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模作样
作者:未知 文章ID:619 浏览:
不久前,我听到一件令人啼笑皆非的事:
有一所学校为希望工程捐款,本来各班的同学都已经把款交给了学校,可是当校领导得知本地的电视台要来拍新闻后,便通知各班立即将捐款取回,分发给同学,以便在电视台拍摄的时候作为“道具”……
过了几天,电视台播出了该校同学捐款的新闻,屏幕上的学生个个“慷慨激昂”,“精神饱满”,当一个特写镜头对准一名拿着几张“大团结”的同学时,那学生突然来了个极漂亮的篮球式的“三大步”,将“大团结”稳稳当当地投进了捐款箱……
上面的事讲得虽然有些过火,但这种装模作样假惺惺的事情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其实也并不少见。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我们又该怎样理解这种现象呢?这可以具体分析一番。就比如本文开头所提到的那个学校,校领导只注重社会上对学校的评价,只注重了社会对他们自己的评价。因为他们是校领导,学校办得好坏自然与他们的工作能力有密切的关系,所以校领导们便千方百计地要让社会肯定学校,换句话来说就是肯定他们的工作能力。然而社会认识学校继而肯定学校,一般也只是通过表面现象来观察,所以校领导们便通过新闻媒介这个窗口来让社会看到学校表面上的“好”,而不管同学们是否真正地、发自内心地要去捐款,伴随其进入学生们内心的只是装模作样的表演,其实质说得重一点就是给学生们上了一堂如何搞“形式主义”的课。试想,如果将这节“形式主义”的课改成“道德教育”课,收到的效果是否会更好一些呢?
装模作样要不得。我们在这方面吃过亏,而且是吃过大亏。比方说我国的“大跃进”,其中有不少地方就是犯了“装模作样”的毛病,什么亩产几千斤、几万斤,什么几年赶超欧洲发达国家,这些说白了就是装模作样,明明知道是不可能的事,还要故意夸大其词。除了逃避现实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一些人借与别人不现实的攀比来标榜自己对社会主义的拥护。可是社会主义并不是嘴上说好就会好,当在大跃进中“迷茫”的人们还没苏醒过来时,三年自然灾害的拳头便狠狠地打了过来。之后,国人便意识到了“装模作样”的危害,于是开始追求事物内部的实质,并把“实事求是”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高度。但是,几十年后的今天,“装模作样”的作风又死灰复燃了,难道大跃进这个教训还不深刻,还不值得引起我们的警惕吗?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听到要打击假冒伪劣商品,难道其危害更深的“装模作样”这种严重掺假的行为,我们就不应该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