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振海网——于振海的个人博客搜索

(1)天下不可一日而无政教,故学不可一日而亡于天下。古者井天

发布时间:2016年4月29日  更新时间:2025年4月15日
作者:未知  文章ID:29518  浏览:

【原文】
    (1)天下不可一日而无政教,故学不可一日而亡于天下。古者井天下之田,而党庠、遂序、国学之法立乎其中。则士朝夕所见所闻,无非所以治天下国家之道,其服习必于仁义,而所学必皆尽其材。一日取以备公卿大夫百执事之选,则其材行皆已素定,而士之备选者,其施设亦皆素所见闻而已,不待阅习而后能者也。
    (2)后世无井田之法,而学亦或存或废。大抵所以治天下国家者,不复皆出于学。而学之士,群居、族处,为师弟子之位者,讲章句、课文字而已。至其陵夷之久,则四方之学者废,而为庙,以祀孔子于天下。盖庙之作,出于学废,而近世之法然也。
    (3)今天子即位若干年,颇修法度,而革近世之不然者。当此之时,学稍稍立于天下矣,犹曰:“县之士满二百人,乃得立学。”于是慈溪之士,不得有学,而为孔子庙如故,庙又坏不治。今刘君在中言于州,使民出钱,将修而作之,未及为而去。后林君肇至,则曰:“古之所以为学者吾不得而见,而法者吾不可以毋循也。虽然,吾之人民于此不可以无教。“即因民钱,作孔子庙,如今之所云,而治其四旁为学舍,讲堂其中,帅县之子弟,起先生杜君醇为之师,而兴于学。”
    (4)林君固贤令,而慈溪小邑,无珍产淫货,以来四方游贩之民;田桑之美,有以自足,无水旱之忧也。无游贩之民,故其俗一而不杂;有以自足,故人慎刑而易治。而吾所见其邑之士,亦多美茂之材,易成也。杜君者,越之隐君子,其学行宜为人师者也。夫以小邑得贤令,又得宜为人师者为之师,而以修醇一易治之俗,而进美茂易成之材,虽拘于法,限于势,不得尽如古之所为,吾固信其教化之将行,而风俗之成也。夫教化可以美风俗,虽然,必久而后至于善。而今之吏,其势不能以久也。吾虽喜且幸其将行,而又忧夫来者之不吾继也,于是本其意以告来者。

