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1100字)
发布时间:2012年8月9日 更新时间:2024年5月28日
作者:杜国锋 文章ID:4727 浏览:
作者:杜国锋 文章ID:4727 浏览:
话题设计:
材料:从前,有两个饥饿的人得到了一位长者的恩赐:一根渔竿和一篓鲜活的鱼。其中,一个人要了一篓鱼,另一个要了一根渔竿,干是,他们分道扬镳了。得到鱼的人原地就用火煮起了鱼,他狼吞虎咽,还不及品出鱼的鲜美,转瞬间,连鱼带汤就被他吃了个精光。不久,他便饿死在空空的鱼篓旁。另一个人则提着渔竿继续忍饥挨饿,一步一步艰难地向海边走去,可当他看到不远处那片蔚蓝色的大海时,他浑身最后一点力气也使完了,他也只能眼巴巴地带着无尽的遗咚撒手人间。
又有两个饥饿的人,他们同样得到了长者恩赐的一根渔竿和一篓鱼。只是他们并没走前人的老路。而是聪明地做出了第三种选择.最终获得了满意的结果。你能想象出他们获得满意结果的过程吗?或者对他们的选择有什么看法吗?
请以“第三种选择”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注意:
①这个话题的范围很宽广,只要是导致“满意的结果”的选择,都可以写。②文体不限。可以记叙经历,叙述故事,抒发感情,发表论文,展开想像等。③题目自拟。④不少于800字。
-----
点评:
本文从故事中引出“合作”之理,从而以历史与现实的情形来说明,做这样的选择并不容易,需要我们的不懈努力。作者以朴实的语言说理,令人可信。但此文也有不足之处:一是入题太慢。二是论据不新且生硬。三是段与段过渡也有不自然之处。
-----
选择(1100字)
杜国锋
同样是饥饿的人得到长者同样的救助,但结果却截然两样。前者两人互不关心,互不干涉,各自分道扬镳,毫不思索地寻找自己的生路去了。结果,选择现成食物的那个人虽然暂时解除了饥饿,但不久还是饿死了;而另一个“似乎”能“高瞻远瞩”一些,选择了可以不断取得食物的钓竿,只可惜那段通向大海的路那么长,致使他没能挨到最后。但是后者那两个人却生存下来,显然他们未重蹈那两位“前辈”的覆辙。在长者给了他们鱼和渔竿之后,他们思索着:到底谁拿渔竿,谁拿鲜鱼呢?“前辈”们的路肯定是不能再走了,于是其中一个提议:“我们先把这些鱼烧熟,然后一块吃了,等肚子饱了,有力气了,再一块拿着渔竿去钓鱼,这样我们不就都可以活下来了吗?”这个提议立刻得到另一个人的赞同,结果,他们真的生存了下来。
这个故事的道理似乎很简单——在困难的时候要相互合作,相互救助,这样大家才可以共渡难关,这并不是什么大哲理,每个人都懂,然而在实际生活中,人们的行动却往往是与它相违背的。
上溯到七雄鼎立之时,秦国就像故事中的“饥饿的人”一样虎视眈眈地打量着其他六国,其他六国早有觉察,按常理讲,六国中只要有两个国家联合起来并肩作战,秦国就不敢轻举妄动,更何况是六个国家呢!就因为他们互相猜疑,不肯合作,而被人家挑拨离间,逐一击破。
聪明的,不,有思想的人都会像故事中后者的两个人,他们会做出第三种选择。其实按结果可分为两种选择:一一是两个人各管各的。各自分道扬镳,那么不论是得到鲜鱼还是渔竿,结果都是饿死;而另一种则是生存的选择,而其他六国为什么没有做出共同努力对抗秦国的选择呢?一个字:愚。
假设有这样两个地方,一个地方水源丰富,但却不产粮食,而另一个地方盛产米粮,淡水却极为缺乏,双方如果不互相救援的话,大家可能都难以生存,但如果水粮能够共得共享的话,那么人们以后的好日子就有指望了。
故事中生存的那两个人在寻找生活时,肯定是有鱼的人暂时不愁饥饿了,但他却想得更远一些:如果这些鱼吃完了怎么办?于是他想到了有钓竿的人,他现在把鱼分给那个暂时饥饿的有钓竿的人,使他们都暂时生存下来,等到将来钓到鱼时,大家都可以分享。结果证明他的想法是理智的。
我们从历史中得到教训,在敌人面前要同仇敌忾,在困难面前要同舟共济,这样,才能摆脱困境。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某个地方发大水时,那里的人民暂时有了困难,全国人民纷纷伸出了援助之手,大家共同面对涝灾、共建美好家园,这样,其他地方以后有什么困难时,被救济的人民也不会忘恩的。试想:如果我们都“各人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的话,那么有一天我们都面临困境时,如果大家不做出第三种——共同面对困难的话,结果是不言而喻的。
如果有最好的选择时,不管它是第几种,我们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它。
材料:从前,有两个饥饿的人得到了一位长者的恩赐:一根渔竿和一篓鲜活的鱼。其中,一个人要了一篓鱼,另一个要了一根渔竿,干是,他们分道扬镳了。得到鱼的人原地就用火煮起了鱼,他狼吞虎咽,还不及品出鱼的鲜美,转瞬间,连鱼带汤就被他吃了个精光。不久,他便饿死在空空的鱼篓旁。另一个人则提着渔竿继续忍饥挨饿,一步一步艰难地向海边走去,可当他看到不远处那片蔚蓝色的大海时,他浑身最后一点力气也使完了,他也只能眼巴巴地带着无尽的遗咚撒手人间。
又有两个饥饿的人,他们同样得到了长者恩赐的一根渔竿和一篓鱼。只是他们并没走前人的老路。而是聪明地做出了第三种选择.最终获得了满意的结果。你能想象出他们获得满意结果的过程吗?或者对他们的选择有什么看法吗?
