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书院
发布时间:2012年8月4日 更新时间:2024年5月29日
作者:吴波 文章ID:4562 浏览:
作者:吴波 文章ID:4562 浏览:
导读:
本文以作者参观的顺序为序,完整而清晰地介绍了岳麓书院的位置、历史等概况。抓住特征,准确地加以介绍。文章以说明为主,也有适当的描写和精要的议论,使文章意趣无万。
----
岳麓书院
吴波
岳麓书院坐落在岳麓山青枫峡峡口,背倚层林叠翠的赫曦峰,面临碧波粼粼的湘江,它历经千年风雨,几度毁灭,又几度修复,是我国古代书院的标本。岳麓书院的建筑布局保留了宋代学堂的设计传统,分为讲学、藏书、供祀三大部分。除供祀部分较为独立外,总体依东西中轴线对称分布,中间大两头小,形状宛如一个橄榄。
转过书院外的林阴大道,步入正门,兀立于前的便是当门建筑的赫曦台。古朴的亭台,掩映在数株枝叶披离的古树下,与门前左右两旁对称分布的二亭(风雩亭,吹香亭)、二池(饮马池,黉门池)相呼应,形成独特的建筑趣味。立身赫曦台上,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左右墙壁上如龙蛇盘绕、浑厚有力的“寿”、“福”两个大字。这两个大字均有一丈多高,其中“寿”字相传为清嘉庆年间一疯道人用扫帚蘸黄泥所写,后人为了两壁对称,仿写了一个“福”字。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张拭曾来书院,讲学余暇,他们常晨起登山观日,后人便建了这座亭台来纪念他们。
步下赫曦台,正前方便是书院的大门,“岳麓书院”这幅笔墨苍劲的匾额悬于大门正上方,系北宋第三个皇帝宋真宗书赐。“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悬挂于匾额下。这千古名联的上联是清代岳麓书院山长袁岘冈所作,下联是当时贡生张中阶应对。上下联语意连贯、隽永,一看便让人知道是深赞千年学府人才辈出。大门顶部金黄色的琉璃瓦房檐下,还挂着华丽的宫灯,大门两旁是两座刻有石狮子的大理石浮雕。
进人大门,穿过天井,便来到了二门前。时值金秋,南道两旁的树木蓊蓊郁郁。石榴树枝条斜垂,挂满了又红又大的果子。银杏是我国稀有树种,静植在这里,与古老庄严的学府讲堂相呼应,愈见绝代风华。
沿四级台阶而上,来到书院正厅。正厅是书院核心,当时用来讲学,又叫讲堂。堂内左右两壁嵌有朱熹于宋乾道三年来书院讲学时手书的“忠孝廉节”四字石刻。所以讲堂又名为“忠孝廉节”堂。作为讲学重地,堂内两廊还置放着清代乾隆年间由欧阳正焕所写的“整齐严肃”四字石刻。四字用来训示学生,这大约是古代的校训了。墙壁上还刻有岳麓书院《学规》,仔细读去,始知为清代乾隆十四年院长王文清撰订。全文127字,语意明白,内容从“忠孝廉节”、“整齐严肃”八字衍化而来。讲堂正中央上方悬一块金匾日“道南正脉”,为清乾隆皇帝御书,表彰书院之意明显。金匾下置大屏风,上书《岳麓书院记》,系宋代理学家张拭撰写。屏风前面,设置的是先生的太师椅。怀想当年书院全盛时期,张拭主持书院,朱熹设座讲学,生徒上千,人才济济,盛况空前。更有历朝历代,著名历史人物如王船山、魏源、曾国藩、陈天华、蔡和森等就读于此,一代伟人毛泽东也曾客居于书院,主编《湘江评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绕过屏风,便望见了亭台殿阁式的御书楼。楼阁初建于宋代咸平二年。几经灾毁,阁址略有变更。现存御书楼是十年动乱后,有关单位根据国务院文物保护法规重新修建的。楼阁三层结构,琉璃瓦铺顶,重檐挑角,檐角形如龙尾,活活泼泼地翘向蓝天。御书楼给人印象深的是楼前悬着的楹联:“圣城惰文,前有朱张讲坛,宋清宸翰;名山汲古,上藏王坟五典,诸子百家。”上联赞历代名家都来书院圣地传播学术文化,名扬四海;下联夸御书楼藏书丰富,古籍经典,应有尽有。这副楹联实在是对有“千年学府”之称的岳麓书院的历史地位的最好总结。
返身下御书楼的台阶,信步所至,是中轴线两旁一左一右对称布局的拟兰亭、汲泉亭、半学斋等地方。在这昔日莘莘学子晨夕就读的地方,人去室空后,今天已开辟为展室,都是与古书院有关的介绍文字和古今中外名人墨客驻足留下的联语,真可谓翰墨流香了。
