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振海网——于振海的个人博客搜索

臣闻明主不恶切谏以博观,忠臣不敢避重诛以直谏,是故事无遗策

发布时间:2016年5月17日  更新时间:2025年4月12日
作者:未知  文章ID:29883  浏览:

【原文】
    臣闻明主不恶切谏以博观,忠臣不敢避重诛以直谏,是故事无遗策而功流万世。今臣不敢隐忠避死以效愚计,愿陛下幸郝而少察之。
    《司马法》曰:“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忘战必危。”天下既平,天子大凯,春搜秋狝,诸侯春振旅,秋治兵,所以不忘战也。且夫怒者逆德也,兵者凶器也,争者未节也。古之人君一怒必伏尸流血,故圣王重行之。夫务战胜穷武事者,未有不悔者也。
    昔秦皇帝任战胜之威,欲攻匈奴。李斯谏曰:“不可。夫匈奴无城郭之居,委积之守,迁徙鸟举,难得而制也。轻兵深入,粮食必绝;踵粮以行,重不及事。得其地不足以为利也,遇其民不可役而守也。胜必杀之,非民父母也。靡蔽中国,快心匈奴,非长策也。”秦皇帝不听,遂使蒙恬将兵攻胡,辟地千里,以河为境。暴兵露师十有余年,死者不可胜数,终不能逾河而北。是岂人众不足,兵革不备哉?其势不可也。又使天下蜚刍挽粟,起于黄腄、琅邪负海之郡,转输北河,率三十钟而致一石。男子疾耕不足于粮饷,女子纺绩不足于帷幕。百姓靡敝,孤寡老弱不能相养,道路死者相望,盖天下始畔秦也。
    故兵法曰:“兴师十万,日费千金”。夫秦常积众暴兵数十万人,虽有覆军杀将系虏单于之,亦适足以结怨深仇,不足以偿天下之费。夫上虚府库,下敝百姓,甘心于外国,非完事也。夫匈奴难得而制,非一世也。行盗侵驱,所以为业也,天性固然,上及虞夏殷周,固弗程督,禽兽畜之,不属为人。夫上不观虞夏殷周之统,而下循近世之失,此臣之所大忧,百姓之所疾苦也。且夫兵久则变生,事苦则虑易。乃使边境之民靡敝愁苦而有离心,将吏相疑而外市,故尉佗、章邯得以成其私也。夫秦政之所以不行者,权分乎二子,此得失之效也。故《周书》曰:“安危在出令,存亡在所用。”愿陛下孰计之而加察焉。
    (节选自《史记谏伐匈奴书》

【问题】
    8.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忠臣不敢避重诛以直谏    诛:惩罚。
    B.兵革不备哉    备:准备。
    C.夫务战胜穷武事者    穷:用尽。
    D.事苦则虑易    易:改变。
    9.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能作为主父偃不主张攻打匈奴的依据的一项是
    (1)天下虽平,忘战必危
    (2)怒者逆德也,兵者凶器也,争者未节也
    (3)轻兵深入;粮食必绝
    (4)蒙恬将兵攻胡,辟地千里,以河为境
    (5)百姓靡敝,孤寡老弱不能相养,道路死者相望
    (6)兴师十万,日费千金
    A.(1)(3)(5)
    B.(1)(4)(6)
    C.(2)(4)(5)
    D.(2)(3)(6)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关明主的治国之道,是主父偃在进谏中反复强调的问题,他企图以此说服皇上,并希望皇上能因此免除他的死罪。
    B.主父偃在进谏中引经据典,以秦始皇不听李斯劝告而攻打匈奴最后导致天下叛秦为例,劝谏皇上听从自己的意见。
    C.主父偃深谙进谏之道,首先以传统的君臣职责作为自己冒死进谏的理由,接着表明自己的忠心,为进谏打好了基础。
    D.虞夏殷周等历朝各代,都未能降服过匈奴,也不看重匈奴,主父偃认为应该借鉴历史的经验,慎重对待攻打匈奴之事。
    四、(23分)
    11.把第三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夫匈奴无城郭之居,委积之守,迁徙鸟举,难得而制也。
    (2)夫上虚府库,下敝百姓,甘心于外国,非完事也。

