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伦字元化,沛国谯人也。游学徐土,兼通数经。沛相陈珪举孝廉
作者:未知 文章ID:29817 浏览:
【原文】
华伦字元化,沛国谯人也。游学徐土,兼通数经。沛相陈珪举孝廉,太尉黄琬辟,皆不就。晓养性之术,时人以为年且百岁而貌有壮容。又精方药,其疗疾,合汤不过数种,心解分剂,不复称量,煮熟便饮,语其节度,舍去辄愈。若当灸,不过一两处,每处不过七八壮①,病亦应除。若当针,亦不过一两处,下针言:“当引某许,若至,语人。”病者言“已到”,应便拔针,病亦行差。若病结积在内,针药所不能及,当须刳割者,便饮其麻沸散,须臾便如醉死,无所知,因破取。病若在肠中,便断肠湔洗,缝腹膏摩,四五日,差,不痛,人亦不自寤,一月之间,即平复矣。
府吏倪寻、李延共止,俱头痛身热,所苦正同。佗曰:“寻当下之,延当发汗。”或难其异,佗曰:“寻外实,延内实,故治之宜殊。”即各与药,明旦并起。
督邮徐毅得病,佗往省之。毅谓佗曰:“昨使医曹吏刘租针胃管讫,便苦咳嗽,欲卧不安。”佗曰:“刺不得胃管,误中肝也,食当日减,五日不救。”遂如佗言。
佗之绝技,凡此类也。然本作士人,以医见业,意常自悔,后太祖亲理,得病笃重,使佗专视。佗曰:“此近难济,恒事攻治,可延岁月。”佗久远家思归,因曰:“当得家书,方欲暂还耳。”到家,辞以妻病,数乞期不反。太祖累书呼,又敕郡县发遣。佗恃能厌食事,犹不上道。太祖大怒,使人往检。若妻信病,赐小豆四十斛,宽假限日;若其虚诈,便收送之。于是传付许狱,考验首服。荀彧请曰:“佗术实工,人命所县,宜含宥之。”太祖曰:“不忧,天下当无此鼠辈耶?”遂考竟佗。佗临死,出一卷书与狱吏,曰:“此可以活人。”吏畏法不受,佗亦不强,索火烧之。佗死后,太祖头风未除。太祖曰:“佗能愈此。小人养吾病,欲以自重,然吾不杀此子,亦终当不为我断此根原耳。”及后爱子仓舒病困,太祖叹曰:“吾悔杀华佗,令此儿强死也。”
(节选自《三国志·方技》)
【注】①壮:针灸术语。艾炙时,灼一次为一壮。
【问题和参考答案】
1.对下列句子中的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应便拔针,病亦行差 差:病愈
B.当引某许,若至,语人 许:一会儿
C.佗曰:“寻当下之,延当发汗。”或难其异 难:质疑
D.若妻信病,赐小豆四十斛 信:果真
答案B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若其虚诈,便收送之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B.时人以为年且百岁而貌有壮容 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C.须臾便如醉死,无所知 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D.若其虚诈,便收送之 督邮徐毅得病,佗往省之
答案A
3.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华佗医术造诣高深的一组是( )
①游学徐土,兼通数经
②若当灸,不过一两处,每处不过七八壮,病亦应除
③若病结积在内,针药所不能及,当须刳割者,便饮其麻沸散
④俱头痛身热,所苦正同
⑤刺不得胃管,误中肝也,食当日减,五日不救
⑥吾悔杀华佗,令此儿强死也
A.①②④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③⑤⑥
答案C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华佗治病时,配制汤药不过用几味药即可,他心里明了药物的分量、比例,也用不着再称量,把药煮熟就让病人服饮,告诉病人的禁忌及注意事项,病人很快就能痊愈。
B.华佗在实施腹部外科手术时使用“麻沸散”,一会儿病人便如醉死一样,毫无知觉,这样就开刀取出病人腹内的结积物。他在针灸的用穴、进针、灸壮等方面均有很高的造诣。
