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买走了我们的快乐?
作者:未知 文章ID:90089 浏览:
【问题】
22.阅读以下材料,按要求写作。
有这样一则《孩子在为谁而玩》的寓言故事。
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门前嬉闹,叫声连天。几天过去,老人难以忍受。于是,他出来给了每个孩子25美分,对他们说:“你们让这儿变得很热闹,我觉得自己年轻了不少,这点钱表示谢意。”
孩子们很高兴,第二天仍然来了,一如既往地嬉闹。老人再出来,给了每个孩子15美分。他解释说,自己没有收入,只能少给一些。15美分也还可以吧.孩子仍然兴高采烈地走了。
第三天,老人只给了每个孩子5美分。
孩子们勃然大怒,“一天才5美分,知不知道我们多辛苦!”他们向老人发誓,他们再也不会为他玩了!
“你在为谁而玩?”这个问题值得深思。请联系实际写出白己的感悟与思考。不许抄袭、套作,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谁买走了我们的快乐?
有一个故事:一游客被各种欲望所累,弄得身心俱疲。他向寺院的禅师请教怎样才能清除掉自己的欲望。住持微微一笑,把来客带到寺院外的山坡上。只见满山的灌木,有的刚被修剪的整整齐齐,俨然一处风景;有的正待修剪,显得很杂乱。游客轻声叹息:“自由生长的枝条经常被人为剪掉,太可惜了!”禅师对客人说:“施主,我只希望你能发现,原来剪去的部分,又会重新长出来,我们能做的,就是尽力把它修剪得美观。疯长的灌木,经常修剪,才能成为一道赏心悦目的风景。”
这个故事和材料给我们的启示应该是相通的,有人赞赏题中老人做事讲究策略,他不过用了45美分,就机智地换来了自己的安静,如果他大声呵斥,不光伤害了孩子,而且极有可能适得其反;也有人说这个老人老谋深算,利用孩子的单纯,利用人性的贪婪,轻易地夺走了孩子的快乐。而这群原本快乐无比的小孩子,为什么不再快乐呢?如果从来就没有人因为他们快乐而给钱,他们肯定会一直快乐下去,可有了金钱的诱惑,并且这种诱惑越来越不能满足自己的贪欲时,快乐就消失了。那么,到底是谁买走了天真可爱的孩子的快乐?不是老人,是孩子的贪欲!其实,我们又何尝不是这些孩子呢?
滚滚红尘,有太多的诱惑,金钱、权势、感情、荣誉等等,人总是有着贪婪的本性。当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居无定所的时候,渴盼着吃饱穿暖,有一间遮风挡雨的房子,可当这一切都满足了的时候,又想着穿漂亮、吃珍馐、住豪宅;当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的时候,企盼爱情,渴望一个温馨的小家,可一切都有了的时候,又期盼着新的激情。人呀,总是在一个个的诱惑面前迷失了自己,失去了原本应该属于自己的快乐。
庄子宁愿“曳尾于涂中”,也不愿高居楚国相位;陶渊明宁愿“采菊东篱下”,也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李白宁愿骑着他的白鹿“访名山”,也不“摧眉折腰事权贵”,使他不得开心颜。他们抵抗了诱惑,远离了尔虞我诈,远离了是是非非,也保持了自己的高洁。他们是一棵棵孤独的树,是一棵棵孤独地在深夜看守自己心灵月亮的树。古月之下孤独的树,也就有了一种别样的美丽。
无边的欲望淹没了经营者纯洁的品性,埋葬了他们的社会责任与良知,失去了人之本心和初衷。由此看来,修剪疯长的欲望,保持一颗平静的心,淡泊名利显得尤为重要。无论在过去,当下,还是将来,害人之心都是不可有的,否则出了事端便不可原谅,必须严惩不贷。“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潜,“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王维,“斗酒十千恣欢谑”的李白,无不抛却俗世欲望静心领略自然美景。有了那颗无欲无求的明净之心,才能远离凡尘喧嚣,恣意抒写性灵,留下脍炙人口的诗篇歆享后世千年万代。
世间美丽的风景很多,不可能都一一涉足;世间让人心动的宝贝很多,不可能一一据为己有。佛曰“放下”,就是要放弃名利心,放弃贪婪的欲望,还人生以纯净,那么,你就是自己的佛。
人生如行驶在惊涛骇浪中的小舟,舟的承载量是有限的,如果一味地超载,必然会很累,必然会触礁。只有卸载掉多余的负荷,才能“轻舟已过万重山”,才能欣赏到沿途更美丽的风景。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当一个孩子意识到一粒钻石比一粒石子珍贵时,他就可悲的长大了。”换言之,我们若能保持一颗纯净的心灵,长大才不可怕,当然也不可悲。我们不怕年龄增长,这是不可违抗的自然规律,怕的是无休止的欲望与日俱增。所以,我们该如寺院得道僧人那样,适时修剪内心欲望,这样的长大亦是一种成熟、快乐、幸福。给孩子本该享有的幸福时光,让纯真可爱的如花笑颜重现孩子的脸颊、眉梢、眼角。静下心来,用真情去感受,用灵魂去思考,在时代大潮中,握准欲望之舵,守护心境一角,收获一片纯净安宁美好的崭新天地。流水心净,泠泠作响;青鸟心净,嘤嘤成韵;你我心净,优哉游哉。
快乐点吧,自己让自己快乐点吧!除了自己给自己烦恼外,别人是给不了自己烦恼的。抗拒诱惑、放弃贪婪,让心灵恬淡为一泓波澜不惊的清泉,那么,谁也买不走我们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