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用陈平计,间楚君臣。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增大怒
作者:未知 文章ID:29796 浏览:
【原文】
汉用陈平计,间楚君臣。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未至彭城,疽发背死。苏子曰:“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不早尔。”然则当以何事去?增劝羽杀沛公,羽不听,终以此失天下,当以是去耶?曰:“否。增之欲杀沛公,人臣之分也;羽之不杀,犹有君人之度也。增曷为以此去哉?《易》曰:‘知几其神乎!’《诗》曰:‘如彼雨雪,先集为霰。’增之去,当于羽杀卿子冠军时①也。”陈涉之得民也,以项燕。项氏之兴也,以立楚怀王孙心②;而诸侯之叛之也,以弑义帝。且义帝之立,增为谋主矣。义帝之存亡,岂独为楚之盛衰,亦增之所与同祸福也;未有义帝亡而增独能久存者也。羽之杀卿子冠军也,是弑义帝之兆也。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岂必待陈平哉?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陈平虽智,安能闲无疑之主哉?吾尝论义帝,天下之贤主也。独遣沛公入关,而不遣项羽;识卿子冠军于稠人之中,而擢为上将,不贤而能如是乎?羽既矫杀卿子冠军,义帝必不能堪,非羽弑帝,则帝杀羽,不待智者而后知也。增始劝项梁立义帝,诸侯以此服从。中道而弑之,非增之意也。夫岂独非其意,将必力争而不听也。不用其言,而杀其所立,羽之疑增必自此始矣。方羽杀卿子冠军,增与羽比肩而事义帝,君臣之分未定也。为增计者,力能诛羽则诛之,不能则去之,岂不毅然大丈夫也哉?增年七十,合则留,不合即去,不以此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陋矣!虽然,增,高帝③之所畏也;增不去,项羽不亡。亦人杰也哉!(节选自苏轼《范增论》)
[注]①卿子冠军,即宋义,怀王封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因救赵途中畏缩不前,羽杀之。②楚怀王孙心:楚怀王孙子熊心,项梁拥立为怀王,项羽称霸后尊为义帝。③高帝:指汉高祖刘邦。
【问题】
5.对下列各句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用陈平计,间楚君臣。 间:离间
B.稍夺其权。 稍:渐渐地
C.义帝之存亡,岂独为楚之盛衰,亦增之所与同祸福也。 独:难道
D.增与羽比肩而事义帝。 比肩:并肩
6.以下各组句子,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然则当以何事去?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B.增之欲杀沛公,人臣之分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栗一石
C.不以此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 不敢言而敢怒
D.力能诛羽则诛之,不能则去之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7.下列各项中都能表明作者对范增的评价的一组是( )
①不去,羽必杀增
②增之欲杀沛公,人臣之分也
③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
④力能诛羽则沫之,不能则去之
⑤增年七十,合则留,不合即去,不以此明去就之分,面欲依羽以成功,陋矣
⑥虽然,增,高帝之所畏也。增不去,项羽不亡。呜呼!增亦人杰也哉
A.①④⑥
B.③④⑥
C.①②⑤
D.②⑤⑥
8.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范增被一点点夺去权力之后,就向项羽请求告老还乡。还乡途中,病发而死。
B.作者认为,诸侯都背叛了项羽,是因为他杀了义帝。
C.项羽夺去范增的权力完全是因为中了陈平的反问计,此前从未怀疑过范增。
D.本文就范增当不当离开项羽,当在什么时候离开项羽展开议论,批评了范增不能知己,欲依项羽以成功名的浅陋。同时也指责了项羽的猜疑和不能知人。
第Ⅱ卷(共126分)
四、(24分)
9.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作答。
(10分)君子之言寡而实小人之言多而虚君子之学也藏之于耳藏之于心行之以身君子之治也始于不足终于不可及也。君子虑福不及,虑祸百之,君子不择人而取,不择人而与,君子实如虚,有如无。
(1)用斜线(/)给画横线的句子断句。(直接断在原文划线句上)(2分)
(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①君子之言寡而实小人之言多而虚
②君子虑福不及。虑祸百之,君子不择人而取;不择人而与
【参考答案】
5.C(独:只,只是,仅仅)
6、C(C项均为转折关系连词,可译为“却”。A项两个“以”均为介词,但意义不同,前者可译为“因为、由于”;后者可译为“凭……身份”;B项两个“之”均为助词,但意义不同,前者用在主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意;后者是定语后置的标志,无意。D项两个“则”均为连词,但意义不同;前者表假设,可译为“那么、就”;后者表转折,可译为“却”。)
7、D(①③句是对项羽的评说,④是作者自己假设范增应该怎么傲。)
8、C(义帝为范增谋立,项羽杀义帝时,就已经对范增起了疑心,是在陈平施反间计之前。)
译文:汉王刘邦采用陈平的计策,离间楚王项羽的君臣关系。项羽怀疑范增与汉王有私情,渐渐地剥夺了范增的权力。范增很生气,说:“天下的事已经平定下来了,以后君王您就自己来干吧。希望您允许我告老回乡为民。”范增回乡时,还未到彭城,因背上的毒疮发作而死。
苏轼说:范增离去,是很正确的;若不离去,项羽一定会杀掉范增。只是遗憾他不早点离开罢了。既然如此那么范增应当在什么时候离去呢?范增劝项羽杀掉刘邦,是做臣子的职分,项羽不杀刘邦,是有君王的度量。范增为什么要因此离去呢?《易经》上说:“能预知事物的苗头是神明的!”《诗经》上说:“看那天上下雪,是先落雪珠的。”范增离去,应当在项羽杀宋义时。陈涉能得民心,是因为假借了项燕、扶苏的名义;项氏能够兴起,是因为拥立了楚怀王的孙子熊心,而诸侯反叛项羽,是因为他杀掉了义帝熊心。况且义帝被拥立,范增是主谋,义帝的生死,难道只会影响到楚国的盛衰?范增也会与义帝有共同的祸福。没有义帝死而范增能长久活下的道理。项羽杀掉宋义,是杀义帝的先兆。他杀了义帝,就是对范增疑心的最根本的表现。难道一定要等陈平来离间吗?事物一定会先腐朽而后生虫子;人也是先怀疑某人,而后关于某人的谗言也就会轻易接纳了。陈平虽然有智谋,又怎能离间对人无疑心的君主呢?我曾经议论义帝,是天下的好帝王。他单派沛公入关破秦,而不派项羽:在许多人中间看中宋义,有提拔他为上将,如果不贤明能像这样吗?项羽既然诈称义帝的命令杀死宋义,义帝一定不会容忍,不是项羽杀死义帝,就是义帝杀死项羽,不必等聪明人识破然后才能知道。范增起初劝项梁立义帝,诸侯们都因此服从,半途杀死义帝,决不是范增的主意。岂止不是他的主意,他一定会尽力争辩而不听任项羽的土张。项羽不采用他的意见,反而杀死范增拥立的义帝,项羽疑心范增,一定是从这时开始的。当项羽杀死宋义时,范增与项羽以同等的身份侍奉义帝,君臣的名分还没确立。替范增计谋,有力量杀死项羽,就杀死他,不能,就离开他,如能这样,难道不是一个果敢的大丈夫吗?范增七十岁了,合得来就留,合不来就走,不在这个时候弄清该去不该去的情由,却想依靠项羽来成就自己的功名,见识是多么浅陋啊!虽说是这样,范增,是高祖所害怕的人,范增不走,项羽就不会灭亡,他也算得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人物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