C.郡守府中的官吏倪寻、李延同时到来就诊,病痛的症状相同。华佗却认为倪寻是外实症,李延是内实症,所以治疗的方法也不同。次日早晨两人即都已病愈,行动自如。
D.华佗所处的社会医生属于“方技”,被视为“贱业”,但是华佗却能够以医术养活自己并以服务人民群众而自豪,最终因不愿意成为为统治者个人服务的医官,被曹操杀害。
答案D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刺不得胃管,误中肝也,食当日减,五日不救。
译文:
(2)此近难济,恒事攻治,可延岁月。
译文:
(3)佗术实工,人命所县,宜含宥之。
译文:
答案(1)针没有扎到胃管,却错扎到了肝上,饮食会一天天地减少,五天后就死无可救了。
(2)这病近乎难以治好,不断地进行治疗,可以延长一些寿命。(3)华佗的医术确实高明,关系着人的生命安危,应该宽容赦免他。
【参考译文】
华佗字元化,是沛国谯县人。曾在徐州地区漫游求学,通晓几种经书。沛国相陈珪推荐他为孝廉,太尉黄琬征召他任职,他都不就任。华佗懂得养生之道,当时的人们认为他年龄将近一百岁,可外表看上去还像个壮年人一样。又精通医方药物,他治病时,配制汤药不过用几味药,心里掌握着药物的分量、比例,用不着再称量,把药煮热,就让病人服饮,同时告诉他们服药的禁忌或注意事项,等到华佗一离开,病人也就好了。如果需要针疗,也不过一两个穴位,每个穴位不过烧灸七、八条艾条,病痛也就应手消除。如果需要针疗,也不过扎一两个穴位,下针时对病人说:“针刺感应应当延伸到某处,如果到了,请告诉我。”当病人说:“已经到了”,随即起针,病痛很快就痊愈了。如果病患集结郁积在体内,扎针吃药的疗效都不能奏效,应须剖开割除的,就饮服他配制的“麻沸散”,一会儿病人就如醉死一样,毫无知觉,于是就开刀切除患处,取出结积物。病患如果在肠中,就割除肠子病变部分,洗净伤口和易感染部分,然后缝好腹部刀口,用药膏敷上,四五天后,病就好了,不再疼痛。开刀时,病人自己并不感到疼痛,一个月之后,伤口便愈合复原了。
郡府中的官吏倪寻、李延一块来找华佗看病,两人都是头痛发热,所感到的病情完全一样。华佗说:“倪寻应当下泄,李延应当发汗。”有人提出疑问说为什么同病而治疗方法不同。华佗说:“倪寻的身体外实内虚,李延的身体内实外虚,所以治疗他们应当用不同的方法。”随即给他们两人不同的药物,次日早晨两人的病都好了。
督邮徐毅得了病,华佗前去看病。徐毅对华佗说:“昨天叫医曹吏刘租在胃管扎针之后,便不时咳嗽感到难受,想睡也睡不好。”华佗说:“针没有扎到胃管,却错扎到了肝上,饮食会一天天地减少,五天后就死无可救了。”结果同华佗说的一样。
华佗卓绝的医技,大都像以上所说的那样。然而他本是读书人,却被人看成是以医术为职业的,心里常感懊悔,后来曹操亲自处理国事,病情严重,就让华佗专门为他个人看病。华佗说:“这病近乎难以治好,不断地进行治疗,可以延长一些寿命。”华佗长期远离家乡,想回去看看,就对曹操说:“刚才收到家中来信,正想短时回家一趟呢。”到家后,用妻子有病为借口来推托,多次请求延长假期不肯回来。曹操几次用书信召他,又命令郡县派人遣送华佗返回。华佗自恃有才能,厌恶吃侍候人的饭,还是不上路。曹操很生气,派人前去查看:如果他妻子确实生病,就赐赠四十斛小豆,放宽假期;如果他虚假欺骗,就逮捕押送他回来。因此把华佗递解交付许昌监狱,拷问要他服罪。荀彧向曹操求情说:“华佗的医术确实高明,关系着人的生命安危,应该宽容赦免他。”曹操说:“不用担心,天下会没有这种无能鼠辈吗?”于是判决了华佗死罪。华佗临死前,拿出一卷医书给守狱的官吏,说:“这书可以用来救活人。”狱吏害怕触犯法律不敢接受,华佗也不勉强,讨火来把书烧掉了。华佗死了以后,曹操脑神经痛仍旧没有好。曹操说:“华佗本来能够治好这种病。这小子有意留着我的病根,想借此来抬高自己的地位,既然如此,如果我不杀掉他,他最终也不会替我断掉这病根的。”直到后来他的爱子仓舒(曹冲)病危,曹操才感叹地说:“我后悔杀了华佗,使这个儿子活活地死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