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你是耳朵有毛病吗?
作者:未知 文章ID:39624 浏览: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六岁的小女孩小蔓养成了拖拖拉拉的坏习惯。
每天,妈妈跟小蔓之间都要反复上演同样的场面:一边是慢条斯理穿衣、刷牙漱口和吃饭的小蔓,一边是赶着去上班、急得头上冒烟的妈妈。
晚饭前,“小蔓,吃饭了!”这句话,妈妈总要叫上无数遍,小蔓才会慢吞吞地去洗手吃饭。
晚饭后,该做作业了,小蔓还会在电视机跟前磨蹭老半天,屁股就像黏在椅子上一样怎么也起不来;好不容易坐到书桌前开始写作业,她写一会儿作业,发一会儿呆,不然就是转铅笔,或是玩玩小玩具。
临睡前,这样的场面又重复一次:“小蔓,该睡觉了!”妈妈千呼万唤,小蔓却好像没听见,只是埋头玩着玩具、游戏或者是看电视,对于妈妈的叫声不理不睬。直到妈妈使用“暴力”又拖又拉的时候,她才恋恋不舍地上床睡觉。
小蔓的拖拖拉拉让妈妈精疲力尽,终于失去了耐心。渐渐地,只要小蔓开始慢吞吞时,妈妈就会说:“你怎么这么拖拖拉拉啊!你是耳朵有毛病吗?”而不管小蔓的妈妈怎么责骂,小蔓拖拉的坏习惯就是改不了。
有些孩子喜欢拖拖拉拉,是因为神经的兴奋和抑制强度不同。当神经抑制强于兴奋时,孩子的行为可能就表现为反应慢、不灵活和不敏捷。另一个原因,可能是出于疏解压力的需要。例如,小曼一方面想玩,另一方面又迫于父母的威严和要求,在她的心理上形成了压力,而这些压力在行为上就表现为拖拖拉拉。
孩子由于心理发展还不成熟,对于自己的行为与表现缺乏明确的认识,无法做出合理的调节。他其实并不知道自己在拖拖拉拉,所以即使被提醒了也很难及时纠正。
在这种情况下,家长的冷嘲热讽,不仅不能帮助孩子改掉拖拖拉拉的毛病,反而会造成负面的影响:一是使孩子在嘲笑、挖苦下逐渐失去自信,成为一个自卑的弱者,在外界的负面心理暗示下,承认自己是“拖拖拉拉的”;二是激起孩子对父母的反感,故意跟家里唱反调。
【不能说的类似的话】
你简直像猴子一样,一刻也坐不住。你简直比老牛还慢。
【小提示】
在要求孩子做事情之前,事先告诉他等一下要做什么,并给出缓冲时间,等规定时间一到,就果断地督促孩子进行下一项活动。例如在吃饭前,妈妈可以先提醒小蔓:“饭做好了。你可以再看五分钟电视,五分钟以后请你把电视关掉,过来吃饭。”如果五分钟后小蔓还是继续看电视,妈妈可以再次警告:“吃饭时间到了,如果你现在不去吃饭,我就把你的饭收起来了。到底是要看电视还是吃饭,你自己想一想,想好了告诉我。”特别要注意的是,家长说话的语气一定要轻柔而决断,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坚定态度,进而听从合理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