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振海网——于振海的个人博客搜索

郭门高者,名从谦,门高其优名也。虽以优进,而尝有军功,故以为

发布时间:2021年11月9日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15日
作者:未知  文章ID:54482  浏览:

【原文】
    郭门高者,名从谦,门高其优名也。虽以优进,而尝有军功,故以为从马直指挥使。从马直,盖亲军也。从谦以姓郭,拜崇韬为叔父,而皇弟存乂又以从谦为养子。崇韬死,存乂见囚,从谦置酒军中,愤然流涕,称此二人之冤。是时,从马直军士王温宿卫禁中,夜谋乱,事觉被诛。庄宗戏从谦曰:“汝党存乂、崇韬负我,又教王温反。复欲何为乎?”从谦恐,退而激其军士曰:“罄①尔之资,食肉而饮酒,无为后日计也。”军士问其故,从谦因曰:“上以王温故,俟破邺②,尽坑尔曹。”军士信之,皆欲为乱。李嗣源兵反,向京师,庄宗东幸汴州,而嗣源先入。庄宗至万胜,不得进而还,军士离散,尚有二万余人。四月丁亥朔,朝群臣于中兴殿,从驾黄甲马军阵于宣仁门、步军阵于五凤门以俟。庄宗入食内殿,从谦自营中露刃注矢③,驰攻兴教门,与黄甲军相射。庄宗闻乱,率诸王卫士击乱兵出门。乱兵纵火焚门,缘城而入,庄宗击杀数十百人。乱兵从楼上射帝,帝伤重,踣于绛霄殿廊下,自皇后、诸王左右皆奔走。至午时,帝崩。五坊人善友,聚乐器而焚之。嗣源入洛,得其骨,葬新安之雍陵。以从谦为景州刺史,已而杀之。
    《传》曰:“君以此始,必以此终。”庄宗好伶,而弑于门高,焚以乐器。可不信哉!可不戒哉!(《新五代史·伶官传》)
    【注释】①罄:尽。②邺:地名。③露刃注矢:刀剑出鞘,把箭搭在弓上。

【问题】
    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尽坑尔曹(    )
    (2)阵于宣仁门(
    (3)俟破邺(    )
    (4)踣于绛霄殿廊下(    )
    18.下面句子中“以”的含义相同的两项是(    )(2分)
    A.从谦以姓郭
    B.以从谦为养子
    C.上以王温故
    D.步军阵于五凤门以俟
    19.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以从谦为景州刺史,已而杀之。
    (2)汝党存乂、崇韬负我,又教王温反。复欲何为乎?
    20.根据高中教材中一篇课文的内容,可以推断本文作者是【    】朝的【    】。(2分)
    21.文末引用《左传》中的“君以此始,必以此终”,这样写的目的是:(2分)
    (1)【    】
    (2)【    】

【参考答案】
    17.(4分)(1)你
    (2)列阵,排兵布阵
    (3)等到
    (4)跌倒,摔倒
    18.(2分)AC【全部选对得2分,错一个即不得分】【A、C:因为;B:把;D:而】
    19.(3分)(1)(嗣源)任命郭从谦担任景州刺史,不久又杀了他(郭从谦)。【要点:以……为已而省略主语】
    (2)(3分)你们同伙的(李)存乂、(郭)崇韬背叛了我,(你)又让(令、使)王温谋反。你还想干什么呢?【要点:党负何为】
    20.(2分)宋    欧阳修
    21.(2分)(1)揭示庄宗身死国灭的原因;(1分)
    (2)增强文章说服力(1分)。【意对即可】
 

发表评论  挑错  文章投稿  联系我
  • 上一篇:北风吹
  • 下一篇:书黄子久画后
  • 【推荐文章】

  • 送王汶宰江阴

    【原文】 送王汶宰江阴 包何 郡北乘流去,花间竟日行。海鱼朝满市,江鸟夜喧城。 止...

  •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

    【原文】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① 许浑 红叶晚萧萧②,长亭酒一瓢。残云归太华③,疏雨...

  • 闲居春尽

    【原文】 闲居春尽① 白居易 闲泊池舟静掩扉,老身慵出客来稀。 愁因暮雨留教住,春...

  • 咏螃蟹呈浙西从事 螃蟹咏

    【原文】 咏螃蟹呈浙西从事① 【唐】皮日休 未游沧海早知名,有骨还从肉上生。莫道无...

  • 读山海经(其一)

    【原文】 读山海经(其一) 陶渊明 盂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乌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原文】 临江仙 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宋 陈与义① 忆昔午桥②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

  • 【最新文章】

  • 送王汶宰江阴
  • 江一鹤
  • 窦轨,性刚果有威,大业中,为资阳郡东曹掾,
  • 此般师生此般情——金岳霖与殷海光
  • 鼓岭遇雨
  • 一块庄稼地的怀念
  •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
  • 路遥的价值
  • 五月的北平
  • 秦州杂诗(其一)
  • 灿若星辰的文化瑰宝,是历史的丰碑,是珍贵的
  • 九月九日登玄武山 蜀中九日
  • 进入
  • 丝绸之路的概念自19世纪末提出之后,就成为东
  • 伊尹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