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改颓废,文化类综艺破土而出
作者:未知 文章ID:77081 浏览:
【问题】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夜之间,《中国诗词大会》《见字如面》《朗读者》这些节目火了。人们被一首首精美的诗词吸引,被一句句朴实话语背后的深情打动……有人说,诗句激发了人们的想象力,让人的内心重新丰富起来;文字唤起了人们的回忆,一封家书能抚平时代的创伤;朴实的话语能带给人们充满温馨的心灵体验,如和煦的春日阳光,令人宁静愉悦。但也有人说,当今社会我们从不缺少“朗读者”的感性泪水,我们最需要的是“赛先生(科学)”的理性精神……
这些议论,引发了你哪些思考?请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一改颓废,文化类综艺破土而出
事实上,文化类综艺节目在我国综艺市场上,一直处于小众范畴,叫好不叫座现象犹如艺术电影。质量高成,传播效果却略显一般。
在2013年间,文化类综艺发展甚快。一年之间,涌现出多部文化类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英雄大会》、《中华好诗词》三档文化类节目持续霸屏,涌现出不少“知识分子”火热追随。随后,河南卫视与爱奇艺联合打造了国内首档大型网台联动《汉字英雄》节目,收视和传播均相当不错。
然而好景不长,随后的三年里文化类节目表现疲软。数量上确实呈现增长模式,质量上却始终处在原始阶段。《中国汉字听写大会2》、《中华好诗词2》、《中国谜语大会》、《中华爱美丽》、《最美中国字》、《最美是中华》、《hello中国》等冠以“中国”、“中华”头衔的文化类节目,不仅在收视上表现平平,口碑上也未有所突破。
究其原因,一是节目内容同质化明显。虽仍然秉承着传承中华文化的内在核心却在文化上明显跟风。节目中呈现的不是汉字、成语,就是诗歌,观众看得毫无新意;二是节目形式过于单一。所有的文化类节目均以竞赛答题、嘉宾点评的形式制作,模式过于迂腐,缺乏创新。
而今,无论是正在播出的《朗读者》、《见字如面》,还是已经播完的《中国诗词大会2》都在内容和形式上有所突破。《朗读者》、《见字如面》两档节目重在“朗读”,虽形式稍有相近,内容主打上却有所不同。《朗读者》主打以“情”动人,《见字如面》主打“信件内容”。
众所周知,文化类节目很难做。不仅董卿在公开场合对此抱怨过,连打造过一系列文化类节目的导演关正文,也曾多次强调“文化类节目很难做”。但为何还要坚持去做,这恐怕就是文化内涵的真正魅力所在。
“我并不认为因为是《中国诗词大会》或者《朗读者》得到了大家的关注就标志着今天中国文化类的节目就开始大火或者说真的迎来了一个新的春天,但是起码它是个风向标。但是文化类的节目真的是不好做,它需要更精心的设计。”
【解析】试题分析:注意分析材料中的句子“是诗句激发了人们的想象力,让人的内心重新丰富起来;有人说,是文字唤起了人们的回忆,一封家书就能抚平时代的创伤;有人说,朴实的话语更能带给人们充满温馨的心灵体验,如和煦的春日阳光,令人宁静愉悦”和“缺少理性精神”,可见对此现象的观点不同,由此可以选取其中的一个立意,如赞同就要从“激发了人们的想象力”“内心重新丰富起来”“抚平时代的创伤”“心灵体验”,如是反对就要写当今缺乏“理性思考”。
点睛:时事新闻类材料,提供的往往是现实生活中鲜活的时事新闻热点。生活中的许多事情,有应该肯定的正面事例,也有应该批评或引为教训的反面事例;同一件事情,从不同角度去分析也会有不同的见解。在命题上,此类材料具有开放性,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审题立意上,可以抓住中心事件,考察中心事件的构成因素,然后选取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来立意。写作时注意1、扎实而评(事实性),新闻事实是时评成败的关键,是时评可信性的源泉。2、应时而作(时效性),应时而作,体现了时评对新闻事件的敏锐反应能力。3、凭理而断(评析性),凭理而断,指的是对新闻事件清晰的理性判断。形式可采取就事论事和就事论理两类。所谓就事论事,就是按照事物本身的性质来评定是非得失,不要求作过多的材料外的拓展和延伸,主要就材料本身进行评议,发表自己的看法,能言之成理,持之有据;所谓就事论理,就是对所评之事进行具体深入的分析,充分说理,阐明一个道理,而不是停留在就事论事上,以达到“扶正祛邪,激浊扬清”的写作目的。就事论理,还要求“开口要小”,抓住一个问题,讲清一个道理,一事一议,以小见大,必须从“小”中评析出大道理来,所谓“着眼大处,落笔小处”。此题注意明确自己的观点进行论证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