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上孝心出发
作者:未知 文章ID:75643 浏览:
【问题】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自古以来,无论是国家还是民间,都非常注重祭
祀先人。但随着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人口迁徙越来越常态化了,每逢清明,总有远在外地的人们不能回乡祭祖,于是一项“微信直播代客祭扫”的新服务在民间悄然兴起。对此类现象,有人不以为然,有人坦然接受。
对此类现象,你有怎样的思考呢?请写一篇论述类文章,阐述你的观点。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②标题自拟。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参考答案】
带上孝心出发
从西周起,宗法制度源远流传,对先祖的尊敬融进了每个中国人的血液里。清明祭扫作为一项传统又充满现实意义的活动,如今却面临着“直播代扫”的问题。我并不认同这项新服务的存在必要性。
存在即有理。新服务在民间悄然兴起并非群众一时头脑发热,而是拥有了多方面的可能性与支持者。现代社会中生产生活方式改变迅速,从内陆走向沿海的人不在少数,反之亦然。人口迁徙的常态化使各区域内“外地人口”比例上升,节假日无法回乡的人只好滞留。好比春节难买一张回家的车票,清明在外的人数量更大,便构成了新服务的需求者。
同时,科技的直通车使直播行业炒得火热。不在同一空间的人被视频、图片和音轨牵引,竟能达到面对面的效果,这为“微信直播代客祭扫”服务的出现提供了优良条件。还有一些年轻人,不愿在清明踏进人潮拥挤的墓园,认为祭扫只是走个形式,让另一个人去遭这些皮肉之苦,自己便多了一天的清闲。本地一些闲人觉得有利可得,便兴致勃勃地接下这笔单子,一来二去看似也是皆大欢喜。
然而存在确实有理,有理却并非合理。
祭扫本身的概念为祭拜祖先,扫除厄运与哀怨。向祖先求福,向的是自己的祖先,求的是自己的福。试想天地脉中的祖先迎来远客,却是个素不相识的人,还为他端茶送水陪笑脸,难免有些尴尬。
清明祭扫的本质是唤醒一片孝心,太多年轻人却只把它当作一种形式。孔子早就提出孝道中“色难”,仔细研读只觉得更有道理,不愧为万古长夜中的一支明烛。孝心不到,空有仪表,扫不扫又有什么区别?心不诚则不灵,哪还会有什么保佑与好运,一座墓园,剩下的全是世人浮躁的心。
直播产业的管理不严,胡乱运用也是一大问题。直播传递的是主播的一份能量,残疾人欧蕾娜在直播中锻炼自己,终于将自信和满满正能量输出给观众。而直播祭扫更像是二人私下交易,是否正当也无从考证。
为什么不能让自己变得沉静,去墓园与老祖先打个招呼?清明只是那么短短一天,带着孝心去,每一天都足以尽孝了。
年轻人,带上孝心再出发吧!
点睛:事实型材料就是命题人给出的材料是一个事实、一个事例,材料一般是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材料,同时也是焦点或社会热点材料。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具有很强的社会现实性,材料所涉及的事件都是能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的。
(2)此类材料具有开放性,人们对提供的材料往往具有不同的甚至相反的看法,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3)作文引导语上往往有“谈谈你的看法或感受”“你对此有何看法”这样的提示话语。
生活中的许多事情,有应该肯定、值得褒扬的正面事例,也有应该批评或引为教训的反面事例;或者同一件事情,既有值得褒扬之处,又有应当贬抑之处,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去分析会有不同的见解。材料常常在道德观、价值观等方面是“中性”的,即不以对文中观点的“是”或“非”来确定作文的正确或错误。学生可以以自己的思想来表达对材料的认识,可褒可贬,可评可争,可讽可谏,可嬉笑怒骂,只要能够自圆其说,言之成理都可以。本则材料既可以否定,也可以肯定。
这种材料作文的写作本质就是分析。分析可以说是其最大的写作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