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如果你再这样做一次……
作者:未知 文章ID:39614 浏览:
文博今年六岁,是个活泼可爱的小男孩,四肢灵活,特别喜欢体育运动。文博平常最爱玩的就是他那只七彩皮球,不但每天都要玩上大半天,还特别研究、发明各种新鲜的动作。
今天是星期天,妈妈休息,正在忙里忙外地打扫,文博抱着自己的漂亮皮球坐在客厅沙发上看电视。电视里正在转播一场精彩的美式足球比赛,文博看得很入迷。
电视节目中的美式足球明星很厉害,动作又稳又准。看了一会儿,文博坐不住了。他想:这样玩球,我也会呀!于是,文博拿着自己的小皮球照着电视模仿了起来。
开始的时候,文博只是把球往墙上扔。这样的玩法很快就让他觉得无聊。过了一会儿,文博觉得还是把球扔到窗户的玻璃上会更好玩。他一边扔球,一边发出快乐的欢呼声。
这时,妈妈听到皮球撞击玻璃的“砰砰”声,忙走过来警告文博,要他不要再把球扔到玻璃上。可是,妈妈刚一转身,文博又继续向窗户扔皮球。这样反复几次之后,妈妈生气了,只好使出了杀手锏。她对文博说:“如果你下一次再向窗户扔皮球,我就揍你。我说到做到!”
文博望着妈妈眨眨眼睛,什么也没说。过了几分钟,文博的妈妈听到客厅里传来响亮的声音,文博扔出去的皮球将窗户的玻璃撞碎了。随之发生的事情,我们就不难想象了,文博结结实实地挨了顿揍。原本快乐的星期天被文博的七彩皮球给搞砸了。
大多数的父母在孩子不太听话的时候,都会不自觉地威胁孩子。也许因为父母们下意识地认为只有严厉的威胁才能迫使孩子就范。但是,父母们可否知道,禁止孩子再做某件事的最后通牒,其实相当于鼓励孩子重复再做。例如,当孩子听到你说“如果你再这样做一次……”的时候,他不会听到“如果”两字,只会听到“再这样做一次”。有时候,他甚至可能会把话里的意思翻译为:“妈妈希望我再做一次,要不然她会失望的。”
因此,这一类的警告在成人眼里很有威力,但是对孩子来说,却比不用还糟。它会百分之百地使你不希望的事再一次出现。因为你的警告对孩子的自主意识作出了挑战,孩子的自尊心会促使他再犯一次,以便向他自己和他人表示“他不怕事”。
【不能说的类似的话】
只要你敢再做一次……;别让我再看见你做……;有本事你就再做一次……
【小提示】
当孩子一再重复错误的行为时,家长其实不需要威胁也能控制孩子偶尔可能犯下的恶劣行径。例如,当文博不听制止时,妈妈可以走过去,将文博手中的皮球拿走,以适当的行动来支持自己所说的话。而文博在他的自我意识毫无受损的情况下,从他的行为后果里学到了一课。对他来说,妈妈所暗示的意义非常清楚:要是用皮球砸窗户玻璃,就会永远失掉玩球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