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济与未济
作者:未知 文章ID:51173 浏览:
【问题】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一位国家特级厨师,因为始终坚守着一份朴素的信仰:“畜生也是性命,是性命就不能伤害”,因此拒绝宰杀和烹饪野生动物。结果在长达13年的时间里,先后12次被解雇,28次主动辞职,饱受失业和颠沛流离之苦。有人嘲笑他“有病”,不知适当调整自己的处世原则适应社会,认为只要他愿意妥协,便不愁没有稳定的工作和丰厚的薪水;也有人认为,这位来自草根并一直生活在社会低层的厨师能够坚守自己的信仰难能可贵,我们理应向他脱帽致敬。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想法呢?请以“调整·坚守”为话题,联系实际,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标题自拟;⑤不少于800宇。
【参考答案】
首先,审清话题含义。调整:改变原有的情况,使适应客观环境和要求;坚守:坚决守卫,不离开。
其次,明确写作要求:⑴两个话题关键语间虽没有连词,但用间隔号连结,用意要求与使用连词相同。⑵构思立意应该是:在调整中坚守,在坚守中调整。话题提示语也明确告诉了这一点。两方面可有所侧重,但必须阐述揭示两者的辨证关系。如果割裂开来,孤立地阐述“必须调整”或“必须坚守”,则属偏离话题,基础等级一般给三等以下分数。
第三,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
⑴牢牢树立话题意识,过好审题关。部分同学理不清“调整”与“坚守”的辩证关系,或只写“调整”,或只写“坚守”,或在文中前半部分写“调整”,后半部分写“坚守”,内容不相照应,没有体现出两者的内在辩证关系,把话题割裂开来,成为两个关键语孤立起来,分别论述,造成偏题。
⑵充分调动文化生活积累,保证内容充实。部分同学缺少文化积累与生活积累,议论文不能准确举例论证,论证手法单调,内容空洞;记叙文不能灵活运用各种描写手法,如记流水帐般枯燥叙述;不能描写细节,只有情节梗概,空洞不实。
⑶认真谋篇布局,安排结构层次。不少文章行文杂乱,语无伦次,结构松散,只是拼凑成文,见出动笔之前缺乏整体谋篇布局考虑。
⑷强化发展等级意识,善于展示自我的特长亮点。
例文:
既济与未济
孔子晚年喜欢读《易经》而“韦编三绝”,《史记》中也记载了他为这部书作了传,“假我数年,吾于《易》则彬彬矣”。诺贝尔得奖主杨振宁曾说过《易经》是中国文化的至高成就。
《易经》是有部关于“变”的哲学。在这部不朽经典中有六十四卦,最漂亮的是压轴两卦“既济”与“未济”,前者蕴涵的哲理是“坚守”,后者则蕴涵“调整”的哲理。
未济,顾名思义,即尚未到达彼岸。这时候要做的就是调整,也是哲学中所指的发挥主观能动性。
春秋时有勾践卧薪尝胆灭吴,战国时有孙膑足智多谋杀庞涓,汉初有韩信忍胯下辱后成大将,汉时有司马迁忍辱负重终著大作……这些无不是在形势急剧变化的情况下作出抉择,作出努力,付出代价。生活在急剧变化的时候,我们要努力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改变自己,提高自己。
这正是“未济”之卦所指的哲理。要到达彼岸,只有不停地划动手中的桨,作出足够多的努力,才能够实现理想。
既济,即已经到达彼岸。目的达到了,理想成为真实。我们能否过河拆桥呢?它告诫我们的正是这一点。我们要做的是“犹恐失之”,即要有忧患意识,要坚守自己的行为准则。
殷商时有纣王用象牙箸导致国亡,战国时有商鞅变法犯太子终被车裂,汉时韩信不听蒯通言而后被杀,三国时刘备气极而失吞吴……有一些东西是要始终坚守的。不守节俭而亡国,不守节操而致杀身之祸,不守忠言而遭诬杀,不守心绪而丧谋……这些都是古训啊。
大哉既济!难关已经渡过,岂可抛弃自己的根本?既济告诫我们要有忧患意识,不要让自己应有的美好品格丧失。
“我们应该随着时代的变迁而调整自我,但是我们信守的原则是不变的。”这样的教导真的恰倒好处。
大千世界,物境变迁。三千多年前,这既济与未济的至理早已刻在古籍之上。三千多年来,又有多少人落后于时代,丧失自己该固守的根本?到了今天,我们是否还会继续落后、丧失下去?
只愿这既济与未济之理在人们心中浴火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