请以“第三种选择”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注意:
①这个话题的范围很宽广,只要是导致“满意的结果”的选择,都可以写。②文体不限。可以记叙经历,叙述故事,抒发感情,发表论文,展开想像等。③题目自拟。④不少于800字。
-----
点评:
本文从故事中引出“合作”之理,从而以历史与现实的情形来说明,做这样的选择并不容易,需要我们的不懈努力。作者以朴实的语言说理,令人可信。但此文也有不足之处:一是入题太慢。二是论据不新且生硬。三是段与段过渡也有不自然之处。
-----
选择(1100字)
杜国锋
同样是饥饿的人得到长者同样的救助,但结果却截然两样。前者两人互不关心,互不干涉,各自分道扬镳,毫不思索地寻找自己的生路去了。结果,选择现成食物的那个人虽然暂时解除了饥饿,但不久还是饿死了;而另一个“似乎”能“高瞻远瞩”一些,选择了可以不断取得食物的钓竿,只可惜那段通向大海的路那么长,致使他没能挨到最后。但是后者那两个人却生存下来,显然他们未重蹈那两位“前辈”的覆辙。在长者给了他们鱼和渔竿之后,他们思索着:到底谁拿渔竿,谁拿鲜鱼呢?“前辈”们的路肯定是不能再走了,于是其中一个提议:“我们先把这些鱼烧熟,然后一块吃了,等肚子饱了,有力气了,再一块拿着渔竿去钓鱼,这样我们不就都可以活下来了吗?”这个提议立刻得到另一个人的赞同,结果,他们真的生存了下来。
这个故事的道理似乎很简单——在困难的时候要相互合作,相互救助,这样大家才可以共渡难关,这并不是什么大哲理,每个人都懂,然而在实际生活中,人们的行动却往往是与它相违背的。
上溯到七雄鼎立之时,秦国就像故事中的“饥饿的人”一样虎视眈眈地打量着其他六国,其他六国早有觉察,按常理讲,六国中只要有两个国家联合起来并肩作战,秦国就不敢轻举妄动,更何况是六个国家呢!就因为他们互相猜疑,不肯合作,而被人家挑拨离间,逐一击破。
聪明的,不,有思想的人都会像故事中后者的两个人,他们会做出第三种选择。其实按结果可分为两种选择:一一是两个人各管各的。各自分道扬镳,那么不论是得到鲜鱼还是渔竿,结果都是饿死;而另一种则是生存的选择,而其他六国为什么没有做出共同努力对抗秦国的选择呢?一个字:愚。
假设有这样两个地方,一个地方水源丰富,但却不产粮食,而另一个地方盛产米粮,淡水却极为缺乏,双方如果不互相救援的话,大家可能都难以生存,但如果水粮能够共得共享的话,那么人们以后的好日子就有指望了。
故事中生存的那两个人在寻找生活时,肯定是有鱼的人暂时不愁饥饿了,但他却想得更远一些:如果这些鱼吃完了怎么办?于是他想到了有钓竿的人,他现在把鱼分给那个暂时饥饿的有钓竿的人,使他们都暂时生存下来,等到将来钓到鱼时,大家都可以分享。结果证明他的想法是理智的。
我们从历史中得到教训,在敌人面前要同仇敌忾,在困难面前要同舟共济,这样,才能摆脱困境。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某个地方发大水时,那里的人民暂时有了困难,全国人民纷纷伸出了援助之手,大家共同面对涝灾、共建美好家园,这样,其他地方以后有什么困难时,被救济的人民也不会忘恩的。试想:如果我们都“各人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的话,那么有一天我们都面临困境时,如果大家不做出第三种——共同面对困难的话,结果是不言而喻的。
如果有最好的选择时,不管它是第几种,我们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