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振海网——于振海的个人博客搜索

贾谊论

发布时间:2016年5月17日  更新时间:2025年4月11日
作者:(宋)苏轼  文章ID:29879  浏览:

【原文】
    贾谊论
    (宋)苏轼
    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惜乎!贾生,王者之佐,而不能用其才也。
    【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古之贤人,皆负可致之才,而卒不能行其万一者,未必皆其时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
    【愚观贾生之论,如其所言,虽三代何以远过?】得君如汉文,犹且以不用死。然则是天下无舜尧,终不可有所为耶?仲尼圣人,历试于天下,苟非大无道之国,皆欲勉强扶持,庶几一日得行其道。将之荆,先之以冉有,申之以子夏。君子之欲得其君,如此其勤也。孟子去齐,三宿而后出昼,犹曰:“王其庶几召我。”君子之不忍弃其君,如此其厚也。公孙丑问曰:“夫子何为不豫?”孟子曰:“方今天下,舍我其谁哉?而吾何为不豫?”君子之爱其身,如此其至也。夫如此而不用,然后知天下果不足与有为,而可以无憾矣。若贾生者,非汉文之不用生,生之不能用汉文也。夫绛侯亲握天子玺而授之文帝,灌婴连兵数十万,以决刘、吕之雌雄,又皆高帝之旧将,此其君臣相得之分,岂特父子骨肉手足哉?贾生,洛阳之少年,欲使其一朝之间,尽弃其旧而谋其新,亦已难矣。为贾生者,上得其君,下得其大臣,如绛、灌之属,优游浸渍而深交之,使天子不疑,大臣不忌,然后举天下而唯吾之所欲为,不过十年,可以得志。安有立谈之间,而遽为人痛哭哉!观其过湘为赋以吊屈原,纡郁愤闷,趯①然有远举之志。其后卒以自伤哭泣,至于夭绝,是亦不善处穷者也。夫谋之一不见用,安知终不复用也!不知默默以待其变,而自残至此。呜呼!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
    古之人有高世之才,必有遗俗之累,是故非聪明睿哲不惑之主,则不能全其用。古今称苻坚得王猛于草茅之中,一朝尽斥去其旧臣而与之谋。彼其匹夫略有天下之半,其以此哉!愚深悲生之志,故备论之。【亦使人君得如贾谊之臣,则知其有狷介之操,一不见用,则忧伤病沮,不能复振。】而为贾生者,亦谨其所发哉!
    注①:趯(tì),超然远去的样子。

【问题】
    9.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卒不能行其万一者    行:实施
    B.孟子去齐,三宿而后出昼    去:到……去
    C.夫子何为不豫    豫:高兴
    D.此其君臣相得之分    得:投合
    10.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犹且以不用死    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
    B.若贾生者,非汉文之不用生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C.观其过湘为赋以吊屈原    早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
    D.贾生王者之佐,而不能用其才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1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在贾谊论中,首段即开门见山地说明自己的观点,一个人要有才能并不难,怎么使自己的才能得到发挥却是很难。而贾谊正是具有辅佐帝王的才能,却不能够让自己的才能获得充分的发挥利用。
    B.第四段写了绛侯、灌婴等人与汉文帝的深厚情谊,说明当时汉文帝不用贾谊的客观原因,认为贾谊应该从容地、逐渐地与他们结交,使天子无疑虑,大臣无猜忌,这样就可以实现自己的主张了。
    C.最后一段苏轼再次讨论君主与贤人之间的关系,千里马必须遇到伯乐才能施展大志的机会,因此贤臣要有名主才能大展怀抱。苻坚用王猛之例说明汉文帝不能用贾谊是因为贾谊性格比王猛怪异。
    D.《贾谊论》全文紧扣着贾谊之失意而终,对贾谊的人格特质分析得非常深入,用这样的方式与坚定的语气来凸显贾谊的个性,强调人要拥有“有所待”、“有所忍”的生命修养
    12.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
    译文:
    (2)愚观贾生之论,如其所言,虽三代何以远过?
    译文:
    (3)亦使人君得如贾谊之臣,则知其有狷介之操,一不见用,则忧伤病沮,不能复振。
    译文:

