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三章甲(秦昭王)囚孟尝君,谋欲杀之。孟尝君使人抵昭王幸
作者:未知 文章ID:29661 浏览:
【原文】
短文三章
甲
(秦昭王)囚孟尝君,谋欲杀之。孟尝君使人抵昭王幸姬所求解。幸姬曰:“妾愿得君狐白裘。”此时孟尝君有一狐白裘,直千金,天下无双,入秦献之昭王,更无他裘。孟尝君患之,遍问客,莫能对。最下坐有能为狗盗者,曰:“臣能得狐白裘。”乃夜为狗,以入秦宫臧中,取所献狐白裘至,以献秦王幸姬。幸姬为言昭王,昭王释孟尝君。孟尝君得出,即驰去,夜半至函谷关。秦照王后悔出孟尝君,求之已去,即使人驰传逐之。关法鸡鸣而出客,孟尝君恐追至,客之居下坐者有能为鸡鸣,而鸡齐鸣,遂发传出。出如食顷秦追果至关已后孟尝君出乃还。始孟尝君列此二人于宾客,宾客尽羞之,及孟尝君有难,卒此二人拔之。……太史公曰:吾尝过薛,其俗闾里率多暴桀子弟,与邹、鲁殊。问其故,曰:“孟尝君招致天下任侠,奸人入薛盖六万余家矣。”世之传孟尝君好客自喜,名不虚矣。
乙
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所以不至也。
丙
君子之差士,以为民也。夫贤者,大则利天下,小则利一国。是以君子丰禄以富之,隆爵以尊之;养一人而及万人,养贤之道也。今孟尝君之养士也,不恤智愚,不择臧否,盗其君之禄以立私党,张虚誉,上以侮其君,下以蠹其民,是奸人之雄也,乌足尚哉!
【问题】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孟尝君使人抵昭王幸姬所求解 求解:请教解脱的方法
B.?以入秦宫臧中 臧中:仓库里
C.?其俗闾里率多暴桀子弟 暴桀:凶暴
D.?孟尝君招致天下任侠 招致:招引
2.?比较下列两组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幸姬为言秦王
君子之养士,以为民也
②士以故归之
盗其君之禄以立私党
A.?两个“为”字相同,两个“以”字不同
B.?两个“为”字相同,两个“以”字也相同
C.?两个“为”字不同,两个“以”字相同
D.?两个“为”字不同,两个“以”字也不同
3.?文中下面这句话未加标点,请找出标点正确的一句( )
A.?出如食,顷,秦追果至关。已后,孟尝君出,乃还。
B.?出如食顷,秦追,果至关。已后孟尝君出,乃还。
C.?出如食顷,秦追果至关已,后孟尝君出,乃还。
D.?出如食顷,秦追果至关,已后孟尝君出,乃还。
4.?与例句中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句是( )
例句:秦昭王后悔出孟尝君
A.?孟尝君患之
B.?宾客尽羞之
C.?是以君子丰禄以富之
D.?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
5.?擅剂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 )
A.?凭着齐国的强大,只要得到一个士,就应该能称王天下,使秦国臣服
B.?独掌强大齐国的政权,在国内得到一个士,就可以向南扩展,制服秦国
C.?凭着齐国的强大,只要得到一个谋士,就该可以守住南方,抵御秦国
D.?善于发挥齐国的优势,再得到一个谋士,就应该能称王天下,制服秦国
6.?不恤智愚,不择臧否( )
A.?不体恤聪明人和平庸的人,不挑选是好人还是坏人
B.?不管他们是聪明还是愚笨,不选择是好人还是坏人
C.?对智者、愚者不知分辩,对正确、错误不置可否
D.?不分辨聪明还是愚笨,也不注意奖善惩恶
7.?综观上面三段文字,以下说法正确的是哪几项( )
A.?司马迁对孟尝君养士有褒有贬,态度公正;王安石、司马光全面否定,未免偏激
B.?三人对孟尝君都持否定态度,但各有侧重。
C.?王安石称善鸡鸣、狗盗之宾客为“鸡鸣狗盗之徒”,是因为他作为政治家更重视文韬武略,而忽视一技之长。
D.?王安石侧重否定养士的对象,司马光侧重否定养士的目的,而司马迁则侧重否定养士的影响。
E?司马迁称赞孟尝君“能得士”为名不虚传,王安石为孟尝君未得贤士而遗憾,司马光却认为孟尝君不过是“奸人之雄”。
8.?甲文结尾:“吾尝过薛,其俗闾里率多暴桀子弟,与邹、鲁殊”。与邹、鲁相比,是因为( )
A.?邹、鲁为小国,民风却好于齐
B.?邹、鲁为齐邻国,民风与齐迥异
C.?鲁、邹为孔、孟故乡,可见教化之影响。
D.?以邹、鲁泛指邻国,言薛地民风之差
【参考答案】
【答案】
第1.题A.(求解:请求解免)
第2.题D.(本题考查根据语境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能力。第一个“为”,相当于“替”,后边省略了宾语孟尝君;第二个“为”,相当于“为了”,表示目的。
第3.题D.(本题实际上是考查对几个实词意义和用法的理解。食顷:吃一顿饭的工夫。追:追兵。后:落后于)
第4.题D.(本题考查对词类活用的理解。例句中“出”为动词的使动用法,可译为“让……出关”或“释放”。A.项,患,忧虑。B.项,羞之,以之为羞,形容词意动用法。C.项,富之,形容词使用动用法,使他富裕)
第5.题A.
第6.题B.(要根据文意判断“恤”“臧否”的意思)
第7.题B.、D.
第8.题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