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少年孔融与元方的礼貌
发布时间:2012年7月25日 更新时间:2024年5月28日
作者:向明 文章ID:4116 浏览:
作者:向明 文章ID:4116 浏览:
初中语文课本《<世说新语>三则》中,少年孔融和元方可谓出尽了风头。课本的阅读提示说,《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表现了孔融年少时的聪明机智”,《陈太丘与友期》“表现了陈元方的明白事理和落落大方”。可是,读完这两则故事,我却有些不同看法。
《小事了了,大未必佳》里,孔融拜访李元礼,语惊宾客,宾客们对其对答无不称奇道妙,可迟来的太中大夫陈韪并没有像其他人一样称赞孔融,只说了一句:“小时了了,大未必佳。”依我看,这句话并无大错,客观事实往往如此。君不见方仲永之事乎?可见陈大夫并无贬低孔融的意思,只是长辈对晚辈用心良苦的教导,给小娃娃提个醒,让他能正确认识自己,不可骄傲自满,这也未尝不可。而孔融小小年纪,一听见不顺耳的话,就立刻回敬一句“想君小时必当了了”。这话听起来有强词夺理之嫌。对于长辈的良苦用心,小孩子不但不领情,还毫不留情地加以讽刺挖苦。因此,用“聪明机智”来称赞他,确实欠妥。一个年已十岁的“聪明”孩子怎么会连“忠言逆耳利于行”的道理也不明白呢?如果他“机智”就不应该这样无礼地讽刺长者。是否因为其先君是孔夫子就自认为要高人一等呢?文中孔融一共说了三句话,前两句话确实给我们塑造了一个机智聪明的少年孔融,但最后一句话,我实在看不出什么“聪明机智”来。是为树立孔融这个先贤的形象,抑或此为《世说新语》之败笔乎?
《陈太丘与友期》一文中,友人迟到,没能见到陈太丘,心中自然不愉快,故而“骂”了陈太丘一句“非人哉!”要知道,这仅仅是句气话而已。七岁的陈元方见他骂自己的老子,便驳斥了友人一通。“友人惭”,这也在情理之中。文到此处,一个明白事理、落落大方的少年陈元方的形象已展现在我们面前。友人“下车引之”以示好感,也表明了友人的歉意。可陈元方却“入门不顾”,这样做确实有些过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友人既已感到惭愧并表示歉意,可你陈元方刚责人“无礼”,自己却连头也不回地跑进家门,这不也是“无礼”吗?也许有人会说:“对无礼的人还理他做什么?”但你是否想到过古人“正人先正己”的遗训呢?朋友之间某一方的行为稍微有些过激或无礼,你就像陈元方那样,先教训他一番,然后从此不再理睬他,那这世上和睦相处的人际关系恐怕就难以形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搞得这么紧张,恐怕不好吧?陈元方这一“入门不顾”,又怎能说得上“明白事理”和“落落大方”呢?
当然,由于课本中两少年的年龄太小,遇到事情时应对欠妥,也在情理之中。可能他们只是一时冲动,发泄内心的不满罢了。可是,作为中学生的我们,决不应该盲目地将书本上人物的“精神”毫无批判地全盘吸收,而应具备一双辨别是非的慧眼。对于孔、陈两少年,其机敏、守信的优点值得发扬,而对他们不讲礼貌的行为,我们应该清楚地加以认识。
《小事了了,大未必佳》里,孔融拜访李元礼,语惊宾客,宾客们对其对答无不称奇道妙,可迟来的太中大夫陈韪并没有像其他人一样称赞孔融,只说了一句:“小时了了,大未必佳。”依我看,这句话并无大错,客观事实往往如此。君不见方仲永之事乎?可见陈大夫并无贬低孔融的意思,只是长辈对晚辈用心良苦的教导,给小娃娃提个醒,让他能正确认识自己,不可骄傲自满,这也未尝不可。而孔融小小年纪,一听见不顺耳的话,就立刻回敬一句“想君小时必当了了”。这话听起来有强词夺理之嫌。对于长辈的良苦用心,小孩子不但不领情,还毫不留情地加以讽刺挖苦。因此,用“聪明机智”来称赞他,确实欠妥。一个年已十岁的“聪明”孩子怎么会连“忠言逆耳利于行”的道理也不明白呢?如果他“机智”就不应该这样无礼地讽刺长者。是否因为其先君是孔夫子就自认为要高人一等呢?文中孔融一共说了三句话,前两句话确实给我们塑造了一个机智聪明的少年孔融,但最后一句话,我实在看不出什么“聪明机智”来。是为树立孔融这个先贤的形象,抑或此为《世说新语》之败笔乎?
《陈太丘与友期》一文中,友人迟到,没能见到陈太丘,心中自然不愉快,故而“骂”了陈太丘一句“非人哉!”要知道,这仅仅是句气话而已。七岁的陈元方见他骂自己的老子,便驳斥了友人一通。“友人惭”,这也在情理之中。文到此处,一个明白事理、落落大方的少年陈元方的形象已展现在我们面前。友人“下车引之”以示好感,也表明了友人的歉意。可陈元方却“入门不顾”,这样做确实有些过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友人既已感到惭愧并表示歉意,可你陈元方刚责人“无礼”,自己却连头也不回地跑进家门,这不也是“无礼”吗?也许有人会说:“对无礼的人还理他做什么?”但你是否想到过古人“正人先正己”的遗训呢?朋友之间某一方的行为稍微有些过激或无礼,你就像陈元方那样,先教训他一番,然后从此不再理睬他,那这世上和睦相处的人际关系恐怕就难以形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搞得这么紧张,恐怕不好吧?陈元方这一“入门不顾”,又怎能说得上“明白事理”和“落落大方”呢?
当然,由于课本中两少年的年龄太小,遇到事情时应对欠妥,也在情理之中。可能他们只是一时冲动,发泄内心的不满罢了。可是,作为中学生的我们,决不应该盲目地将书本上人物的“精神”毫无批判地全盘吸收,而应具备一双辨别是非的慧眼。对于孔、陈两少年,其机敏、守信的优点值得发扬,而对他们不讲礼貌的行为,我们应该清楚地加以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