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振海网——于振海的个人博客搜索

白云先生传

发布时间:2016年4月30日  更新时间:2022年7月1日
作者:(清)方苞  文章ID:29534  浏览:

【原文】
    白云先生传
    (清)方苞
    张怡,字瑶星,初名鹿徵,上元人也。父可大,明季总兵登、莱。毛文龙将卒反,诱执巡抚孙元化,可大死之。事闻,怡以诸生授锦衣卫千户。甲申,流贼陷京师,遇贼将,不屈,【械系将肆掠,其党或义而逸之】。久之,始归故里,其妻已前死,独身寄摄僧舍。不入城市,乡人称白云先生。
    当是时,三楚、吴越耆旧,多立名义,以文术相高。惟吴中徐昭法、宣城沈眉生,躬耕穷乡,虽贤士大夫不得一见其面,然尚有楮墨①流传人间。先生则躬樵汲,口不言诗书,学士词人无所取求。【四方冠盖往来,日至兹山,而不知山中有是人也。】
    先君子与余处士公佩,岁时问起居。入其室,架上书数十百卷,皆所著经说及论述史事。请贰之,弗许,曰:“吾以尽吾年耳,已市二瓮,下椁,则并藏焉。”卒年八十有八。平生亲故,夙市良材,为具棺椁。疾将亟,闻而泣曰:“昔先将军致命危城,无亲属视含殓,虽改葬,亲身之椑②弗能易也。吾忍乎?”顾视从孙某,趣易棺,定附身衾衣,乃卒。时先君子适归皖桐,反,则已渴葬③矣。或曰:书已入圹。或曰:经说有贰,尚存其家。
    乾隆三年,诏修《三礼》,求遗书,其从孙某以书诣郡,太守命学官集诸生缮写,久之未就。
    先生之书,余心向之,而惧其无传也久矣,幸其家人自出之,而终不得一寓目焉。故并著于篇,俾乡之后进有所感发,守藏而布之,毋使遂沉没也。
    【注】:①楮墨:纸和墨。泛指有文字的东西。②亲身之椑(bì):贴身之棺。古人的棺椁有的好几层,椑为最里层的棺。③渴葬:古礼,葬期因死者的身份、地位的不同而有异。天子七月而葬,诸侯五月而葬,大夫三月而葬,士逾月而葬。未到葬期提前埋葬叫渴葬。④圹:墓穴。

【问题】
    1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生则躬樵汲    樵:砍柴
    B.平生亲故,夙市良材    市:购买
    C.顾视从孙某,趣易棺    趣:催促
    D.俾乡之后进有所感发    俾:有益
    18.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①多立名义,以文术相高    ②王好战,请以战喻
    B.①学士词人无所取求    ②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C.①已市二瓮,下椁,则并藏焉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①定附身衾衣,乃卒    ②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19.以下句子分别编成为四组,全部表现张怡遁世隐居的一组是
    ①久之,始归故里
    ②虽贤士大夫不得一见其面
    ③学士词人无所取求
    ④请贰之,弗许
    ⑤吾以尽吾年耳
    ⑥定附身衾衣
    A.①②④
    B.③⑤⑥
    C.③④⑤
    D.①②⑥
    2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怡的父亲在一次兵变中殉难,此事上奏朝廷,张怡于是被授予锦衣卫千户官职。
    B.作者的父亲在世时,曾在过年时节与余佩一道前往山中,看望不务声名的张怡。
    C.张怡临终时拒绝使用亲朋好友为他准备的棺材,是因为他想到了从前战死的将士。
    D.文章结尾写了张怡家人献书的事情,作者希望张怡的同乡晚辈能妥善保存这些书。
    2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械系将肆掠,其党或义而逸之。(3分)
    (2)四方冠盖往来,日至兹山,而不知山中有是人也。(3分)

