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解,轵人也,字翁伯,善相人者许负外孙也。解父以任侠,孝文
作者:未知 文章ID:29522 浏览:
【原文】
郭解,轵人也,字翁伯,善相人者许负外孙也。解父以任侠,孝文时诛死。解为人短小精悍,不饮酒。少时阴贼,慨不快意,身所杀甚众。以躯借交报仇,藏命作奸剽攻,乃铸钱掘冢,固不可胜数。适有天幸,窘急常得脱,若遇赦。及解年长,更折节为俭,以德报怨,厚施而薄望。然其自喜为侠益甚。既已振人之命,不矜其功,其阴贼著于心,卒发于睚眦如故云。而少年慕其行,亦辄为报仇,不使知也。解姊子负解之势,与人饮,使之嚼①。非其任,强必灌之。人怒,拔刀刺杀解姊子,亡去。解姊怒曰:“以翁伯之义,人杀吾子,贼不得。”弃其尸于道,弗葬,欲以辱解。解使人微知贼处。贼窘自归,具以实告解。解曰:“公杀之固当,吾儿不直。”遂去其贼,罪其姊子,乃收而葬之。诸公闻之,皆多解之义,益附焉。
解出入,人皆避之。有一人独箕倨视之,解遣人问其名姓。客欲杀之。解曰:“居邑屋至不见敬,是吾德不修也,彼何罪!”乃阴属尉史曰:“是人,吾所急也,至践更②时脱之。”每至践更,数过,吏弗求。怪之,问其故,乃解使脱之。箕踞者乃肉袒谢罪。少年闻之,愈益慕解之行。
洛阳人有相仇者,邑中贤豪居间者以十数,终不听。客乃见郭解。解夜见仇家,仇家曲听解。解乃谓仇家曰:“吾闻洛阳诸公在此间,多不听者。今子幸而听解,解柰何乃从他县夺人邑中贤大夫权乎!”乃夜去,不使人知,曰:“且无用,待我去,令洛阳豪居其间,乃听之。”解执恭敬,不敢乘车入其县廷。之旁郡国,为人请求事,事可出,出之;不可者,各厌其意,然后乃敢尝酒食。诸公以故严重之,争为用。邑中少年及旁近县贤豪,夜半过门常十余车,请得解客舍养之。
及徙豪富茂陵也,解家贫,不中訾,吏恐,不敢不徙。【卫将军为言郭解家贫不中徙上曰布衣权至使将军为言此其家不贫解家遂徙诸公送者出千余万。】
……
太史公曰:吾视郭解,状貌不及中人,言语不足采者。然天下无贤与不肖,知与不知,皆慕其声,言侠者皆引以为名。谚曰:“人貌荣名,岂有既乎!”於戏,惜哉!
注:①嚼:喝干杯中酒。②践更:按期轮番服役。
【问题】
6.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躯借交报仇 朋友
B.更折节为俭,以德报怨 节俭
C.不可者,各厌其意 满足
D.人貌荣名,岂有既乎 以……为容貌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厚施【而】薄望 然后趋【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B.亦辄【为】报 如姬【为】公子泣
C.具【以】实告解 秦亦不【以】城予赵
D.解奈何【乃】从他县夺人邑中贤大夫权乎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8.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意思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少年慕其行,亦辄为(郭解)报仇
B.弃其尸于道,弗葬,欲以(弃尸)辱解
C.每至践更,数过,吏弗求(郭解)
D.邑中贤豪居间者以十数,(相仇者)终不听
9.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从正面直接表现郭解侠仪性格的一组是( )
①解为人短小精悍,不饮酒
②遂去其贼,罪其姊子,乃收而葬之
③是人,吾所急也,至践更时脱之。
④箕踞者乃肉袒谢罪
⑤且无用,待我去,令洛阳豪居其间
⑥更折节为俭,以德报怨,厚施而薄望
A.①③④
B.②④⑥
C.①②⑥
D.②③⑤
10.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曾经有一个人要杀郭解,郭解检讨自己,以德报怨,并暗中嘱托县里管役政的官吏,免除了那人的劳役。
B.郭解年轻的时候做过很多坏事,年长以后则很喜欢做侠义事,救人性命也不自夸功劳;但也会为一点小事突然发怒,内心仍有残忍狠毒的一面。
C.郭解乐于助人,所住县城的年轻人和附近的贤达富豪,常常在半夜去拜望郭解,请求帮助他们。
D.郭解的外甥无礼地强迫别人喝酒,惹得那人拔刀杀死了解姊子,并弃其尸于大道。但郭解深明大义,最终还是原谅了杀人者。
第Ⅱ卷(共120分)
三、本大题共3小题,共22分。
11.用斜线“/”给第二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部分断句(5分)
及徙豪富茂陵也,解家贫,不中訾,吏恐,不敢不徙。卫将军为言郭解家贫不中徙上曰布衣权至使将军为言此其家不贫解家遂徙诸公送者出千余万。
【参考答案】
6.B(俭:约束)
7.C(C:介词,把。A项中的两个“而”分别是连词,表转折;连词,表顺承。B项中的两个“为”都是介词,第一个译为“替”“给”,第二个译为“对”“向”。D项中第一个“乃”译为“竟然”,第二个“乃”是“才”的意思)
8.C(补出的部分应是“箕踞者”)
9.D(①不表现郭解性格,④不是正面直接表现郭解)
10.B(A“曾经有一个人要杀郭解”错误,C“请求帮助他们”错误,D弃尸的人是解姊)
三、(本大题共3小题,共)
11.(5分)六处全对得5分,错一处减一分
及徙豪富茂陵也,解家贫,不中訾,吏恐,不敢不徙。卫将军为言/郭解家贫不中徙/上曰/布衣权至使将军为言/此其家不贫/解家遂徙/诸公送者出千余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