再经过赫曦台,回望西下夕阳,整座书院在苍莽起伏的林海的围拥下,显示出它特有的幽静、清雅、超凡、脱俗。这时,一种庄严肃穆的情感在我心中升起……
本文以作者参观的顺序为序,完整而清晰地介绍了岳麓书院的位置、历史等概况。抓住特征,准确地加以介绍。文章以说明为主,也有适当的描写和精要的议论,使文章意趣无万。
----
岳麓书院
吴波
岳麓书院坐落在岳麓山青枫峡峡口,背倚层林叠翠的赫曦峰,面临碧波粼粼的湘江,它历经千年风雨,几度毁灭,又几度修复,是我国古代书院的标本。岳麓书院的建筑布局保留了宋代学堂的设计传统,分为讲学、藏书、供祀三大部分。除供祀部分较为独立外,总体依东西中轴线对称分布,中间大两头小,形状宛如一个橄榄。
转过书院外的林阴大道,步入正门,兀立于前的便是当门建筑的赫曦台。古朴的亭台,掩映在数株枝叶披离的古树下,与门前左右两旁对称分布的二亭(风雩亭,吹香亭)、二池(饮马池,黉门池)相呼应,形成独特的建筑趣味。立身赫曦台上,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左右墙壁上如龙蛇盘绕、浑厚有力的“寿”、“福”两个大字。这两个大字均有一丈多高,其中“寿”字相传为清嘉庆年间一疯道人用扫帚蘸黄泥所写,后人为了两壁对称,仿写了一个“福”字。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张拭曾来书院,讲学余暇,他们常晨起登山观日,后人便建了这座亭台来纪念他们。
步下赫曦台,正前方便是书院的大门,“岳麓书院”这幅笔墨苍劲的匾额悬于大门正上方,系北宋第三个皇帝宋真宗书赐。“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悬挂于匾额下。这千古名联的上联是清代岳麓书院山长袁岘冈所作,下联是当时贡生张中阶应对。上下联语意连贯、隽永,一看便让人知道是深赞千年学府人才辈出。大门顶部金黄色的琉璃瓦房檐下,还挂着华丽的宫灯,大门两旁是两座刻有石狮子的大理石浮雕。
进人大门,穿过天井,便来到了二门前。时值金秋,南道两旁的树木蓊蓊郁郁。石榴树枝条斜垂,挂满了又红又大的果子。银杏是我国稀有树种,静植在这里,与古老庄严的学府讲堂相呼应,愈见绝代风华。
沿四级台阶而上,来到书院正厅。正厅是书院核心,当时用来讲学,又叫讲堂。堂内左右两壁嵌有朱熹于宋乾道三年来书院讲学时手书的“忠孝廉节”四字石刻。所以讲堂又名为“忠孝廉节”堂。作为讲学重地,堂内两廊还置放着清代乾隆年间由欧阳正焕所写的“整齐严肃”四字石刻。四字用来训示学生,这大约是古代的校训了。墙壁上还刻有岳麓书院《学规》,仔细读去,始知为清代乾隆十四年院长王文清撰订。全文127字,语意明白,内容从“忠孝廉节”、“整齐严肃”八字衍化而来。讲堂正中央上方悬一块金匾日“道南正脉”,为清乾隆皇帝御书,表彰书院之意明显。金匾下置大屏风,上书《岳麓书院记》,系宋代理学家张拭撰写。屏风前面,设置的是先生的太师椅。怀想当年书院全盛时期,张拭主持书院,朱熹设座讲学,生徒上千,人才济济,盛况空前。更有历朝历代,著名历史人物如王船山、魏源、曾国藩、陈天华、蔡和森等就读于此,一代伟人毛泽东也曾客居于书院,主编《湘江评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绕过屏风,便望见了亭台殿阁式的御书楼。楼阁初建于宋代咸平二年。几经灾毁,阁址略有变更。现存御书楼是十年动乱后,有关单位根据国务院文物保护法规重新修建的。楼阁三层结构,琉璃瓦铺顶,重檐挑角,檐角形如龙尾,活活泼泼地翘向蓝天。御书楼给人印象深的是楼前悬着的楹联:“圣城惰文,前有朱张讲坛,宋清宸翰;名山汲古,上藏王坟五典,诸子百家。”上联赞历代名家都来书院圣地传播学术文化,名扬四海;下联夸御书楼藏书丰富,古籍经典,应有尽有。这副楹联实在是对有“千年学府”之称的岳麓书院的历史地位的最好总结。
返身下御书楼的台阶,信步所至,是中轴线两旁一左一右对称布局的拟兰亭、汲泉亭、半学斋等地方。在这昔日莘莘学子晨夕就读的地方,人去室空后,今天已开辟为展室,都是与古书院有关的介绍文字和古今中外名人墨客驻足留下的联语,真可谓翰墨流香了。
再经过赫曦台,回望西下夕阳,整座书院在苍莽起伏的林海的围拥下,显示出它特有的幽静、清雅、超凡、脱俗。这时,一种庄严肃穆的情感在我心中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