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语文要躬行
作者:未知 文章ID:82057 浏览:
【问题】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一条鱼,为了了解陆地上发生的事,与一个小蝌蚪交上了朋友。小蝌蚪长成了青蛙,便跳上陆地,几周后回到池塘,向鱼汇报在陆地上所见到的各种东西:鸟、牛和人。鱼根据青蛙对每一样东西的描述创作了图画:人是用鱼尾巴走路的鱼、鸟是长着翅膀的鱼、奶牛是长着乳房的鱼。
学习语文可以从这个故事得到什么启发?
请你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对于语文学习的一点或若干点见解、主张。立意自定,标题自拟,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学习语文要躬行
小蝌蚪变成青蛙,跳上陆地,看到了“人、鸟和牛”。它回到池塘,把在陆地上的所见告诉了鱼。鱼根据青蛙的描述创作了图画:人是用鱼尾巴走路的鱼,鸟是长者翅膀的鱼,奶牛是长者乳房的鱼。这则寓言让人看后忍俊不禁,细思之后,感慨良多。
按理说,青蛙在陆地上看到的“人、鸟和牛”,是其本来的样子。或许青蛙的表达不清,或许鱼的理解有误,总而言之,最后呈现在鱼笔下的“人、鸟和牛”,都不是原来的样子,都走了样。其实,这既不能怪青蛙,也不能怪鱼。即便青蛙说得再清楚,对于没有离开池塘的鱼来说,也是无法理解和意会的。因此,鱼只能按照自己的理解和按照自己的样子来揣摩外部世界。鱼要想准确知道“人、鸟和牛”样子,必须像青蛙一样离开池塘到陆地上亲自看看。
由此想到语文学习,很受启发。
不下水,一辈子不会游泳;不扬帆,一辈子不会撑船。语文学习,听别人说听老师讲解,当然重要。老师讲得眉飞色舞手舞足蹈,学生听得如痴如醉哈哈大笑。表面看,师生互动频繁,课堂效果良好。可是随着岁月的流逝,课堂呈现给学生的东西也就烟消云散了。可见,光听不练假把式。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既要下水也要扬帆。比如有的老师讲成语“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只是讲了字面意思,然后要学生记住。天长日久,学生就是记不住。有一个老师就不同,他讲了什么是“栈道”,什么是“陈仓”,还讲了为什么是“度”而不是“渡”,展现了地图和大量的照片,并饶有兴味地讲一些项羽和刘邦相争的一些故事,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也就牢牢地把这个成语掌握了。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句古语讲的就是学知识不能局限于书本,要亲身体会理解。语文学习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比如,要理解《诗经》中的“风”,无论老师讲解得多么透彻,都不如去各个“风”产生的地方看看,去看了,你就能深刻理解古诗的意思了;杜牧的《阿房宫赋》洋洋洒洒,文意深刻,如果去陕西现场看看阿房宫的遗址,那种沧桑给人的历史兴亡之震撼,是只读课本所得不到的;《赤壁赋》是蕴含深刻人生哲理的文篇,对于年轻人来说,往往似懂非懂,若亲身去湖北黄州的赤壁山看看,就能领会苏轼要讲的人生哲理了……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语文学习,既要重视他人的讲解,也要重视自己的实践。别人的讲解,你得到的只是初步印象,不十分全面不十分正确。要想获得真知灼见,最好如同青蛙那样去走走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