【参考答案】
    8.B(备:完备)
    9.D(①④不是依据)
    10.A(主父偃并没有死罪)
    四、(23分)
    11.(1)匈奴没有可守的城池,也无可守的积蓄(或财物),如同鸟飞翔一样迁徙,难以俘获并控制他们。
    或者:匈奴(既)没有城池可守,也没有财物可守,如同鸟飞翔一样迁徙,难以俘获并控制他们。
    (居:守;委积:积蓄,财物;鸟,像鸟一样;制:控制。各1分,句意1分,共5分)
    (2)对上使国库空虚,对下使百姓疲惫,以能到(或在)外国(打仗或逞威)为称心如意之事,并非是完美的事情。
    (虚:使动用法,使┅┅空虚;敝:使动用法,使┅┅疲惫;甘心:以┅┅为称心如意的事;完:完美各1分,句意1分,共5分)
    参考译文:
    我听说圣明的君主不会厌恶恳切的进谏以使自己的视野开阔,忠臣不会为了躲避重罪,而不敢直言进谏,因此不会有遗漏的策略而功业流传百世。现在我不敢为了逃避死亡而隐瞒忠心,来献上愚昧的计策,希望陛下赦免我的罪过并稍加考虑。
    《司马法》中说:“国家即使大,如果好战也一定会灭亡;天下即使平安,忘记战争也会灭亡。”天下已经平定,天子快乐,春秋狩猎,诸侯春秋练兵,以此来不忘记战争。况且愤怒的人是违背道德的,武器即是凶器,争夺是微不足道的事情。古代的君主一旦发怒,一定会有伤亡,所以圣明的君王会慎重行事。只顾战胜而用尽武力的人,没有不后悔的。
    秦始皇凭借战胜对手的威武,竟想攻打匈奴。李斯劝谏说:“不可以攻匈奴。匈奴没有可守的城池,也无可守的积蓄(或财物),如同鸟飞翔一样迁徙,难以俘获并控制他们。如果派轻骑部队深入匈奴,那么军粮必定断绝;如果携带许多粮食进军,物资沉重难运,也是无济于事。就是得到匈奴的土地,也无利可得,遇到匈奴百姓,也不能役使他们加以守护。战胜他们就必然要杀死他们,这并非是为民父母的君王所应做的事。使中原疲惫,而以打匈奴为心情愉快之事,这不是好计策。”秦始皇不采纳李斯的建议,就派蒙恬率兵去攻打匈奴,开辟了千里土地,以黄河为国界。让军队在风吹日晒了十多年,死的人不可胜数,始终没能越过黄河北进。这难道是人马不足,武器装备不充裕吗?这是形势不允许呀!男人努力种田,也不能满足粮饷的需求,女子纺布绩麻也不能满足军队帷幕的需求。百姓疲惫不堪,孤儿寡母和老弱之人得不到供养,路上的死人一个挨一个,大概由于这些原因,天下百姓开始背叛秦王朝。
    所以《孙子兵法》上说:“发兵十万,每天耗费千金。”那秦朝经常聚积民众和屯兵几十万,虽然有歼灭敌军,杀死敌将、俘虏匈奴单于的军功,这也恰恰足以结下深仇大恨,不足以抵偿全国耗费的资财。(如果)对上使国库空虚,对下使百姓疲惫,以能到(在)外国(打仗、逞威)为称心如意之事,并非是完美的事情。那匈奴难以俘获并控制住,并非一代之事。他们走到哪里抢到那里,侵夺驱驰,他们以此为职业的原因,是天性本来如此。上自虞舜、夏朝、商朝和周朝,本来都不按法律道德的要求来督导他们,只将他们视为禽兽加以畜养,而不把他们看作是人类。上不借鉴虞夏商周的经验,下却遵循近世的错误作法,这正是我最大的忧虑,百姓最感痛苦的事情。况且战争持续一久,就会发生变乱;做事很苦,就会使思想发生变化。这样就使边境的百姓疲惫愁苦,产生背离国家的心情,使将军和官吏们相互猜疑而与外国人勾结,所以尉佗和章邯才能实现他们的个人野心。那秦朝的政令所以不能推行的原因,就是因为国家大权被这两个人所分的结果,这就是政治的得和失的证明。所以《周书》说:“国家的安危在于君王发布的政令,国家的存亡在于君王用什么样的人。”希望陛下仔细考虑这个问题,对此稍加注意,深思熟虑。
 

发表评论  挑错  文章投稿  联系我
  • 上一篇:建陵侯卫绾者,代大陵人也。绾以戏车为郎①,事文帝,功次迁为
  • 下一篇:江革,字休映,济阳人也。六岁便解属文。九岁革父艰,孤贫,读
  • 【推荐文章】

  • 陈宠

    【原文】 陈宠 陈宠字昭公,少为州郡吏,辟司徒鲍昱府。是时三府掾属专尚交游,以不肯...

  • 狄仁杰果敢有为

    【原文】 狄仁杰果敢有为 (武)则天将不利王室,越王贞于汝南举兵,不克,士庶坐死者...

  • 待漏院①记

    【原文】 待漏院①记 王禹偁 天道不言,而品物亨、岁功成者,何谓也?四时之吏,五行...

  • 戴文进传

    【原文】 戴文进传 毛先舒 明画手以戴进为第一。进,字文进,钱塘人也。 宣宗喜绘事,...

  • 单箭易折,众箭难断

    【原文】 单箭易折,众箭难断 夫人爪之利,不及虎豹;膂力之强,不及熊罴;奔走之疾,...

  • 郦道元

    【原文】 郦道元 郦道元,字善长,范阳人也。青州刺史范之子。太和中,为尚书主客郎。...

  • 【最新文章】

  • 陈宠
  • 范滂,字孟博,汝南征羌①人也。少厉清节,为
  • 范冉,字史云,陈留外黄人也。好违时绝俗,为
  • 《范文正公文集》序
  • 王粲
  • 王韶
  • 王祎,字子充,义乌人。幼敏慧,及长,身长岳
  • 罗企生,字宗伯,豫章人也。多才艺。初拜佐著
  • 罗士信,齐州历城人也。大业中,长白山贼王簿
  • 马伶
  • 夏侯婴
  • 夏梅说
  • 夏原吉,字维哲,其先德兴人。父时敏,官湘阴
  • 石公曰:“天下之狡于趋避者,兔也,而猎者得
  • 石介,字守道,兖州奉符人。进士及第,历郓州