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见到了黄河(写景篇——寄情于景、条理清晰)
作者:甘华权 文章ID:39075 浏览:
【正文】
我见到了黄河(写景篇——寄情于景、条理清晰)
甘华权
黄河,人人皆知。因为她是华夏儿女的骄傲,中华民族的摇篮。但真正有机会见到她的人并不是很多,今年暑假我跟着爸爸去郑州,才有幸一饱眼福。
经过近八个小时的旅行,傍晚,火车驰过詹店。这时,爸爸告诉我:“黄河快到了。”我的心不知怎么回事,“咚咚咚”地跳得特别快。黄河在我心中是多么神秘啊!她真的像歌中唱的那样“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吗?
我正想着,忽然有人喊了一声:“看,黄河!”隔着车窗,我看见前方横亘着一条黄色的带子。起初,它和暮霭溶在一起,不甚分明,接着就赫然展现在我面前。此时的黄河,好像一位母亲,展开巨人的手臂,准备热烈地把儿女接在怀里。
啊,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
火车冲上了黄河大铁桥。脚下,汹涌的波涛撞击着桥墩,眼前也猛地开阔了,阵阵的清风把夏日的燥热一扫而光。黄河,带着巴颜喀拉山万仞冰峰上雪水的寒凉,带着一路金色的光,让人觉得黄河里流的不是水,而是太阳熔化的金汁。
这金汁般的洪流滚滚向东流去,使我不禁想起了唐代大诗人李白的名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对岸,黄河游览区的青山起初浓雾笼罩,车渐渐驶近,它也露出了真面目,显得更高大了。之后,雄伟的黄河大堤也看清楚了,大堤把黄河的水牢牢锁住,昔日桀骜不驯的黄龙被征服了。可历史上黄河却改道几十次,溃堤一千五百多次,河南、山东的沃野,过去都是赤地千里的黄泛区……
正当我思绪万千,心潮澎湃的时候,火车已经呼啸着把黄河甩到了身后。车窗外依旧是无边无际的田野,在夕阳的余晖中,农民三三两两地给庄稼打药、施肥。无数管道从黄河伸向工厂、农村,把充满活力的血液输送出去。
黄河仿佛是一位慈祥的母亲,正哺育着自己心爱的孩子。
太阳渐渐从地平线上消失,只留下一抹金色的晚霞。田野里的农民仍然紧张地劳动着,他们正用勤劳的双手建设自己的家园,把它打扮得更加美丽。其实,也只有这样,才无愧于我们伟大的母亲河——黄河。
【名师点评】
寄情于景。作者通过着力描写黄河的壮美景色,充分融入了自己对黄河和祖国的热切情怀,表达出要用勤劳的双手建设自己的家园,把祖国打扮得更加美丽的中心思想。主题明确,情真意切。
条理清晰。本文记叙条理清晰、层次分明。开篇用直观、简洁的语言渲染了自己渴望见到黄河的急切心情;然后写见到黄河,先是远看,“前方横亘着一条黄色的带子”,接着火车冲上黄河大铁桥,“汹涌的波涛撞击着桥墩”“金汁般的洪流滚滚向东流去”;最后描写火车开离后美丽的景色以及辛勤劳动的人们。井然有序的记叙将一幅幅鲜活立体的画面展现在读者面前,令人印象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