【参考答案】
    9.B、去:离开。
    10.C、以:用来。
    11.C、“说明汉文帝不能用贾谊是因为贾谊性格比王猛怪异”错。
    12.(1)君子要想达到长远的目标,则一定要等待时机,要想成就伟大的功业,则一定要能够忍耐。
    (2)我看贾谊的议论,照他所说的规划目标,即使夏、商、周三代的成就又怎能远远地超过它?
    (3)同时也要使君主明白:如果得到了象贾谊这机样的臣子,就应当了解这类人有孤高不群的性格,一旦不被重用,就会忧伤颓废,不能重新振作起来。
    不是才能难得,而是自己把才能施展出来实在困难。可惜啊,贾谊是辅佐帝王的人才,却未能施展自己的才能。
    君子要想达到长远的目标,则一定要等待时机;要想成就伟大的功业,则一定要能够忍耐。古代的贤能之士,都有建功立业的才能,但有些人最终未能施展其才能于万一,未必都是当时君王的过错,也许是他们自己造成的。
    我看贾谊的议论,照他所说的规划目标,即使夏、商、周三代的成就又怎能远远地超过它?遇到象汉文帝这样的明君,尚且因未能尽才而郁郁死去,照这样说起来,如果天下没有尧、舜那样的圣君,就终身不能有所作为了吗?孔子是圣人,曾周游天下,只要不是极端无道的国家,他都想勉力扶助,希望终有一天能实践他的政治主张。将到楚国时,先派冉有去接洽,再派子夏去联络。君子要想得到国君的重用,就是这样的殷切。孟子离开齐国时,在昼地住了三夜才出走,还说:“齐宣王大概会召见我的。”君子不忍心别离他的国君,感情是这样的深厚。公孙丑向孟子问道:“先生为什么不高兴?”孟子回答:“当今世界上(治国平天下的人才),除了我还有谁呢?我为什么要不高兴?”君子爱惜自己是这样的无微不至。如果做到了这样,还是得不到施展,那么就应当明白世上果真已没有一个可以共图大业的君主了,也就可以没有遗憾了。象贾谊这样的人,不是汉文帝不重用他,而是贾谊不能利用汉文帝来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啊。
    周勃曾亲手持着皇帝的印玺献给汉文帝,灌婴曾联合数十万兵力,决定过吕、刘两家胜败的命运,他们又都是汉高祖的旧部,他们这种君臣遇合的深厚情分,哪里只是父子骨肉之间的感情所能比拟的呢?贾谊不过是洛阳的一个青年,要想使汉文帝在一朝一夕之间,就全部弃旧图新,也真太难了。作为贾谊这样的人,应该上面取得皇帝的信任,下面取得大臣的支持,对于周勃、灌婴之类的大臣,要从容地、逐渐地、感情深厚地结交他们,使得天子不疑虑,大臣不猜忌,这样以后,整个国家就会按我的主张去治理了。不出十年,就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怎么能在顷刻之间就突然对人痛哭起来呢?看他路过湘江时作赋凭吊屈原,心绪紊乱,十分忧郁愤闷,大有远走高飞、悄然退隐之意。此后,终因经常感伤哭泣,以至于短命早死,这也真是个不善于身处逆境的人。谋略一旦不被采用,怎么知道就永远不再被采用呢?不知道默默地等待形势的变化,而自我摧残到如此地步。唉,贾谊真是志向远大而气量狭小,才力有余而识见不足。
    古人有出类拔萃的才能,必然会不合时宜而招致困境,这就是所以若非英明智慧、不受蒙蔽的君主,就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古人和今人都称道苻坚能从草野平民之中起用了王猛,在很短时间内全部斥去了原来的大臣而与王猛商讨军国大事。苻坚那样一个平常之辈,竟能占据了半个中国,这道理就在于此吧。我很惋惜贾谊的抱负未能施展,所以对此加以详尽的评论。同时也要使君主明白:如果得到了象贾谊这样的臣子,就应当了解这类人有孤高不群的性格,一旦不被重用,就会忧伤颓废,不能重新振作起来。而象贾谊这种人,也应该有节制地发泄自己的情感啊!
 

发表评论  挑错  文章投稿  联系我
  • 上一篇:贾诩字文和,武威姑臧人也。少时人莫知,唯汉阳阎忠异之,谓诩
  • 下一篇:简堂集序
  • 【推荐文章】

  • 武昌九曲亭记

    【原文】 武昌九曲亭记 苏辙 子瞻迁于齐安①,庐于江上。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

  • 韩信

    【原文】 韩信 信与张耳以兵数万欲东下井陉击赵。赵王①、成安君陈余闻汉且袭之也,聚...

  • 放鹤亭记

    【原文】 放鹤亭记 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

  • 班超

    【原文】 班超 班超字仲升,扶风安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然内...

  • 超然台记

    【原文】 超然台记 苏轼 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餔糟...

  • 游黄山记

    【原文】 游黄山记 (清)袁枚 癸卯四月二日,余游白岳毕,遂浴黄山之汤泉,泉甘且冽...

  • 【最新文章】

  • 上梅直讲书
  • 太史慈,字子义,东莱黄人也。少好学,仕郡奏
  • 太史公曰:“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云。孔
  • 太尉朱崖公,两出镇于浙右,前任罢日,游甘露
  • 梁材,字大用,弘治十二年进士,勤敏有异政。
  • 梁鸿字伯鸾,扶风平陵人也。父让,王莽时为城
  • 梁丘据死
  • 杜重威,朔州人也。安重荣反,重威逆战于宗城
  • 短文三章甲(秦昭王)囚孟尝君,谋欲杀之。孟
  • (段)太尉①始为泾州刺史时,汾阳王②以副元
  • 武昌九曲亭记
  • 武侯谓吴起曰“今秦胁吾西,楚带吾南,赵冲吾
  • 西湖七月半①
  • 杨继宗
  • 杨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