【参考答案】
    17.D(俾:使)
    18.C(前一个表承接,后一个表转折)
    19.C(①遁世隐居以前的事;②写的是徐昭法、沈眉生,不是张怡;⑥写其不忘父丧、恪守礼制的道义节操)
    20.C(临终拒绝使用好的棺材的原因在于其不忘父丧,恪守礼制)
    21.(1)被锁铐起来将要肆意毒打,他们的同党中有人赞赏张怡的节义而放他逃走了。(共3分,扣住被动句、“掠”、“义”给分)(2)四方来往的官员绅士,天天有到此山游玩的,却不知道山中有他这样一位人物。(共3分,扣住“冠盖”、“兹”、“是”给分)
    附译文:
    张怡,字瑶星,原名鹿微,江苏江宁县人。父亲张可大,明末作登、菜二府总兵官。适逢毛文龙部下反叛,诱擒了巡抚孙元化,张可大殉难而死。事情奏闻朝廷,张怡以生员身份被授予锦衣卫千户的官职。崇祯十七年,流寇(李自成的军队)攻占北京,张怡遇到贼将,但他毫不屈服,被锁铐起来将要肆意毒打,他们的同党中有人赞赏张怡的节义(认为张怡有节义)而放他逃走了。很久之后,张怡回到故乡。他的妻子在这以前就死了,他独身寄居在摄山的佛寺里。从不到城市去,乡里之人都称他白云先生。
    当时,湖南、湖北及江浙一带有名望的前朝遗民,大多追求声望,以诗文互争高低。只有苏州的徐昭法、宣城的沈眉生,在穷乡僻野中耕作为生,即使是贤德的士大夫造访也不得见他们一面,然而他们还是有笔墨文章流传于人世。白云先生则亲自挑水打柴,嘴里从不谈论诗书,学者诗人们也无从向他讨教。四方来往的官员绅士,天天有到此山游玩的,却不知道山中有他这样一位人物。
    我已故的父亲和处士余佩,逢年过节都要到山中看望他。走进他的屋中,看到书架上搁着百几十卷书,都是他撰著的对经籍的阐述和史事评论。请求抄写副本,他不答应,说:“我只是借写作来度过我的余生而已。我已经买了两大瓮,死后下葬时要把这些著作一起埋葬。”他去世时八十八岁了,平生的亲朋老友,早就买了好木材,为他做好了内棺和外棺。他的病将垂危之时,听到此事落泪说:“过去我的先父死于被叛贼攻打的孤城之中,身边没有一个亲人料理丧事。虽然后来改葬了,但贴身的内棺却无法更换了,我能忍心用这种好棺材吗?”回头看着他的侄孙,催着赶紧换棺材,并且亲自定下盖身尸布的规格,才闭目而逝。当时我的先父正好回到安徽桐城,返回时已经提前葬了。有人说:先生著的书已埋入墓穴了。也有人说:经籍解说之类的书有副本,还保存在他家中。
    乾隆三年,皇帝下令修订,《三礼》,搜求散失民间著作。白云先生的某侄孙亲自把书送到府城,知府命学校教官召集生员抄写,过了很久也没完成。
    白云先生的著作,我心中十分向往,并且担心其失传已经很长时间了。幸亏他的家人亲自献了出来,而我又始终未能亲眼见一见。故而一并记载在文章中,以期使他的同乡晚辈们有所感触,妥善保存并能加以宣传,别让它们埋没失传了。
 

发表评论  挑错  文章投稿  联系我
  • 上一篇:白起者,郿人也。善用兵。秦以郢为南郡,白起迁为武安君。昭王
  • 下一篇:班超
  • 【推荐文章】

  • 陈平却谗

    【原文】 陈平却谗 (陈)平遂至修武降汉,因魏无知求见汉王,汉王召入。是时万石君奋...

  • 钓台

    【原文】 钓台 (明)王思任 七八岁时,过钓台,听大人言钓台事,心私仪之。以幼,不...

  • 武昌九曲亭记

    【原文】 武昌九曲亭记 苏辙 子瞻迁于齐安①,庐于江上。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

  • 杜甫

    【原文】 杜甫 甫,字子美,京兆人。审言生闲,闲生甫。少贫不自振,客吴、越、齐、赵...

  • 陈驭虚墓志铭

    【原文】 陈驭虚墓志铭 方苞 君讳典,字驭虚,京师人。性豪宕,喜声色狗马,为富贵容...

  • 陈轸

    【原文】 陈轸 陈轸者,游说之士。与张仪俱事秦惠王,皆贵重,争宠,张仪恶陈轸于秦王...

  • 【最新文章】

  • 余玠
  • 虞翻字仲翔,会稽馀姚人也,太守王朗命为功曹
  • 虞荔字山披,会稽余姚人也。荔幼聪敏,有志操
  • 吴山图记
  • 吴士好夸言。自高其能,谓举世莫及。尤善谈兵
  • 吴世忠,字懋贞,金溪人。弘治三年进士。授兵
  • 孙泰,山阳人也,少师皇甫颖,操守颇有古贤之
  • 孙武既死,后百余岁有孙膑。孙膑尝与庞涓俱学
  • 孙子吴起列传
  • 陈平却谗
  • 陈襄,字述古,侯官人也。学者称为古灵先生。
  • 陈丞相平者,阳武户牖乡人也。少时家贫,好读
  • 丞相公孙弘者,齐菑川国薛县人也,字季。家贫
  • 成宣,杨人也。以佐史给事河东守。卫将军青使
  • 出河津县西郭门,西北三十里,抵龙门下。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