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振海网——于振海的个人博客搜索

肖像描写的五种方式

发布时间:2020年10月20日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12日
作者:袁崇福  文章ID:45387  浏览:

    肖像描写主要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特征,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同学们进行肖像描写时,经常会犯两个毛病。
    一是“脸谱化”,比如写一个人漂亮,就写“大大的眼睛,弯弯的眉毛”。
    二是从头到脚一一描述,浪费笔墨。
    那么,肖像描写都有哪些方法呢?老师为同学们总结以下五种方法。
    一、精雕细刻式
    对肖像作具体、细致的描写,为肖像画一幅“工笔画”。如:
    我诧异地望着他:黄里带白的脸,瘦得让人担心:头上直竖着寸把长的头发:牙黄羽纱的长衫;隶体“一”字似的胡须;左手里捏着黄色烟嘴。
    (阿累《一面》,有删改)
    上文,作者对人物的肖像精雕细刻:面部皮肤的颜色,头发的长度,长衫的颜色和质地,胡须的形状等,使人物仿佛就在读者眼前。
    二、简笔勾勒式
    抓住人物特征,作粗线条勾勒。鲁迅在《藤野先生》中对藤野先生的描写即属此类。
    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
    鲁迅先生采用白描的手法,抓住“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等特征,几笔就勾勒出一位可亲可敬、平易近人的日本学者的形象。
    三、局部特写式
    不对人物的肖像作泛化描写,而是根据需要,专注刻画人物突出的特征,如:
    (白妞)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养着两丸黑水银。
    (刘鹗《老残游记》)
    四、漫画夸张式
    采用漫画手法,对人物肖像夸张处理,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请看曲波在《林海雪原》中对土匪“蝴蝶迷”的一段肖像描写。
    要论起她的长相,真令人作呕:脸长得有些过分,活像一穗苞米大头朝下安在脖子上。她为了掩饰这伤心的缺陷,把前额上的那绺头发梳成了很长的头帘,一直盖到眉毛。还有那满脸雀斑,配在她那干黄的脸皮上,真是黄黑分明。……牙被大烟熏得焦黄。她索性让它大黄一黄,于是全包上金,张嘴一笑,晶明瓦亮。
    语言中充满揶揄,描写中兼有评论,采用漫画式描写,把土匪“蝴蝶迷”的丑态描写得出神人化。
    五、形神兼备式
    采用形象化比喻,以物喻人,摄取人物之神韵,用类似绘画中“大写意”的手法,追求“神似”。
    他长着一副微黑透红的脸膛,高高的个儿,站在那儿,像秋天田野里的一株红高粱那样淳朴可爱。  (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  作者将战士马玉祥的形象比喻为“秋天田野里的一株红高梁”,引人联想,启发思考,表现马玉祥表里如一、朴实无华的高贵品质。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五种方式,同学们不可简单机械地套用,而应根据表达的需要,有针对性地选用。总之,同学们要避免人物肖像“脸谱化”及无目的地泛泛而写的通病,努力使人物形象精妙逼真,特征突出。
 

发表评论  挑错  文章投稿  联系我
  • 上一篇:如何写好晚霞——绚丽多姿的晚霞
  • 下一篇:落花时节又逢君
  • 【推荐文章】

  • 《喜外弟卢纶见宿》赏析

    【原文】 喜外弟卢纶见宿 司空曙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 张蠙《夏日题老将林亭》赏析

    【原文】 夏日题老将林亭① 张蠙 百战功成翻爱静,侯门渐欲似仙家。 墙头雨细垂纤草...

  • 柳宗元《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注释、译文、赏

    【原文】 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 柳宗元 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 伏波①故道...

  • 唐庚《春日郊外》赏析

    【原文】 春日郊外 宋 唐庚 城中未省有春光,城外榆槐已半黄。 山好更宜余积雪,水生...

  • 罗隐《筹笔驿》赏析

    【原文】 筹笔驿① 罗隐② 抛掷南阳为主忧,北征东讨尽良筹。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

  • 刘过《贺新郎》赏析

    【原文】 贺新郎 宋 刘过 弹铗西来路①。记匆匆、经行十日,几番风雨。梦里寻秋秋不...

  • 【最新文章】

  • 如何写好晚霞——绚丽多姿的晚霞
  • 品读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第二部
  • 品读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要情节
  • 鹭鸶的脚有多长
  • 杜甫《曲江对雨》翻译
  • 责任正面事例和反面事例相关素材
  • 林则徐《戏为塞外绝句(之六)》鉴赏
  • 梁遇春《猫狗》原文、赏析
  • 《喜外弟卢纶见宿》赏析
  • 杜甫《天末怀李白》赏析
  • 绘色,绘态,绘情――赏析彭学明《边城》的写
  • 一次主客间的心灵对话——赏析吴伯箫《山屋》
  • 一曲多声部的天籁重奏——赏析吴伯箫《山屋》
  • 翻译的原则和方法
  • 古代度量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