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振海网——于振海的个人博客搜索

谭云山和东方最早的“孔子学院”

发布时间:2025年8月3日  更新时间:2025年8月3日
作者:未知  文章ID:90347  浏览:

【原文】
    谭云山和东方最早的“孔子学院”
    1937年在印度泰戈尔国际大学建成的中国学院,堪称是东方最早的“孔子学院”,它培养了大批中印友好往来的使者和学者,极大促进了中印友好事业的发展,而这一切功绩都和一个人分不开,他就是谭云山。谭云山和高僧玄奘一样,为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不同之处在于玄奘是“西天取经”,谭云山是“东土送经”。
    谭云山是湖南茶陵县人。1924年,他到南洋教书、办报。1927年7月,他在新加坡见到慕名已久的印度“诗圣”泰戈尔,泰戈尔很喜欢这位热情有理想的年轻中国人,就真挚地邀请他去印度国际大学工作。
    1928年9月,谭云山来到国际大学,他先在国际大学学习梵文并研究佛学和印度文化,还开设了中文课程。同时,他不断给国内报刊写文章,介绍印度政局和印度文化。1932年和1935年,谭云山先后完成《印度周游记》和《印度丛谈》,为中国学者进一步了解印度提供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
    1931年,谭云山离开印度。离开前,他和印度朋友商量了一个计划,想多招收几个中国学者到印度,在国际大学办个中国学院,目的在于讲授中文和传播中国文化。在国际大学开展中印文化交流是泰戈尔1924年到中国访问时提出的,当时没有办成,现在这个重任落到了谭云山的肩上。谭云山回国后到上海任教,除了不断在报刊上发表文章介绍印度的情况,还不停地为中印文化交流奔波。1933年,在谭云山的多方努力和倡议下,在国民政府和各界名流的支持下,“中印学会”成立。泰戈尔听到这一消息,喜出望外,写信称赞“唯此伟大学会,所以保持两国文化之永远交流”,并提议“宜速即于此间建一中国学院”。
    1934年春,谭云山再次赴印,与泰戈尔商谈建立中国学院事宜。10月,谭云山回国,之后用一年多时间,募集到了足够建筑中国学院的款项,购买了10万卷中文图书,募捐到图书约5万卷。1936年,谭云山回到印度,国际大学立即选择了一块最好的位置开工兴建中国学院。1937年4月14日,正值孟加拉新年,中国学院建成并正式揭幕。泰戈尔亲自主持揭幕式,还发表了激动人心的长篇讲话。甘地和尼赫鲁都写信对中国学院的成立表示热烈祝贺,蒋介石也特地发电报给泰戈尔表示祝贺。
    印度国际大学中国学院的建立在中印文化交流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座中国学院可以说是印度国土上的一块中国文化试验田,也可以视为中国在印度的“孔子学院”。学院大楼柜子里的图书都是中文的,人们之间的交流也以汉语为主,直到现在一切都没有改变。
    (摘编自孟昭毅《谭云山和东方最最早的“孔子学院”》)
    【相关链接】
    谭云山是个“土包子”出身而最终被人誉为“现代玄奘”的人物,……但谭云山却又不是“现代玄奘”,因为他没有像玄奘那样骑着白马归国,而是在印度“归西”。
    (谭中《谭云山立志超越的一生》)

【问题】
    4.下列对印度国家大学中国学院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可视为在东方最早创办的“孔子学院”,其建立在中印文化交流史上意义重大。
    B.由泰戈尔于1924年提出初步建设计划,后由谭云山主持完成募捐和建设工作。
    C.建成揭幕仪式举办时间特殊,规格较高,中印政要特地来信或来电表示祝贺。
    D.致力于中国文化传播,至今仍保留着阅读中文图书、交流以汉语为主的传统。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谭云山富有理想,勇于担当,他为中印文化交流所作的贡献泽被后人,深受赞誉。
    B.出于对泰戈尔的仰慕,谭云山接受他的邀请,从国内辞职来到国际大学教授中文。
    C.谭云山的《印度周游记》和《印度丛谈》,让中国学者第一次看到现代真实的印度。
    D.谭云山倡议成立的“中印学会”促进了中印文化交流,得到了泰戈尔的高度评价。
    E.谭云山一生辗转于国内、南洋和印度,最后却客死他乡,结局悲惨,令人痛心不已。
    6.为什么说谭云山是“现代玄奘”,又不是“现代玄奘”?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4.(3分)B
    5.(5分)AD
    6.(4分)
    ①谭云山和玄奘一样,都为中印文化交流做出卓越贡献,因此可称为“现代玄奘”。②谭云山在印度“归西”而没有像玄奘一样归国,他的贡献主要是“东土送经”而不是玄奘般的“西天取经”,所以说他不是“现代玄奘”。
 

发表评论  挑错  文章投稿  联系我
  • 上一篇:清季与民国的思想界大家辈出,派别林立,人们围绕救国救民方案
  • 下一篇:捶背
  • 【推荐文章】

  • 汴河曲

    【原文】 汴河曲 李益 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 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

  • 浣溪沙·武林送李似表

    【原文】 浣溪沙 武林送李似表 张元干 燕掠风樯款款飞,艳桃秾李闹长堤。骑鲸人去晓...

  • 白雁

    【原文】 白雁 顾文昱 万里西风吹羽仪①,独传霜翰②向南飞。 芦花映月迷清影,江水...

  • 乐天寄重和晚达冬青一篇,因成再答

    【原文】 乐天寄重和晚达冬青一篇,因成再答 刘禹锡 风云变化饶年少,光景蹉跎属老夫...

  • 送陈章甫(节选)

    【原文】 送陈章甫(节选) 李颀 四月南风大麦黄,枣花未落桐叶长。 青山朝别暮还见,...

  • 贼平后送人北归

    【原文】 贼平后送人北归[注] 司空曙 世乱同南去,时清独北还。 他乡生白发,旧国见...

  • 【最新文章】

  • 捶背
  • 谭云山和东方最早的“孔子学院”
  • 清季与民国的思想界大家辈出,派别林立,人们
  • 韩美林的文化担当
  • 汴河曲
  •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衡少善属文,游于
  • 据有几个文学史家的意见,诗的发展是先有史诗
  • 浣溪沙·武林送李似表
  • 白雁
  • 鲁仲连,齐人也。齐之辨士田巴,辨于徂丘,议
  • 夏侯惇,字元让,沛国谯人,夏侯婴之后也。年
  •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这似乎是我
  • 乐天寄重和晚达冬青一篇,因成再答
  • 滕宗谅,字子京,河南人。与范仲淹同年举进士
  • 父亲的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