【问题和参考答案】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气施设亦皆素所见闻而已    素:平素
    B.讲章句、课文字而已    课:抄写
    C.而革近世之不然者    革:改变
    D.故其俗一而不杂    一:纯一
    答案    B
    解析    B项“课”:学习(注意上文的语境“而学之士,群居、族处,为师弟子之位者,讲章句、课文字而已”),那些学者做老师“讲章句”,做学生“学习文字”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州之士满二百人,【乃】得立学    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
    B.未及为【而】去    人非生【而】知之者
    C.即【因】民钱作孔子庙    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
    D.无珍产淫货【以】来四方游贩之民    问征人【以】前路
    答案    B
    解析    A项副词,“才”/连词,“竟然”;B项连词,“就”;C项介词,“用”/“相连词,“于是、就”;D项连词,“来”,表目的/介词,“把”。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通过学校学习而明白治国之道的古代士人可成为官吏的后备之选。
    B.各地为了祭祀孔子而修建孔庙,是后世官办学校被废的原因之一。
    C.为了当地人民的教化,慈溪县令在修孔庙时建学舍的举措得到了作者的肯定。
    D.慈溪县有许多资质很好的人,通过学校的培养,他们很容易成为国家可用之才。
    答案    B
    解析    信息源在原文第二段:“后世无井田之法,而学亦或存或废”,“至其陵夷之久,
    则四方之学者废,而为庙,以祀孔子于天下”,大意是“后世再无井田之法,是后世官
    办学校被废的原因之一。”“各地为了祭祀孔子而修建孔庙是因为学校之衰败。”
    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抵所以治天下国家者,不复皆出于学。
    译文:【    】
    (2)吾虽喜且幸其将行,而又忧夫来者之不吾继也,于是本其意以告来者。
    译文:【    】
    答案    (1)大概用来治理天下国家的人,不再都从学校中产生。
    (2)我们虽然为它即将推行而感到高兴并且庆幸,但又担心那些后来的人不能继承我(的思想),在这种情况下,(我)推究它的意义来告诉后来的人。
    解析    第(1)句注意“所以”为古今异义和“大抵”、“复”等词的落实;第(2)句注意“不吾继”为宾语前置,“于是”“本”等词的落实。
    【参考译文】
    天下每日都离不开政治教化,因此不可以一日没有学校。
    远古时代实行井田制,党庠、遂序、国学等各级各类学校在此基础上建立。诸如乡射饮酒、春秋合乐、养老劳农、尊贤使能、考艺选言等各项社会活动和政务,直至受成、献馘、讯囚这些事情,也没有不在学校里进行的。学校引进天下智仁、圣义、忠和之士,乃至一技之长、一曲之学,没有不引进的。让那些士大夫中德才兼备、曾经做官而又退居的人担任老师。祭祀圣人先师,不忘知识学问的来源;用迁徙、驱逐的办法,激励学生勤勉向善。由此,士子们每天的所见所闻,无不都是治国安邦之道,行为习惯符合仁义,所学本领都能根据他们的潜能。一旦成为各级官吏的后备人才,由于他们的品行都已经过鉴定,他们的业务能力都已经过实践锻炼,无须从头学起就能胜任。古代的那些领导,自己不用殚思极虑却没有疏漏,不以功利为念却能功德圆满,其要点就在于此。这就是古代圣王办学校以治天下的本意。
    后世再无井田之法,于是很多学校遭到废弃。那些治天下国家的人,不一定再是学校培养出来的了。那些所谓的学者,或群居、族居,作为老师或学生,也只讲讲文字章句而已。因为学校废弃已久,那些学者干脆变学校为庙宇,纷纷祀孔子于天下,用木头泥土仿效佛教道教的做法,给孔子塑王者之像。而州县官吏率部属祭孔子于春秋两季,学者居然也有不参加的。大概庙宇之兴盛,是因为学校之衰败,这是近世之法造成的。
    今天子即位若干年,颇修法度,革除弊端。于是,学校又稍稍兴盛起来,可还是有规定:“凡县里学生满二百人,才可以建学校。”于是慈溪县的士子们仍旧不能有学校,只有孔庙,而孔庙也已年久失修。前些年,刘君向州里打报告,让民众出钱修孔庙,还没动工他就走了,那是三年前的事了。后来林肇任县令,他说:“我没见过古人如何办学,如今的法度我也不能不遵守。但是,我的百姓不能没有教化。”随即用那笔钱修孔庙,就像如见看到的,又在庙四周建学堂,召集县里的子弟,聘请杜醇当老师,这样就把学校给办起来了。林肇真是一个有办法的人啊!当官的,既不违反当今之法,又取得古人才有的实效,那是有道者才可能得到。林肇这样,就接近于一个有道者了。
    林肇当然是一个贤令,而慈溪小县,无珍奇物产以招徕各地流动人口。有田有桑,可以自足,且无水旱之忧。没有流动人口,所以当地风俗质朴纯正;能够自足,所以当地人民遵纪守法。我所见过的慈溪士子,也多美茂之材,容易培养。至于杜醇,更是越中隐士,他的品行学识最适合当老师。如今慈溪小县,既有贤县令,又有好老师,虽然限于法度,不能完全复古,但我相信这里的化民成俗事业会做得很好。
    教化可以美风俗,这是自然的,但要长期坚持才能功德圆满。如今的官吏有任期限制,难以长期坚持。我虽为林肇升迁而感到高兴,又担心继任者不能继续这项事业,因此把我们的想法告诉后来者。
 

发表评论  挑错  文章投稿  联系我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陈禾,字秀实,明州鄞县人。举元符三年进士。累迁辟雍①博士。
  • 【推荐文章】

  • 陈平却谗

    【原文】 陈平却谗 (陈)平遂至修武降汉,因魏无知求见汉王,汉王召入。是时万石君奋...

  • 钓台

    【原文】 钓台 (明)王思任 七八岁时,过钓台,听大人言钓台事,心私仪之。以幼,不...

  • 武昌九曲亭记

    【原文】 武昌九曲亭记 苏辙 子瞻迁于齐安①,庐于江上。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

  • 杜甫

    【原文】 杜甫 甫,字子美,京兆人。审言生闲,闲生甫。少贫不自振,客吴、越、齐、赵...

  • 陈轸

    【原文】 陈轸 陈轸者,游说之士。与张仪俱事秦惠王,皆贵重,争宠,张仪恶陈轸于秦王...

  • 陈驭虚墓志铭

    【原文】 陈驭虚墓志铭 方苞 君讳典,字驭虚,京师人。性豪宕,喜声色狗马,为富贵容...

  • 【最新文章】

  • 虞荔字山披,会稽余姚人也。荔幼聪敏,有志操
  • 虞翻字仲翔,会稽馀姚人也,太守王朗命为功曹
  • 余玠
  • 吴世忠,字懋贞,金溪人。弘治三年进士。授兵
  • 吴士好夸言。自高其能,谓举世莫及。尤善谈兵
  • 吴山图记
  • 孙子吴起列传
  • 孙武既死,后百余岁有孙膑。孙膑尝与庞涓俱学
  • 孙泰,山阳人也,少师皇甫颖,操守颇有古贤之
  • 陈丞相平者,阳武户牖乡人也。少时家贫,好读
  • 陈襄,字述古,侯官人也。学者称为古灵先生。
  • 陈平却谗
  • 出河津县西郭门,西北三十里,抵龙门下。东西
  • 成宣,杨人也。以佐史给事河东守。卫将军青使
  • 丞相公孙弘者,齐菑川国薛县人也,字季。家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