寻秋秋不...

  • 【最新文章】

  • 如何写好晚霞——绚丽多姿的晚霞
  • 品读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第二部
  • 品读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要情节
  • 鹭鸶的脚有多长
  • 杜甫《曲江对雨》翻译
  • 责任正面事例和反面事例相关素材
  • 林则徐《戏为塞外绝句(之六)》鉴赏
  • 梁遇春《猫狗》原文、赏析
  • 《喜外弟卢纶见宿》赏析
  • 杜甫《天末怀李白》赏析
  • 绘色,绘态,绘情――赏析彭学明《边城》的写
  • 一次主客间的心灵对话——赏析吴伯箫《山屋》
  • 一曲多声部的天籁重奏——赏析吴伯箫《山屋》
  • 翻译的原则和方法
  • 古代度量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