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增论
作者:苏轼 文章ID:29665 浏览:
【原文】
范增论
苏轼
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归未至彭城,疽发背死。
苏子曰: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不早耳。然则当以何事去?增劝羽杀沛公,羽不听,终以此失天下,当于是去耶?曰:否。增之欲杀沛公,人臣之分也;羽之不杀,犹有君人之度也。增曷为以此去哉?《易》曰:“知几①其神乎!”《诗》曰:“相彼雨雪,先集维霰②。”增之去,当于羽杀卿子冠军③时也。
陈涉之得民也,以项燕、扶苏。项氏之兴也,以立楚怀王孙心④。而诸侯叛之也,以弑义帝。且义帝之立,增为谋主矣;义帝之存亡,岂独为楚之盛衰,亦增之所与同祸福也。未有义帝亡,而增独能久存者也。羽之杀卿子冠军也,是弑义帝之兆也。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岂必待陈平哉?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
吾尝论义帝,天下之贤主也。独遣沛公入关,不遣项羽;识卿子冠军于稠人之中,而擢以为上将,不贤而能如是乎?羽既矫杀卿子冠军,义帝必不能堪。非羽弑帝,则帝杀羽,不待智者而后知也。增始劝项梁立义帝,诸侯以此服从;中道而弑之,非增之意也。夫岂独非其意,将必力争而不听也。不用其言而杀其所立,羽之疑增必自是始矣。
方羽杀卿子冠军,增与羽比肩而事义帝,君臣之分未定也。为增计者,力能诛羽则诛之,不能则去之,岂不毅然大丈夫也哉?增年已七十,合则留,不合则去,不以此时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名,陋矣!
虽然,增,高帝之所畏也;增不去,项羽不亡。呜呼,增亦人杰也哉!
注:①几:事物发生变化的细微迹象。②意思是说,看那下大雪之前,先聚集的是雪珠。③卿子冠军:即宋义。公元前207年,秦围赵,楚怀王封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救赵途中,宋义畏缩不前,项羽就杀了他。④楚怀王孙心:楚怀王孙子熊心,项梁拥立他为王,仍称怀王。破秦后,项羽尊他为义帝,后来又把他杀了。
【问题】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 稍:悄悄
B.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不早耳 恨:痛恨
C.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 本:本领
D.羽既矫杀卿子冠军,义帝必不能堪 堪:忍受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苏子曰:增之去善矣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①项氏之兴也,以立楚怀王孙心 ②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C.①不用其言而杀其所立 ②吾尝终日而思矣
D.①增,高帝之所畏也 ②窃为大王不取也
8.下面各项对文章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以《周易》中的话为论据,暗示范增如果能见微知著的话,他早就该离项羽而去了。
B.文中引《诗经》中的话,意在说明事物是发展变化的,项羽的性格也在不断变化中,范增应该因事制宜。
C.作者将范增的命运与义帝的存亡联系起来,认为项羽怀疑范增与此相关,而与陈平的离间并没有必然和根本的联系。
D.本文结构上很有特色。从“增之去”这一点铺开,反复设想推测,多方推理证明,层层深入,逻辑性强。
【参考答案】
6.D(A、渐渐;B、遗憾;C、本源)
7.A(A、都是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B、①连词,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由于”;②介词,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C、①连词,表转折;②连词,表递进。D、①语助词,表判断;②语助词,表感叹)
8.B(引《诗经》中的话,意在证明范增应当见微知著,在项羽杀害卿子冠军的时候离开。杀卿子冠军就是杀义帝的征兆,杀义帝又是疑范增的本源,可范增却看不到这一点)
【参考译文】:
汉王用陈平的计策,离间、疏远楚国君臣之间的关系。(于是)项羽怀疑范增和汉王有秘密勾结,渐渐剥夺范增的权力。范增大怒,说:“天下大事已经基本定局了,君王自己去办理吧。请将这把老骨头赏给我,让我回家去!”范增还没有回到彭城,就因背上生毒疮死了。
苏轼说:范增离开是对的。(如果)不离开,项羽必定要杀死范增;只是遗憾他没有早一点离开罢了。既然这样,那么范增应当借什么事情离开呢?范增劝项羽杀沛公,项羽不听,终于因为这事失掉了天下,应当在这时候离开么?回答说:不对。范增(当时)要杀沛公,是做臣子的本分;项羽不杀沛公,还有君王的度量。范增为什么要借这件事离开呢?《周易》上说:“知道事物变化的细微迹象,大概算是神明吧!”《诗经》上说:“看那下大雪之前,先聚集的是雪珠。”范增离开,应当在项羽杀害卿子冠军的时候啊。
陈涉得民心,是因为(凭借了)楚将项燕、秦太子扶苏的名义。项羽会兴盛,是因为立了楚怀王的孙子熊心。而诸侯背叛项羽,是因为他杀了义帝。再说,义帝被拥立,范增是主谋;义帝的存亡,哪里只是楚国的盛衰,也是范增与之同祸福的关键所在啊。不会有义帝死了,范增(还)能独自长久生存的情况出现。项羽杀害卿子冠军,是他杀义帝的先兆。他杀义帝,便是怀疑范增的本源,哪里一定(要)等待陈平去离间呢?物体必定是先腐烂了,然后虫子才产生出来;人必定是先有了猜疑,然后谗言才能进入耳朵。陈平虽然聪明,(又)怎么能离间没有疑心的君主呢?
我曾经评论(过)义帝,(认为他)是天下的贤君。单派沛公进入关中,不派项羽;在众人之中发现卿子冠军,并提拔他为上将,如果不是贤明的君主能像这样做吗?项羽既然假托义帝的命令杀了卿子冠军,义帝必定不能容忍项羽。不是项羽杀死义帝,就是义帝杀死项羽,(这是)不要等待聪明人(指点)然后才知道的。范增起初劝项梁立义帝,诸侯因此服从;半路上却杀死义帝,这不是范增的主意。岂只不是他的主意,他还必定竭力谏争,而不会听从项羽的主张。不采用范增的意见,反而杀了他拥立的人,项羽怀疑范增必定是从这时候就开始了。
当项羽杀卿子冠军的时候,范增与项羽并肩服事义帝,君臣的名分还没有确定。替范增着想,(如果当时)有力量杀项羽就杀掉他,(如果)没力量就离开他,(这)难道不是很坚毅的大丈夫么?(那时)范增的年龄已经七十岁了,合得来就留下,合不来就离开,不在这时弄清离开与留下的原则界线,却想依靠项羽来成就自己的功业名声,真是浅陋得很啊!
虽然这样,范增(仍)是高帝刘邦所畏惧的人;范增不离开,项羽就不会灭亡。唉,范增也是人中的豪杰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